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男性化

教育男性化

“教育男性化”是指家長對女孩教育的方式趨於男性化,傾向於用傳統的男性價值觀來鼓勵女孩在社會中發展和競爭。是在男女平等的社會進步歷程中,社會競爭壓力下,男女分工的逐漸平衡,促使女性被動或主動的趨於男性化的發展狀態。

現象

教育男性化教育男性化

假小子”不再只是負面的叫法,被很多人當做有個性的代名詞,“野蠻女友”也不會遭到唾棄,甚至成為時尚。

一項對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近1000名家長的調查顯示,九成以上的父母對女孩的教育方式趨於男性化。此報告一出,便在社會各界引發教育理念的“性別大戰”。

無獨有偶,一項綜合研究成果顯示,美國時尚性感雜誌《花花公子》雜誌上登載的模特身材,一改其20世紀50年代創刊初期性感、充滿曲線的身材風格,而變得日趨消瘦和男性化。

本質

“教育男性化”包括鼓勵孩子在和人交往的過程中能夠影響他人、領導他人,在職業選擇上也能夠從事一些傳統觀念看來女性不適合從事的工作。

相關研究表明,人類的基本五大性徵外,還有第六大性徵,即男性有女性的的特點,女性有男性的特點。從體內激素水平角度,女性有雄心激素,隨著後天的發展,女性體內雄性激素水平的上升,也是教育男性化的現實基礎。

成因

親職教育的導向。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家長考慮到社會競爭的壓力,會要求女孩子能夠自立,不要依附男人等,於是便向著男性化的方向去培養她們。

觀點

贊同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張莉莉教授認為,家長對女孩的教育和以前確實有所不同,家長希望她們在個性上能夠迎接越來越多的挑戰,能力更加全面,也更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家長這樣做是給女孩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空間,這體現了社會的一種進步。

反對

社會心理學家蔡明認為,當今社會,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孩子不像孩子。對男人與女人的審美需求,已降低到人類正常容忍的底線。

英國一項調查顯示,在職場中性格男性化的女子和女性化的男子反而不容易在自己的事業上取得成就,甚者,還會取得完全相反的效果、最後葬送自己的事業。另有研究顯示,假小子、娘娘腔更可能變成同性戀 。

網路文化分類

中國移動手機報·互動百科IN詞_2012年08月

銳詞報
手機報IN詞

中國移動手機報·互動百科IN詞

互動百科與卓望信息結成百科知識類內容資源唯一合作夥伴關係,由互動百科向中國移動手機報用戶提供新鮮、趣味的網路銳詞 ,與中移動手機報共同打造新傳媒。

2012年08月IN辭彙總| 寵物型兒童|簡訊息愛好者|教育男性化|被催生活|拿鐵生活|粉底效應|職場小三|手機中暑|職場潛水員|拼郵|職場強迫症|菜名詩詞|空姐情結|垃圾工作|數據影子|混搭戀愛|後暑期旅遊|網路文盲|同化效應|職場拒升族|下班沉默症|經濟艙綜合症|主動失眠|周日焦慮|閒聊天式面試|黑洞度假區|袁隆平式財富|牛奶大腦|混合撫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