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傳播學

教育傳播學

《教育傳播學》是教育技術學專業基礎理論課程之一,也是國家高等院校教育技術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核心課程。教育是一種典型的文化信息傳播活動,教學、學習的實質就是實現信息的流動。如何將教育信息結構化、符號化,實現教育信息的有效互動,是教育傳播學研究的實質。無論是基於課堂傳統的教學模式,還是現代化的多媒體組合教學模式以及遠程教學模式,都可以在教育傳播學的理論框架內找到合理的解釋。教育傳播學是教育學、教育技術學重要的理論基礎之一。

簡介

教育傳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選定合適的信息內容,通過有效的媒體通道,把知識、技能、思想、觀念等傳送給特定的教育對象的一種活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信息交流活動。(是人類傳播活動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

特點

(1) 明確的目的性

(2)內容的嚴格規定性

(3)受者的特定性

(4)媒體和通道的多樣性

定義

教育傳播學是綜合運用傳播學和教育學的理論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傳播活動的過程與規律,以求得最最佳化的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傳播

課堂教學傳播是教育傳播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不同於遠距離教學傳播和自學傳播,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一) 課堂教學傳播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活動,具有雙邊性質

(二) 課堂教學傳播主要是在課堂上,教師指導下,按照固定的課程時刻表進行的

(三) 課堂教學傳播是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教學媒體之間進行的

(四) 課堂教學傳播主要採取面對面的傳播方式

(五) 課堂教學傳播是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形成個性統一實現的過程

課堂教學傳播過程

課堂教學傳播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雙邊活動的動態過程,包括以下四個基本階段:傳授—接受階段,複習-輔導階段,練習-指導階段,作業-考查階段。

課堂教學傳播的基本模式

課堂教學傳播模式,大致可以分以下三種:

1.以教師為中心的傳播模式

這種模式的特點:在教師的控制下,主要從書本中學習,傳遞和接收的主要是教材中的知識

信息。

常見的有五段教學法:組織教學、檢查複習、講授新教材、鞏固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

這種傳播模式,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但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了書本知識的傳授,卻忽視了能力的培養。

2、以學生為中心的傳播模式

這種模式的特點:是以個人生活實踐或直接經驗為學習的中心,從活動中學習。

這種傳播模式,重視學生的主動性及其親身經驗,但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系統書本知識的教學。

3、以問題為中心的傳播模式

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從研討中學習,能啟發人們進行探索,但容易使教學缺乏系統性。

以上三種模式,各有所長和不足,在教學傳播中應靈活搭配使用。

教育傳播效果的特點

1.特定的教學目標

2.特定的教學對象

3.採用多種教育傳播媒體

4.特殊的效果評價方法

教育傳播環境

教育傳播環境是指圍繞教育傳播活動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傳播系統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全部外部條件的總和。

教育傳播環境的功能和作用

教育傳播環境的基本功能

擴展功能、增強功能、陶冶功能、激勵功能

教育傳播環境對教師和學生的作用

(一)對教師的作用

1.擴大教師採集和選擇教育信息的範圍

2.為教師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如場所、設備、設施等

3.使教師有可能採取更為靈活有效的方式進行教育傳播活動

4.為教師提供更多的與學生接觸、與社會交往的機會

(二)對學生的作用

1.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2.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

3.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4.有助於學生身段健康成長

教育傳播環境的最佳化

一、 精心設計各種教育傳播場所和設施

要做好精心設計各種教育傳播場所和設施這項工作,應當注意以下幾點要求:

1、 要有明確的目的性

2、 要符合學校衛生學的要求

3、 要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已有優勢

二、 認真篩選各種社會信息,實現信息優控

要消除信息污染,實現信息優控,應當注意以下幾點要求:

1、 建立嚴格的審查和把關制度

2、 不斷提高教育者的理論修養和識別香花毒草的能力

3、 注重對社會信息的及時篩選和處理

三、 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校風班風

良好的校風、班風的基本特徵是:勤奮、團結、求實上進、文明、守紀等。應當注意:

