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導致沉默

教育導致沉默,是中國現代教育現狀所引發的新名詞,接受教育年限越長的人,就會越“內向”與“膽小”。教育限制了學生的發展。

概述

日前舉辦的“2004生命科學論壇”上,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做完報告後,全場均報以熱烈的掌聲。可是,預留的總計40分鐘的提問時間裡,千餘名聽眾竟然沒有提出一個問題!如果說是報告太艱深,那么為何在下午的三處分會場,面對同樣艱深的學術報告,大一新生們卻顯得相當踴躍?

中國現狀

熟悉中國教育的人士都知道,接受教育年限越長的人,就會越“內向”與“膽小”。我們的教育,往往就是把學生的思維往一個路子上趕的教育。如現在的聯考語文試題,文學作品的閱讀欣賞占據了一定的比重。本來,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是最富開放性與個人特徵的東西,但是,我們往往只給一個所謂“標準答案”。另一方面,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一方面是唯名家是從,唯尊者是從;另一方面是肯定從眾、從俗,而反對個性化、壓制創造。前者有“為尊者諱”、“為長者諱”一類的說法為證,後者有“標新立異”、“拋頭露面”等與批評、與貶抑相聯繫的詞藻為證。
現在,人們的思想自然也比之過去任何時代都更為解放。但這也只是相對而言,為了謹防“言多必失”,為了表示恭敬———當然,也不能排除“羞澀和藏拙”———許多人都非常自覺地選擇了沉默!為什麼我們距諾貝爾獎如此遙遠?恐怕這也是原因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