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對照全譯資治通鑑

文白對照全譯資治通鑑

《文白對照全譯資治通鑑》是中文世界第一部白話全譯本。台灣著名學人黃錦主編,台灣二十七位教授學者合譯。譯文貼近原著,盡得信達雅之要義。譯者在翻譯時力圖貼近、還原《資治通鑑》,譯文緊貼原著,逐字逐譯,不以“現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發揮,旨在讓讀者能讀到一個“乾乾淨淨的《資治通鑑》,乾乾淨淨的司馬君實”。以拙御巧,看似笨工夫,實為巧辦法。

基本信息

《文白對照全譯·資治通鑑》七輯

第一輯·戰國、秦、西漢
第二輯·東漢、魏
第三輯·西晉東晉
第四輯·南北朝
第五輯·隋唐
第六輯·安史之亂至唐滅亡
第七輯·五代十國

《文白對照全譯·資治通鑑》第一輯

台灣27位教授經典譯本,一部帝王之書、權謀之書、生存之書,第一輯,戰國、秦、西漢
作 者: (宋)司馬光著,黃錦鋐等譯
出 版 社: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1-1
字 數: 100000
版 次: 1
頁 數: 共三冊
開 本: 16開
印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802289697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歷史 >> 史料典籍
定價:¥128.00

編輯推薦

文白對照全譯資治通鑑(台灣27位教授經典譯本,一部帝王之書、權謀之書、生存之書,第二輯:東漢 魏)
全書文言加上譯文凡八百萬言,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按朝代分為七輯,陸續推出。
《資治通鑑》之名,眾人皆知,但研讀者比之於《史記》要少很多,考其緣由,一者當數其編年體例,初讀似乎有煩瑣之嫌;二來其洋洋三百萬言,規模遠比五十萬言的《史記》巨大,足以讓許多人望而卻步。此二者,細考之實乃《資治通鑑》的過人之處:編年體能將複雜之史實條分細縷,讀之能追根溯源,其源頭、發展、高潮、結局方能一清二楚;《資治通鑑》敘述了1362年的中國歷史,如此泱泱大國的千年歷史濃縮於三百萬言之中,能清晰明了已屬大為不易,也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對這段歷史有所解。如不能用心將其一一讀來,則只有將時間浪費在市面上大為泛濫的所謂的中國通史之上了,所欲其何,就要看讀者想要達到什麼目的了。
該版本最大的特點有三:一為譯文考究,此點在出版前言中有詳細說明;二為文白對照,“白話語譯”乃弘揚傳統文化之急需,但斷不可以之取代典籍之原文。文言在對宇宙人生之直觀和對歷史命運之體認上具有簡約精準之美,此為白話文所無法企及。因而“白話語譯”只能是一座橋樑,意在讓現在的讀者能通過這一橋樑而直接接近原典,所謂“得魚忘筌”者是也。因而我們在編排形式上,儘量做到文白對照,既能得白話文之通俗易懂,又不失文言文之典雅深沉。在版式上,一頁之內上排原文下排白話文,一一對照,使原文和白話文皆能保持閱讀的連貫性。三為全書的分輯安排,編者考慮到大多數讀者可能存在的對《資治通鑑》的畏懼心理,將八百萬字的規模按朝代分成七輯,每輯大致百餘萬字,相對而言閱讀起來要輕鬆許多,且以朝代為分輯原則,既保留了原文的完整性,又可以視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購買。