1、 遵循平等原則和相容原則

2、 消除自傲、自卑、猜疑、嫉妒等心理障礙

3、 加強愛主義和愛校的教育,開展形式多樣的有益活動

教育傳播中學生的角色

學生是受播者

(一)接收傳播信號

1.閱讀教科書和參考書

教科書是依照教學大綱編寫的,是學生在教育傳播中獲得知識的主要來源,特別是遠距離教學傳播和個人自學傳播,主要是依靠教科書來進行系統學習的。閱讀教學參考書,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

2.認真聽取教師的課堂講授。對於課堂教學傳播,講授是教師利用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重要渠道,它不是簡單重複書本知識,而針對學生的接受程度,對書本知識進行補充與深化,並指導學習方法。

3.視聽其它多種教學傳播媒體。學生應具備正確的視聽方法、善於從展示的多咱教學媒體中獲取事物的全部行征與規律。

4.視聽大眾傳播媒體

5.親自參與教學實踐和社會活動

(二)進行解碼工作

1.將信號轉換為符號 2.將符號解釋為信息意義

(三)輸出與反饋信息

學生在接收和進行信息解碼期間和之後,伴之會產生一些行為,這些行為所代表的信息,是一種教育傳播效果的信息,也稱為教育傳播過程的輸出信息。若這些信息的全部或一部分反作用於教學傳播過程,被稱為反饋信息,它被用於調控教育傳播過程,使教育傳播效果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1.輸出信息的行為表現

首先是接收傳播信號時的外顯行為,它表現在:(1)注意力。(2)喜愛程度。

其次是在進行解碼工作時的外顯行為,表現在:是否認真思考問題,在表情姿態上,有否靜思、點頭、搖頭,或者及時提出不同的見解等等。

最後是信息解碼後的效果行為。它表現在:(1)知識的積累。(2)能力的提高。(3)觀點、情感的改變。

2.教師取得教學反饋信息的方法: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提出問題請學生回答;學生練習與作業;考試。

學生的傳播行為

學生並不是機械,他接收信息不是機械的、被動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生是主動地接受信息,甚至是有讚揚生地去接收與理解信息。

(一)目標性行為

1.接受信息要按培養目標規定

學生接受信息,是按照教育方針規定的,在我國現階段,要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2.學生傳播行為是有組織有計畫進行的主動性行為 (二)主動性行為:學生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

(三)選擇性行為

傳播學者約瑟夫.克拉帕指出,受播者對傳播的信息內容具有三種選擇性因素:

1.選擇性接受。2.選擇性理解。3.選擇性記憶。

選擇性理解包含四種意義:依習慣來說,人們通常依照某些經驗來接受傳播內容;依心理的調和來說,人是接受合乎於自己本身信念的傳播內容,排斥或歪曲與自己觀念相反的內容;依易得性來說,人們通常喜歡接受容易理解的傳播內容;依效用性來說,人們接受傳播內容,總是能幫助自己解決困難為優先。

選擇性接受、選擇性理解和選擇性記憶是普遍存在的,它們是傳播過程中的主要干擾。

學生的素質要求

(一)生理素質要求

在接收信息方面,要求學生的感覺器官,如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及嗅覺等器官,發育正常。

(二)心理素質要求

1.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加強接收與加工信息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2.培養廣泛的興趣與愛好,廣泛地接受來自各種教育傳播渠道的信息。

3.集中注意力,保證最重要信息的輸入與加工。

4.具備良好的觀察與接受事物的能力,充分發揮感覺器官的功能

5.要有積極思維的習慣,使輸入信息得到及時有效的加工。

(三)知識能力素質要求

1. 社會經驗

教育傳播學 教育傳播學

2. 基礎知識3. 動手能力

4. 人際交往能力

(四)思想品德素質要求

1. 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2. 培養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精神

