孑遺種

孑遺種

孑遺種亦稱古特有種或“殘遺種”。是指過去分布比較廣泛,而現在僅存在於某些局限地區的古老動植物種,如紐西蘭的楔齒蜥和中國的銀杏及水松等。殘遺種分布地區的縮小,是由於地質史變遷,該種在原來生存地區大量絕滅所致。在較古老的地質史上曾經發育廣泛、種類很多、分布很廣泛的動物和植物,在較新的地質年代或現在則大衰退,只存有一兩種孤獨地生存於個別地方,並有日趨絕滅之勢的動物和植物稱為孑遺生物。如中國的大熊水杉銀杏美國的紅杉等,都是著名的孑遺生物。

在系統發生上是古老的分類群,如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和拉蒂邁魚(Latimera)等,其現代地理分布區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
孑遺種分布區的縮小,是地質歷史變遷的結果

旗艦種一般為某一特定物種,並常常只分布於某些特殊的生態系統中(如熱帶雨林等),並成為這些特殊生態系統存在的標誌。全球意義上的旗艦種,如大熊貓、阿拉伯羚羊等物種作為珍貴的自然遺產實際上已具有了超越於一般生態學範疇的特殊意義。旗艦種通常體型較大,如老虎,山貘,大象。但某些小型靈長類動物在巴西也被成功地用作環保教育的典型素材。
旗艦種的選擇一般是基於它們正在不斷減小的種群規模和瀕危的狀況。如果旗艦種是一個國家的特有種,那么它就會給公眾以深刻的印象;否則,作為旗艦種的效果將大打折扣。一些旗艦種(如大型貓科類動物)被作為資源開發利用後,其生境遭受了嚴重破壞,也可能成為對棲息環境破壞敏感的指示種

相關信息

http://environ.biox.cn/Geography/200701/20070113230829_2097.s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