第一輯之簡介

本書為《文白對照全譯資治通鑑》的第一輯。全書文言原典300餘萬言,白話譯文500餘萬言。因規模宏大,為方便讀者閱讀計,在不改變《通鑑》原次序的前提下,按朝代將其分為7輯,每輯大致3冊(第四輯南北朝部分4冊,第七輯五代十國部分2冊),共21冊,陸續推出。
本輯所記,起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迄於王莽地皇三年(22),講述戰國、秦、西漢三代(含王莽新),凡425年之史事。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趙、魏、韓三家分晉,周王室均予承認,將其視為與秦、楚一樣的諸侯,司馬光以為“先王之禮於斯盡”,周王室綱紀已然墮廢,再不能以王室名分節制、仲裁諸侯所為,周朝衰落至於滅亡,皆始於這一節點。《資治通鑑》全書自這一年起始,以示“天子之職莫大於禮也”,警示君王大臣皆應以此為鑑。
三家分晉之後,諸侯強國再不以周王室為意,兼併加劇,至前256年,周赧王將周室城邑及百姓獻於秦國,東周滅亡,諸侯只剩下秦、趙等七雄。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秦一國獨強,依次滅韓、趙、燕、魏、楚、齊六國,至前221年,統一天下。嬴政稱始皇帝,芟夷諸侯城池、銷天下之兵以待內,貫連萬里長城以備胡;廢諸侯,立郡縣,統一貨幣文字,實行苛政,企望江山傳至千秋萬代;未料才及身死,陳勝發難,劉、項相隨;前207年,秦帝國即告滅亡。霸王項羽異軍突起,宰割天下,以暴易暴,忽忽五年,身死國滅。漢高祖劉邦施行寬仁,輕徭薄賦,與民休養,至文帝、景帝,蔚然成治。漢武雄才,立意開邊,漠南、漠北爭戰連年,武功固然赫赫,天下已然疲憊。其後西漢皇室大權盛極而衰,連遇外戚專政,皇權旁落,除宣帝有所振作外,再無西漢前期之輝煌。元帝以降,皇權落入外戚手中,再不能自拔。
至王莽地皇三年(22),天下分崩,更始帝劉玄稱帝在即,昆陽之戰幕即將拉開,王莽主力殆亡就在目前,民心已然失去,再無掌控之力,歷史隨即翻開新的一頁,本輯結束於此,以終西漢。
此425年,大的朝代更替有二(秦承東周,漢代嬴秦),滅國無算,多伴有血腥殺戮。天下破碎、戰火連綿的年代占其太半,其間豪傑紛出,賢才並起,壯士鮮血,灑遍中原。及至承平,也多興災患,百姓之悲苦沉淪,不勝記載。翻看閱覽,或扼腕切齒、浩嘆唏噓,或感憤振作、踔厲風發,俯仰逸興,所在非一。
諸般紛繁史事,在司馬光等人筆下,一一按年月展開,條分縷析,因果分明。廢興之機要,人情之冷暖,盡在一覽;文字典雅,史跡斑斕,兩臻佳妙,令人嘆為觀止。
本輯所載:東周部分(前403~前256)(前256年東周滅亡至前221年秦統一全國,此35年,用秦國紀年),凡148年;秦部分(前255~前207),凡48年;漢部分(前206~22),凡229年。

原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涑水鄉人。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與司馬遷並稱為“史學兩司馬”。自幼嗜學, 20歲中進士甲科,踏入仕途。宋治平三年(1066),領銜編纂《資治通鑑》,其時司馬光年47歲。元豐七年(1084),《資治通鑑》完成。元豐八年(1085),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主持朝政,數月後去世,時年67歲。追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第一輯之目錄