3. 遵紀守法,養成良好的組織性,紀律性

4. 尊敬師長,熱愛與團結同學

教育傳播中教師的角色

教師是教育傳播中的“把關人”

教育傳播學

把關人就是信息傳遞線路上有權決定讓哪些信息通過的人。

教師就是教育流通線路上的主要把關人。在教育傳播過程中,傳什麼?通過什麼渠道?主要是由教師決定的。

在特定的條件下,教學機器也可以成為教師,人們稱它為電子教師。機器成為教師,要具備的一定的條件:1.具有提示作用。2.具有傳輸機制。3.具有反饋機能。

教師的性格征

教育傳播學 教育傳播學

1.理智型教師。其特徵是愛好讀書,喜歡獨立思考。2.意志型教師。其特徵是工作的精確性和組織能力強。

3.情感型教師。其特徵是與學生聯繫密切,能對後進生順利地開展工作。

4.組織型教師。這類教師是真正的多面手,能把各方面的才能融於一身,如注意力的支配合理,良好的記憶,了解學生,有預見性,以及創造性的工作態度。

註: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性格特徵,不同的教學風格和對學生的不同影響。

教師的基本任務和應做好的工作

教師的基本任務是,概括地說,就是“教書育人”。

在教育傳播活動中,教師的任務是:實現教育傳播系統的整體目標,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和諧的發展。

具體任務是:傳輸知識信息、教養學生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傳播技巧和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師要實現上述任務,有效地進行教育傳播,應做好下列工作:

1.設計 即制訂方案,包括設定目標、選擇媒體等。

2.組織 組織好與實現目標有關的材料,以及做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的工作。

3.傳輸 在制定的方案的指導下,進行傳播活動,收集、加工、傳遞信息。

4.評價 對傳播活動進行評價。

教師的傳播行為

在教育傳播中,教師的中心工作是信息的收集、加工與傳遞,這也就是教師的基本傳播行為。

教育傳播學 教育傳播學

一、教育信息的收集教育信息的收集,是教師做好教育傳播工作的基礎。教育信息收集的步驟:

(一)明確信息收集的目標和內容 (教學目標一般分為三類:認知類、情感類、動作技能類)

(二)選擇信息源。信息源通常分為兩類:一是天然的信息源,包括自然界和社會現實中存在的各種事物;二是人工信息源,如書本形式的和非書本形式的各種教學媒體。選擇信息源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有用性 2、可靠性3、可加工性4、完備性

(三)考慮信息收集的方法。信息收集的方法多種多樣,這裡介紹幾種常用的方法。

1.文獻檢索法。常用的文獻檢索方法有三種:(1)追溯查找法(2)直接查找法(3)循環查找法。

2.調查訪問法。常用的調查訪問方法有:(1)普遍調查法和抽樣調查法(2)面訪法和意問卷法(3)測驗量表法(4)儀器記錄法

(四)進行信息的收集

二、教育信息的加工

教師的工作不僅在於收集信息,更重要的是提供人加工過的信息。提供加工過的信息(包括認知、情感的、動作技能的信息)是教師的工作環節。教師完成:

1.信息篩選 2.信息管理 3.信息編碼

三、教育信息的傳遞

教育信息的傳遞,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信息聯繫過程。這種聯繫是通過信號的發出與信號的接收來實現的。

信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物質形式,包括各種符號和傳遞信息的各種物質,如文字、圖形、實物及其運動形式等;一種是能量形式。如聲音信號、光信號、電信號等。

教師在傳遞信息時,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傳遞的信息要有針對性。

2.傳遞的信息應是完備的。

3.要注意信息的時效。

4.要注意學生的反饋信息。

5.要注意克服信息傳遞中的干擾。

教育傳播通道

教育傳播通道就是教育信息傳遞的途徑。它由以下幾個要素組成:

1.各種教育媒體。

2.空氣中的光波、聲波、電磁波。

3.人的感覺器官。

4.處理和傳輸信息的方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