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溪村

斜溪村共有村民496戶,2300多人口。 僅保溫這一行業,每年就能為村裡帶回200—300萬元的經濟收入,極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斜溪村兩委成員有一句口頭禪:為民眾辦事有求必應,不得有誤。

發展才是硬道理

斜溪村共有村民496戶,2300多人口。1986年至1993年由於水口電站建設需要,全村僅剩山地6000多畝,耕地107畝,人均不到1分耕地,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這給原以種田為主,人均年經濟收入不足500元的斜溪村人提出嚴峻挑戰,斜溪村出路在哪裡?村黨支部一班人確定了主攻“三產”,發展個私,到市場經濟的大海搏擊的發展思路。 觀念一新,海闊天空。他們利用水資源豐富這一優勢,“借水興業”,請了專家勘探、設計,吸納村民閒散資金辦企業,投資50萬元建了兩座碼頭搞客運,還辦了沙石料廠,利用庫灣網箱養魚1300多畝,從辦企業和種養業中嘗到甜頭的斜溪村人,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近幾年,全村搞起了養豬場兩個、飼料廠8家、機磚廠4家、罐頭廠1家等。目前8位兩委幹部中,有7位分別在保溫、養殖、機磚、飼料加工等行業中起“領頭羊”作用,並解決了200多名勞力就業問題。原村主任魏昌安辭職出外搞保溫,他帶出去的勞力150多名,每年這些出去的打工者,每人能寄回1萬多元收入。僅保溫這一行業,每年就能為村裡帶回200—300萬元的經濟收入,極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1996年,斜溪村跨入了小康村行列:100%的農戶用上自來水,96%的農戶蓋起新樓房,98%的農戶安裝了有線電視。經濟發展了,人民富裕了,社會穩定了,正如南平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翁卡在斜溪調研時所指出的,“穩定和發展是辯證統一的,穩定是發展的前提,沒有穩定就不可能有發展,沒有發展就無法確保長治久安,庫區問題的最終解決是靠發展”。斜溪村實踐充分驗證了這一點。
一片丹心喚民心
村幹部訴說“村官”不好當,老百姓又抱怨村幹部當不好。一些農村的情形在斜溪村卻是另一番景象:村黨支委4人已經連任多屆,其中支書連任三屆,每次換屆他們都以高票當選。 群雁高飛頭雁領。村支書曾化全有一塊沉重的心病壓著他,那就是他的16歲的殘疾兒子。當他兒子才7歲時,發現兒子無法行走,經診斷患的是先天性肌氧不良,目前國際上也無法治療。可是為了村裡的事,他把這一切都拋扔給了羸弱的妻子。他感慨地說:“早在1996年、1998年我曾兩次寫好辭職報告,想去廣東等地重乾保溫老本行,賺更多的錢,為兒子治病。可一看到黨員民眾信任的目光,看到班子成員的鼎力支持,我就悄悄地把辭職報告又放回了抽屜。”
一個黨員是一面旗幟。黨員曾化豐在庫區建成後,買了兩艘貨運船從事水上運輸,還辦起采沙廠、機磚廠。但他始終沒有忘記未富起來的鄉親們,幾年來他所屬行業先後安排70多人就業,其中貧困戶就有10多戶,月收入都在千元以上。
黨風正則民風正。近年來,斜溪村打架鬥毆、聚眾賭博、民眾上訪、封建迷信等現象基本杜絕,鄰里和睦相處,眾人相助相幫,大家遵紀守法,一種新型農村新風尚正在斜溪形成。

為民辦事重在實

斜溪村兩委成員有一句口頭禪:為民眾辦事有求必應,不得有誤。1998年的一天,有村民反映,沿閩江邊的25戶村民家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地基塌陷牆體開裂現象,黨支部一班人立即趕赴現場察看,決定整體性搬遷。為此,兩委班子多次跑福州、南平,爭取搬遷資金。並先後投資近80萬元,對新址進行“三通一平”,使25戶村民安全整體遷移。 近年來,斜溪村還投資50多萬元建了村部,還建立了黨員活動室;投資100多萬元,鋪設了自來水管道7公里,家家戶戶都用上了清潔衛生用水;投資10萬元興建了4座公廁,改善了衛生條件;建起了300多平方米的村級醫療所,添置了新設備,提高了村民健康保障水平。1997年成為全區第一個百部電話村,現在,全村有電話200多部,還有行動電話近300多部。
這一件件一樁樁實事,就發生在老百姓身邊。村民都說:“這屆班子很團結,辦事公道公開。民眾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這樣的班子我們信得過。”
一切都剛起步,前面的路還很長。擺脫了貧困的斜溪人富而思進,瞄準了更高的目標:向經濟繁榮、事業發達、環境優美、治安穩定、社會文明的現代化文明新村邁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