《資治通鑑》譯序
宋神宗《資治通鑑》序
司馬光進《資治通鑑》表
宋神宗獎諭詔書
宋史司馬光傳
執行編譯教授簡介
卷第一 周紀一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烈王七年(前403~前369)
卷第二 周紀二 周顯王元年~四十八年(前368~前321)
卷第三 周紀三 周慎靚王元年~周赧王十七年(前320~前298)
卷第四 周紀四 周赧王十八年~四十二年(前297~前273)
卷第五 周紀五 周赧王四十三年~五十九年(前272~前256)
卷第六 秦紀一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始皇帝十九年(前255~前228)
卷第七 秦紀二 秦始皇帝二十年~秦二世皇帝元年(前227~前209)
卷第八 秦紀二 秦二世皇帝二年~三年(前208~前207)
卷第九 漢紀一 漢高帝元年~二年(前206~前205)
卷第十 漢紀二 漢高帝三年~四年(前204~前203)
卷第十一 漢紀三 漢高帝五年~七年(前202~前200)
卷第十二 漢紀四 漢高帝八年~十二年(前199~前188)
卷第十三 漢紀五 漢高后元年~漢文帝前二年(前187~前178)
卷第十四 漢紀六 漢文帝前三年~前十年(前177~前170)
卷第十五 漢紀七 漢文帝前十一年~漢景帝前二年(前169~前155)
卷第十六 漢紀八 漢景帝前三年~後三年(前154~前141)
卷第十七 漢紀九 漢武帝建元元年~元光元年(前140~前134)
卷第十八 漢紀十 漢武帝元光二年~元朔四年(前133~前125)
卷第十九 漢紀十一 漢武帝元朔五年~元狩四年(前124~前119)
卷第二十 漢紀十二 漢武帝元狩五年~元封元年(前118~前110)
卷第二十一 漢紀十三 漢武帝元封二年~天漢二年(前109~前99)
卷第二十二 漢紀十四 漢武帝天漢三年~後元二年(前98~前87)
卷第二十三 漢紀十五 漢昭帝始元元年~天鳳六年(前86~前75)
卷第二十四 漢紀十六 漢昭帝元平元年~漢宣帝地節二年(前74~前68)
卷第二十五 漢紀十七 漢宣帝地節三年~元康四年(前67~前62)
卷第二十六 漢紀十八 漢宣帝神爵元年~三年(前61~前59)
卷第二十七 漢紀十九 漢宣帝神爵四年~黃龍元年(前58~前49)
卷第二十八 漢紀二十 漢元帝初元元年~永光二年(前48~前42)
卷第二十九 漢紀二十一 漢元帝永光三年~竟寧元年(前41~前33)
卷第三十 漢紀二十二 漢成帝建始元年~陽朔二年(前32~前23)
卷第三十一 漢紀二十三 漢成帝陽朔三年~永始三年(前22~前14)
卷第三十二 漢紀二十四 漢成帝永始四年~綏和元年(前13~前8)
卷第三十三 漢紀二十五 漢成帝綏和二年~漢哀帝建平元年(前7~前6)
卷第三十四 漢紀二十六 漢哀帝建平二年~四年(前5~前3)
卷第三十五 漢紀二十七 漢哀帝元壽元年~漢平帝元始二年(前2~2)
卷第三十六 漢紀二十八 漢平帝元始三年~王莽始初元年(3~8)
卷第三十七 漢紀二十九 王莽始建國元年~天鳳元年(9~14)
卷第三十八 漢紀三十 王莽天鳳二年~地皇三年(15~22)

