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石室

文翁石室

文翁石室是全世界唯一的一所連續辦學兩千多年未有中斷、未曾遷址的學校,是我國第一所由地方政府開辦的學校,多年來為成都培養了數不清的人才,郭沫若、王光祈等人均出自石室,至今仍是我國名校之一。 如今已是一所國家級重點示範性高級中學,位於成都市文廟前街93號。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文翁石室文翁石室

公元前143年至公元前141年間,蜀郡太守文翁曾創建文翁石室,是中國的第一所地方官辦學校。“文翁石室”創立不久,即以學風卓犖,人才輩出而名冠西南。公元前124年,漢武帝下令全國效仿文翁興辦學校。二百多年後東漢安帝時的一場火災,石室連同成都城一起遭到了嚴重破壞。直到公元194年才由蜀守高氏予以修復。同年,發生了著名的“州奪郡學”事件,石室被闢為益州州學。

公元994年後蜀開始在石室刊刻石經,北宋時繼續補刻,直到宣和年間才將十三經全部刻完。

明末清初,張獻忠據蜀,石室俱成瓦礫。

1661年當局在文翁石室舊址建立府學。有清三百載,四川學校實際以此為首。

康熙年間,四川按察使劉德芳在此建錦江書院,直至1902年四川總督岑春煊改之為成都師範學堂,癸卯學制施行後又改成都府中學堂。辛亥革命後改稱成都聯合中學。

1940年2月,學校更名四川省立成都石室中學。

1948年年被評為全國優良示範中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2年9月,學校再更名為成都第四中學。

文革中,石室中學第三次遭到毀滅性破壞,清代修建的所有建築均不復存在。

1983年4月恢復石室中學舊名。

著名校友

·卓文君:漢代才女

·郭沫若:文學家、科學家、社會活動家,原中國科學院院長

校園內的郭沫若像校園內的郭沫若像

·李一氓:革命家,原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

·曾琦:國家主義者,中國青年黨(1949年遷往台灣)創黨主席

·周太玄:科學家

·賀麟:哲學家

·李劼人:文學家,原成都市副市長

·王光祈:音樂理論家

·何其芳:文學家(在石室教授國文)

·曹葆華:文學家(在石室教授英文)

·芶清泉: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蔭遠: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馬志明: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數學會理事長,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組委會主席

沙國河:著名雷射化學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鐘山: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

陳懋章:航空發動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翁宇慶:材料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段寧:環境科學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郭去疾:原goolge中國首席戰略官,現lightinthebox總裁

步非煙:當代武俠、奇幻作家辛曉娟。

劉笑言:著名社會活動家,電影影評家

校歌、校徽及校慶

校歌

石室中學校歌由原校長

葉長堅

作詞,作曲家

劉文晉

譜曲。歌詞如下:

穿越歷史風雲,歷盡時代艱辛,植根中華大地,屹立錦江之濱。

啊,石室。文翁永存偉業,學風輝耀古今。

薈萃無數英才,哺育萬千先驅,明窗翰墨書聲,光大石室精神。

啊,石室。學子勤奮進取,志在中華振興。

校徽

石室中學的校徽是有“石室”二字組成的鐘狀的標誌。

校慶

石室中學的校慶是11月11日。

影響

文翁石室文翁石室

“文翁石室”一創立就是“公立”的,是政府辦學,且面向平民招生,這在

中國歷史上是劃時代的。《漢書》上明確記載:“至漢武帝時,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自文翁為之始雲。”在文翁之前,中國的地方政府並沒有“公立學校”,文翁開創了地方政府興辦“公立學校”之先河。當時“京都”所在地的“中央政府”,並沒有辦招收平民的“公立學校”。可見,就全中國範圍看,文翁實屬首創“公立學校”。文翁興辦“公立學校”得到當時中國的兩位最高領導者,漢景帝和漢武帝的嘉獎,並下令全國各郡縣都要像文翁那樣建立“公立學校”,大大推動了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空前的。由此可見,文翁興學具有“原創”、“領先”的歷史地位,不可動搖。

