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

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

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地處疏勒河流域,緊挨著羅布泊,緊連著古樓蘭。始建於1992年的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原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一個極為典型的內陸濕地、荒漠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66.34萬公頃,濕地總面積11.35萬公頃,其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獨特,地形地貌複雜,自然環境類型多樣,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動植物中有許多保護種和特有種。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珍稀瀕危物種野駱駝等及其濕地生態系統。屬濕地與荒漠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
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甘肅河西走廊最西端,位於敦煌城西120km處,西接庫姆塔格大沙漠,南與阿克賽哈薩克族自治縣相鄰,北與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接壤。

保護區位於甘肅省酒泉地區的敦煌市境內。地理坐標為:東經92°45′—93°50′,北緯39°45′—40°36′。包括的主要地理範圍有灣腰墩、大馬迷兔、小馬迷兔、土豁落、天橋墩、後坑子和火燒湖等。

總面積663400公頃,占敦煌地域面積(312萬公頃)的20%,其中核心區面積19.8萬公頃,緩衝區面積14.575萬公頃,實驗區面積為31.625萬公頃。保護區濕地面積為11.35萬公頃,其中蘆葦沼澤3.428萬公頃。

是一個極為典型的內陸濕地、荒漠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

自然環境

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敦煌西湖
保護區地處庫姆塔格大沙漠東沿,與羅布泊相鄰。敦煌的西湖,又名“哈拉湖”,以“哈拉諾爾”得名;“哈拉諾爾”蒙語為“黑海”之意。古老的絲綢之路曾經從保護區內穿過,保護區內現存的11.3萬多公頃的季節性和永久性濕地,位於中國候鳥三大遷徙途徑西部路線的中段,每年春秋兩季,南來北往的大量候鳥都要在這裡停歇。保護對象為珍稀瀕危物種野駱駝及其濕地生態系統,如高山寒漠、草甸草原、荒漠和濕地生態系統。

面積:保護區總面積66.34萬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19.8萬公頃,緩衝區面積14.575萬公頃,實驗區面積為31.625萬公頃。保護區濕地面積為11.35萬公頃,其中蘆葦沼澤3.428萬公頃。

海拔:保護區所在的地區南高北低,南部阿爾金山平均海拔3100米以上;敦煌市平均海拔1138米;保護區是本地區海拔最低的地區,灣腰墩一帶海拔最低,平均為960米,最低處820米。

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溫帶大陸性氣候
氣候特點: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屬暖溫帶極乾旱區。由於本區遠離海洋,深居內陸,常年受高空西風帶與青藏高原動力磨擦而產生的一系列反氣鏇性高壓脊下沉氣流作用。氣候乾冷、多風。

夏季則處在青藏高原北側下沉氣流範圍之內,氣候燥熱。冬季處在西伯利亞—蒙古高壓腹地,加之南北高、中間低並向西敞開的喇叭口地形,成為極地寒流和向南疆倒灌氣流的主要路徑和加速通道。降水少、蒸發量大,乾燥度高;多大風和沙塵暴

光熱資源豐富。年日照時數為3000—3300h,年平均氣溫為6.9~9.3℃,無霜期為182~198天。日照長,光熱資源豐富對農作物和天然植被的光合作用有利,而夏季氣溫日差較大也有利於植物乾物質積累。

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敦煌雅丹地貌
地形地貌:地形可分為南部祁連山地褶皺帶、北部的馬鬃山塊斷帶、中部的河西走廊拗陷帶三個地貌單元。本區屬河西走廊西段盆地地形。

在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腹地,翠綠蔥鬱的濕地植被和風蝕形成的雅丹地貌形成強烈的對比反差。

屬於典型的雅丹地貌。敦煌雅丹地貌,土質堅硬,呈淺紅色。據《辭海》解釋,“雅丹”維吾爾語,原義為具有陡壁的土丘,是乾燥地區的一種風蝕地貌。在羅布泊窪地的東部、西部和北部,都分布著大量的雅丹地貌。雅丹地貌的壯麗、雄渾、怪異和神奇,不親臨其境,無法領略。

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灰棕漠土
土壤情況:保護區內土壤為灰棕漠土和棕漠土,灰棕漠土呈片狀或斑塊狀分布於保護區內。非地帶性土壤面積雖小,但類型較多,如草甸土、沼澤土、荒漠河岸林下發育的荒漠林土、鹽生和沙生植被覆蓋區分布的鹽鹼土和風沙土,以及綠洲灌溉耕作土等。

保護區的生態價值:在羅布泊乾涸,塔克拉瑪乾庫姆塔格兩大沙漠即將合攏的今天,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大面積荒漠森林與濕地植被,是敦煌綠洲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綠色屏障,它的存亡關係到敦煌的生態安全,對保護敦煌乃至中國西部生態平衡,改善區域生態氣候,保障敦煌工農業的生產和旅遊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特別是對保護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植被資源

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濕地生態系統
保護區植被為暖溫帶荒漠植被。保護區內分布有大面積原始天然植被、野生動植物和天然濕地,濕地總面積26萬公頃。有裸果木胡楊等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4種,有羅布麻鎖陽、麻木黃等多種藥用經濟植物。

主要植被類型有黑柴、紅砂、珍珠、膜果麻黃、木霸王、裸果木、泡泡刺、齒葉白刺、梭梭荒漠等,廣泛分布於洪積傾斜平原和乾燥剝蝕低山。其中特別是紅砂、黑柴和珍珠,經常構成特有的紅砂—珍珠荒漠群落或紅砂—黑柴荒漠群落。但結構簡單,覆蓋稀疏。

