斯瓦爾巴德條約

斯瓦爾巴德條約

斯瓦爾巴德條約》初叫做“關於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行政狀態條約”,是1920年由國際聯盟主導,挪威等18國簽訂的關於該島的使用與主權問題之條約,後增加中國、西班牙等33國,最終締約國為42國。

簡介

斯瓦爾巴群島

《斯瓦爾巴德條約》,也叫做關於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條約。這是迄今為止在北極地區惟一的具有足夠國際色彩的政府間條約。

斯瓦爾巴德群島荷蘭探險家巴倫支於1596年6月19日首先發現的。隨後,一批又一批勇敢的歐洲人乘船渡海去“闖關東”,其中最多的是挪威人和俄國人。他們先是捕鯨獵熊,後來漸漸轉向開採煤、磷灰石石棉等礦產資源。

1920年2月9日,英國美國丹麥、挪威、瑞典法國義大利、荷蘭及日本等18個國家,經過繁忙的穿梭外交,在巴黎簽訂了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行政狀態條約,即"斯瓦爾巴德條約"。1925年,中國前蘇聯德國芬蘭西班牙等33個國家也參加了該條約,成為《斯瓦爾巴德條約》的協約國。

該條約使斯瓦爾巴德群島成為北極地區第一個,也是惟一的一個非軍事區。條約承認挪威“具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權”,該地區“永遠不得為戰爭的目的所利用”。但各締約國的公民可以自由進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範圍內從事正當的生產和商業活動。換句話說,中國人也完全有權進入斯瓦爾巴德群島地區,建立北極考察的後勤基地,開展正常的科學考察活動。

如今,斯瓦爾巴德群島雲集了各國眾多的科學家,建立了一大批極地科考站和研究所,對北極進行全方位的科研。

內容

條約確定挪威政府對該島有充分的自主權,但該地區為永久非軍事區域,該地區與該地區民眾安全由挪威政府全權提供、處理。

所有締約國公民均可自由進出該地區,並在該地區內進行任何不違反挪威政府法律的任何行為,不需得到挪威政府簽證許可,但進入該地區則需接受挪威政府的法律管制。

按上述協定,所有擁有締約國及締約國之繼承國公民身份者均無需申請和簽證可以自由進出,但必須接受挪威政府之法律管束。

歷史

1596年6月19日由荷蘭探險家巴倫支發現,由於該地區資源豐富,在被發現不久後便有大批歐洲移民前往該地區發展。

1920年2月9日由英國、美國、丹麥、挪威、瑞典、法國、義大利、荷蘭及日本在內等18國,經過繁忙的穿梭外交,在巴黎初簽“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行政狀態條約”,即後來的“斯瓦爾巴德條約”。

1925年,中華民國、前蘇聯、德國、芬蘭、西班牙等33國也參加了該條約,成為《斯瓦爾巴德條約》的協約國。

北極考察站

2004年7月28日中國在斯瓦爾巴德群島的新奧勒松地區建立黃河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