媒體評論

“上下若干年間,安危治亂之機,情偽吉凶之變,大者綱提領挈,細者縷析毫分。心目瞭然,無適而非吾處事之方。讀此書,尤能開滌靈襟,助發神觀。”
——朱熹
溫公作《通鑑》,不特治亂之跡而已,至於禮樂、歷數、天文、地理,尤致其詳。
——胡三省
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其論古皆折衷至當,如因三家分晉而論名分,因曹魏移祚論風俗,皆能窮物之理,執聖之權。 
——曾國藩:
“此書直到清代乃至今天,還是一部學歷史的人所必讀的書。”
——錢穆
我讀《資治通鑑》幾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資治通鑑》令我了解中國歷史規律,差不多所有中國人也按這個規律行事。
——金庸 
文白對照,按朝代分輯,破除閱讀巨著的障礙。
暢銷千年,英雄豪傑縱橫天下的“帝王之書”,名臣良將從政經略的“權謀之書”,芸芸眾生安身立命的“生存之書”。“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清·王鳴盛)。
柏楊曰:“中國有兩部書可以和它(《德川家康》)相比,一是《資治通鑑》,一是《三國演義》。《資治通鑑》因一直封閉在艱深的文言文中,影響不大。”
本書以流暢典雅的白話譯文+完整原文,全新的分輯形式,以助巨著走出封閉,走近現代讀者。
讀通史 《文白對照全譯資治通鑑(第一輯,戰國、秦、西漢)》 德川家康只是小兒科
新京報(2008年12月6號) 作者:塗塗
都知道《資治通鑑》,但沒幾個人讀過。這么重要的一本書被鎖閉在文言文裡面,實在是可惜了。
《德川家康》大概是今年市面上最流行的書之一了,這書確實好看,不過每每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的時候,總會覺得它腰封上的那幾句話有點刺眼:“中國只有兩部書可以和《德川家康》相比,一是《資治通鑑》,一是《三國演義》。”
上面那句引文,是柏楊說的,出版商再印在腰封上,我想大概都是為了宣傳的目的夸《德川家康》吧,不過硬要把這書和《資治通鑑》相提並論,實在還是讓人覺得有點兒不倫不類,特別是對於曾經以白話翻譯過整部《資治通鑑》的柏楊來說。
雖然我覺得《德川家康》更像是一部歷史勵志小說,不過在出版商的宣傳上,它首先是一部講謀略的書,無論是政治人物還是商界人士都可以從中學習鬥爭技巧,我猜,《資治通鑑》會被拿來與《德川家康》並提,大概也因為在大部分人心裡,司馬光這部書,講的就是謀略吧?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德川家康》和《資治通鑑》的謀略,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只能算是小兒科罷了。家康那些生存技巧,我們在《資治通鑑》裡面可以讀到更多更了不得的例子,便是豐臣秀吉聞名日本的“位攻”戰術,和《資治通鑑》裡面記錄的那些戰術大師比起來,更是不可同日而語。關於這一點,還是柏楊說的對,《資治通鑑》被鎖閉在文言裡面,影響不廣,可惜了。
不過,《資治通鑑》絕對不僅僅是講謀略的書,雖然司馬光私下的意思,確實也希望這書能給皇帝提供一點謀略上的參考,但更重要的,書裡面傳達的還是兩千年間綿陽不絕的傳統精神。從這個角度來看,《資治通鑑》和《明朝那些事兒》有點類似,二者都是充滿陽剛之氣的歷史著作,惟一的不同,是當年明月寫得太過淺顯,而《資治通鑑》對歷史的敘述、對人物的刻畫,都要生動和深刻得多。
最近我正在讀《文白對照全譯資治通鑑》,而且還真的存了一點點把這書和當年明月的寫作比較一番的意思。其實早就有人說過,當年明月寫明朝,基本上遵循的就是“紀事本末”的套路講故事,相比之下,《資治通鑑》就宏大多了,不但故事都在,而且所有故事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也一目了然。或許我們可以這么說,沒有讀《明朝那些事兒》的話,大概很少會有人動心去讀《資治通鑑》,即便是白話版,而在讀了《資治通鑑》之後,讀者恐怕就再也不會滿足於當年明月的敘述了。