隱域性植被分布範圍較小,但類型多,生物產量高。草甸和沼澤植被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湖盆灘地及洪積扇緣地下水溢出帶,主要類型有蘆葦草甸、芨芨草甸、拂子茅草甸、賴草草甸、馬藺草甸及蘆葦沼澤、莎草沼澤和香蒲沼澤等;

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沙棗
鹽生植被多分布在洪積扇緣窪地、河流下遊河湖灘地和農區乾排積鹽區,其類型有檉柳灌叢、西伯利亞白刺灌叢、蘇枸杞灌叢,鹽爪爪、鹼蓬、鹽角草群落,鹽穗木、鹼蓬群落,駱駝刺群落,胖姑娘群落和大花羅布麻群落等;

荒漠河岸林分布於疏勒河下遊河灘地,殘存樹種主要有胡楊和沙棗等;

沙生植被主要分布於平原區內部斑塊狀積沙地段,如油蒿、白刺、檉柳等;栽培植被主要分布於綠洲內人工種植的農作物、林果樹及牧草地段。

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裸果木

裸果木

裸果木屬於石竹科。古地中海旱生植物區系孑遺種。國家二級保護稀有種。主要分布於新疆天山地區、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內蒙古,生於海攏800-2200m處的荒漠地帶。蒙古南部也有少量分布。

落葉小灌木,高20-80cm。多分枝。葉近無柄,線形,稍肉質。花苞片白色,無花瓣。瘦果包於宿存萼內。

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胡楊

胡楊

胡楊屬於楊柳科,古地中海植物區系成分。國家三級保護漸危種。分布於新疆、青海、內蒙古甘肅寧夏,亞洲中西部、北非和歐洲南端也有分布。

落葉喬木,高25—30m,胸徑1.3—1.5m。萌枝葉披針形或線狀披錢形,全緣,短枝上葉卵狀菱形,圓形至腎形,先端具2—4對楔形粗齒,正、背面灰綠色。常生於海拔較低處的乾旱荒漠地區,也可達2400—2900m。可耐極端最高氣溫45°C和極端最低氣溫—40°C。

植被作用

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荒漠森林
在羅布泊乾涸,塔克拉瑪乾、庫姆塔格兩大沙漠即將合攏的今天,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大面積荒漠森林與濕地植被,是敦煌綠洲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綠色屏障,它的存亡關係到敦煌的生態安全,對保護敦煌乃至我國西部生態平衡,改善區域生態氣候,保障敦煌工農業的生產和旅遊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特別是對保護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動物資源

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丹頂鶴

區內有黑鸛、丹頂鶴、野駱駝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4種,尤其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黑鸛、白鸛;

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白琵鷺、灰鶴、大天鵝等,在遷徙飛越乾旱荒漠、草原的過程中,保護區是它們獲得豐富食物和水源。

野駱駝

別名:野駝,真駝屬駱駝科,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全世界的野駱駝只剩下不到一千隻,比大熊貓的數量還少,其中中國大約有七八百隻,其餘二三百隻在蒙古國。

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野駱駝
野駱駝現主要分布在中國阿爾金山北麓(包括新疆和甘肅阿克塞安南壩)、塔克拉瑪乾沙漠東部、羅布泊北部嘎順戈壁地區及蒙古國的中蒙邊境外阿爾泰戈壁4個片塊。此外,甘肅馬鬃山一帶也發現有百峰左右存在。

大型偶蹄類,體軀高大,和家養雙峰駝十分相似。胸部較寬,背具雙駝峰,下圓上尖,呈錐形直立駝峰,堅實硬挺,不倒垂,尾較短;生活於戈壁荒漠地帶;

駱駝性情溫順,機警頑強,反應靈敏,奔跑速度較快且有持久性,能耐饑渴及冷熱,故有“沙漠之舟”的稱號;

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紅柳
主要採食紅柳駱駝刺芨芨草、白刺等等很粗乾的野草和灌木枝葉為食,喝又苦又澀的鹹水。野駱駝有季節性遷移及晝夜遊移現象;

野駱駝的繁衍是在自然的優勝劣汰中進行的,能夠適應嚴酷的生存環境的個體存活下來,其它的便自然死亡被無情淘汰;野駱駝的壽命一般在30歲左右。

旅遊季節

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檉柳
最佳旅遊季節:春季、夏季、秋季

旅遊資源:保護區內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在保護內也分布著大量的形態各異的雅丹地貌

森林景觀:主要是胡楊檉柳在區內有大面積分布。在低洼處,還分布1萬多公頃的胡楊疏林。

胡楊是荒漠地區的寶貴森林資源,是該區唯一的天然喬木樹種。每到秋季,胡楊的葉子一片金黃,佇立在西北的大漠中,非常壯觀。濕地與荒漠鑲嵌分布,形成了奇特的自然景觀。

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蘆葦沼澤
蘆葦沼澤景觀:高山上大量融化的雪水滲入地下,經過地下徑流,在敦煌市低海拔的灣窖地區滲出,形成大小不等的沼澤。保護區的蘆葦沼澤形成非常典型的蘆葦沼澤景觀。

春夏時節,在浩瀚沙海和茫茫戈壁中,這裡的濕地碧波蕩漾,植被繁茂,百鳥匯集,生機盎然。

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 白刺灌叢
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 胡楊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