《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中,列選了中國古代教育家29人,其中“文翁”這一條目中寫道:“中國西漢蜀郡太守,漢代郡縣學的發軔者。”“文翁興學的成就,不僅培養了一批吏材,如張叔,漢武帝時征為博士,官至侍中、揚州刺史;而且推動了鄰近屬縣的興學,如‘巴漢亦立文學’。蜀地此後出現司馬相如、揚雄等知名才學之士,與文翁興學造成的社會風氣亦不無關係。景帝嘉獎文翁興學,‘令天下郡國皆立文學’,至武帝,又下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文翁興學,實為中國歷史上地方政府設立學校之始。”

武帝文功

那么世界的更好狀況從何而來呢?是來自王侯,還是來自臣民?是不是由後者先改善自身……而如果這種狀況應由王侯來確立,那么君主們的教育就必須首先得到改善。

重新發現

文翁石室故址文翁石室故址

總體來講,文翁生逢“文景之治”,那是中國歷史上有數的政

治清平時期,常與貞觀之治相提並論,定義為中國歷史上生產發展、社會安定、國家富裕的繁榮時期。秦漢之交天下大亂之後,文、景兩位漢帝以黃老之學的無為思想為國策,實行了一種薄賦輕徭、罷兵尚儉的休養生息政策,最終使漢朝國力迅速康強,百姓生活富餘,社會穩定。甚至有人認為,後來漢武帝之所以能夠施展雄才大略,也不過是文、景之治的自然結果。

文翁遺產

文翁所留下的遺產絕不僅僅是一個興學之舉,不僅僅是一個文翁石室,而是一個內容豐富的文化意義系統,這個系統的核心部分當然是此舉對中國封建大國一體化變革的貢獻,以及進而對西方文官制度的啟發:文翁興學是世界文明進程中的一個標識。

文翁與世界

在近現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法國漢學大本營巴黎大學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還在1333年,巴黎大學神學教授尼古拉作為教皇派駐中國的第二任大主教到達北京。1814年,巴黎大學就已開設中國語言學專業課程。理解了這樣的文化背景,就不難理解席哈克這樣的中國迷及其中國文化情結。

第二章武帝“文功”

那么世界的更好狀況從何而來呢?是來自王侯,還是來自臣民?是不是由後者先改善自身……而如果這種狀況應由王侯來確立,那么君主們的教育就必須首先得到改善……

·科舉制發微考略

·1.一體化訴求:政治—文化耦合體

·2.科舉制發微

·3.太學的保障與一體化的落實

第五章文翁與世界

在近現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法國漢學大本營巴黎大學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還在1333年,巴黎大學神學教授尼古拉作為教皇派駐中國的第二任大主教到達北京。1814年,巴黎大學就已開設中國語言學專業課程。理解了這樣的文化背景,就不難理解席哈克這樣的中國迷及其中國文化情結。至於席哈克的“成都情結”,大概能在本書所論範圍內展開其“自由聯想”。

·小引

·1.石室暢想:21世紀大蜀學觀

·2.“蜀”的現象學:文翁石室的現代意義

·後 記

作者簡介

林和生,當代著名學者、教授、詩人、作家、翻譯家、文學家、美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祖籍山東省鄄城,1954年6月27日生於樂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科技哲學”碩士學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精神分析、藝術創造心理學、科學哲學、美學、詩學、西方哲學史、西方思想史等領域。出版許多專著、譯著等,在報刊發表大量文章,主持多個專欄。其中包括專著:《猶太人卡夫卡》、《孤獨人格:克爾愷郭爾》、《“地獄”里的溫柔:卡夫卡》、《梵谷傳》、《林和生詩集》、 《悲壯的還鄉》、《文翁石室》、《夢境與魔鏡》、《喪鐘為誰而鳴》等;譯著:《愛的藝術》、《論人的天性》、《分裂的自我》、《拒斥死亡》等。其著作曾多次獲“全國圖書金鑰匙獎”和“《書屋》讀書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