最後絮叨兩句,《資治通鑑》版本很多,流傳最廣的自然是中華書局的校點版,不過我猜沒有很多人有耐心讀完20大冊文言文的。至於白話版么,柏楊的譯本自然最出名,不過把校尉翻譯成警備隊司令,水軍大都督翻譯成海軍總司令,總是讓人覺得彆扭。我現在讀的,是台灣學者黃錦鋐主持、二十七位台灣教授在上世紀80年代合譯的白話全譯本,清淺好讀之外,文字古雅,與原文的氣韻頗為相合,是讀起來最舒服的地方。當然,如果有耐心的話,我還是覺得,直接去讀文言文,是最好的。柏楊之外的另一種<通鑑>讀法。
《廣州日報》(2008年12月6號) 作者:一泓秋水
白話文的興起和發展,使得中國文化在上世紀末獲得了新的發展動力,但另一方面,人們對於文言文產生了很大隔閡。尤其是上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簡化字的普遍實施,讀者對於古籍的閱讀能力更是直線下降。一個鮮明的事例是,近年來,許多圖書館都發出了“古籍整理人才匱乏”的聲音。儘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複雜,但是,能夠直接閱讀古籍和文言文的讀者與上世紀50年代之前相比大量減少卻是無可改變的事實。這一方面是因為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獲取信息途徑的增多,而更主要的原因在於,現代人時間相對很寶貴,而非經專業訓練就難以盡得奇妙的文言文讓人望而生畏。由黃錦鋐主編,台灣二十七位教授合譯的《文白對照全譯資治通鑑》,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似可為古籍的“再生”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從上世紀80年代起,《資治通鑑》的譯本就出現了多種。但是,有的譯文純粹是出自現代人的眼光,很通俗,也很有邏輯性,但是沒有文采。有的譯本,譯者喜歡發些感慨,評論是非。諸如柏楊先生就是如此。對於這種評論的得失,讀者可以自行評判。但是,《文白對照全譯資治通鑑》的做法也不失為良策:每頁都採用文白對照的形式,既解決了閱讀原典時因文字古樸帶來的困難,又直接接觸到了原典。對於司馬光自己的評論,本書在段落中刻意標明。此外,每一輯前增加了本輯所設計的朝代世襲表和主要官制對照表,閱讀時可作為重要的參考。
司馬光編《資治通鑑》的時候,助手有劉攽、劉恕、范祖禹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而成。黃錦鋐先生等二十餘人,花費三年時間翻譯此書,時間上雖然沒那么長,人力卻是更多。在我看來,本書最具特色的是文言文與現代漢語每一頁的嚴格對應。這種做法為讀者搭建了通往歷史的橋樑,不僅讓讀者毫無困難的進入了司馬光的歷史,而且可以增強文言文方面的知識。但是,由於《資治通鑑》是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原書文字即達300萬字,再加上500萬字的現代漢語,因此,本書的規模較大。但是,對於那些誠心希望吸收歷史經驗,“鑒於往事,資於治道”的讀者而言,讀完本書並不十分困難。另一方面,由於《資治通鑑》採用的是編年體結構,書中有些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繫不易看出。如果將《柏楊版通鑑紀事本末》作為參照,必有更多的收穫。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加入了大量的“臣光曰”,而富有批判精神的柏楊,在翻譯時也夾雜了自己的“私貨”,他甚至將自己閱讀《資治通鑑》的感想結集成《柏楊曰》。兩“曰”相距千年,歷史的滄桑盡在其中。

書摘插圖

文白對照全譯資治通鑑(貳):
資治通鑑卷第十二 
漢紀四
起玄默攝提格(前199)
盡昭陽赤奮若(前188)
共12年
太祖高皇帝(下)
八年(壬寅,前199)
1.冬,皇上在東垣攻擊韓王信剩下的叛軍,經過柏人。貫高等人把人藏置在廁所側壁中,想找機會襲擊皇上。皇上本想在柏人過夜,內心若有所感,就問說:“這縣的地名是什麼?”回答說:“柏人。”皇上說:“柏人就是被人所迫的意思。”就不敢過夜而離開了。十二月,高帝從東垣回到長安。
2.春,三月,高帝前往洛陽。
3.命令商人不可以穿著錦、繡、綺(絲素織有紋彩者)、縠(縐紗)、締(精細的葛布)、紵(細麻布)、罽(毛布)等所裁製的華麗衣服,也不可握持兵器、乘車、騎馬。
4.秋,九月,從洛陽回長安,淮南王、梁王、趙王、楚王都跟隨著皇上。
5.匈奴冒頓好幾次侵擾漢北面邊境。皇上很擔憂,問劉敬怎么辦,劉敬說:“天下剛剛安定下來,士卒對戰爭已經疲倦,所以不能用武力屈服匈奴。冒頓殺死父親,自己取代八年(壬寅,前199)
1.冬,上擊韓王信餘寇於東垣,過柏人。貫高等壁人於廁中,欲以要上。上欲宿,心動,問曰:“縣名為何?”日:“柏人。”上日:“柏人者,迫於人也。”遂不宿而去。十二月,帝行自東垣至。
2.春,三月,行如洛陽。
3.令賈人毋得衣錦、繡、綺、觳、絺、紵、罽,操兵、乘、騎馬。
4.秋,九月,行自洛陽至;淮南王、梁王、趙王、楚王皆從。
5.匈奴冒頓數苦北邊。上患之,問劉敬,劉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罷於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頓殺父代立,妻群母,以力為威,未可以仁義說也。獨可以計久遠,子孫為臣立為單于,霸占父親在世時的妾妃,用武力威嚇人,像這樣的人是不能用仁義說服他的。只可以做長遠的打算,讓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做個漢臣;但恐怕陛下做不到。”皇上說:“怎么做呢?”劉敬回答說:“陛下如果真正能夠把皇后生的嫡長公主嫁給單于,再以優厚的禮物送給他,他一定會愛慕嫡長公主,而以嫡長公主為閼氏(後),生下的兒子當然就是太子。陛下把我們漢朝每年剩下而他們缺乏的物質,常常派人慰問並饋贈給他們,然後派出能言善道的人士前往,諷勸教導他禮節的道理。這樣做的話,冒頓活著時,固然是陛下的子婿;就是死了,他的兒子也是你的外孫,就繼位為單于;陛下難道聽說過外孫敢和外祖父行平等的禮儀么!如此就可以不用戰爭,而使對方慢慢臣服了。如果陛下不能夠遣送嫡長公主到匈奴,而命令宗室或者後宮的女人騙稱是公主,對方知道後,一定不願尊寵親近她,這樣做就沒什麼好處了。”高帝說:“好極了。”就要把嫡長公主嫁過去。呂后日夜都哭泣著說:“我只有太子和一個女兒,為什麼要把她棄置到匈奴去呢!”皇上終究還是無法將嫡長公主嫁過去。
九年(癸卯,前198)
1.冬,皇上找個普通人家的女兒作為嫡長公主,嫁給單于;派劉敬前往締結和親的婚約。
臣司馬光說:建信侯劉敬先說冒頓是個殘忍而賊害道德的人,不可能用仁義加以勸說,而又要和他訂下婚約,為什麼講的話這樣子前後矛盾呢?骨肉的恩情,尊卑的次序,只有仁義道德的人才能夠了解;為什麼要用骨肉尊卑使冒頓順服呢?古時候帝王治理夷狄,如果夷狄順服,就用恩德懷柔他們,如果反叛的話,就用武力使他們震懼屈服,從沒有聽說過話夷狄結為婚約的。而且冒頓把自己父親看成禽獸而獵殺,怎么可能事奉漢朝!建信侯劉敬的方法,本耳;然恐陛下不能為。”上日:“奈何?”對曰:“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必慕,以為閼氏,生子,必為太子。陛下以歲時漢所餘、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辯士風諭以禮節。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可無戰以漸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宮詐稱公主,彼知,不肯貴近,無益也。”帝日:“善!”欲遣長公主。呂后日夜泣日:“妾唯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上竟不能遣。
九年(癸卯,前198)
1.冬,上取家人子名為長公主,以妻單于;使劉敬往結和親約。
臣光目:“建信侯謂冒頓殘賊,不可以仁義說,而欲與為婚姻,何前後之相違也!夫骨肉之恩,尊卑之敘,唯仁義之人為能知之;奈何欲以此服冒頓哉!蓋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則懷之以德,叛則震之以威,未聞與為婚姻也。且冒頓視其父如禽獸而獵之,奚有於婦翁!建信侯之術,固已疏矣;況魯元已為趙來已經疏闊不切實際了;何況嫡長公主魯元已是趙王之後,怎么可能再奪取過來呢!
2.劉敬從匈奴回來,對皇上說:“匈奴部族河南的牡羊、樓煩王,距離長安近一點只有七百里,輕便的騎兵一天一夜就可到達關中。關中近年因戰事而殘破不堪,百姓少,土地肥沃富饒,可以增加人口加以充實。諸侯剛起事抗秦時,不是齊國田氏、楚國昭氏、屈氏、景氏等諸王族的號召力量,是不可能發難興起的。現在陛下雖然建都關中,實際上人口是很少的,而東邊卻有六國強大的王族;一旦有事故發生,陛下也不可能安臥無憂的。臣請求陛下把六國後代和豪門英傑、著名的家族等遷居到關中;這樣一來,平時沒有事故時可以防備胡人,如果諸侯有叛變之事發生,也足夠率領他們東征。這是增強根本(關中)削弱末端(東方諸侯)的做法啊。”皇上說:“好極了!”十一月,把齊國、楚國的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族和豪傑遷徙到關中,給與他們良田美宅,讓他們安居樂業,總共有十幾萬人。
3.十二月,皇上前往洛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