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院刊

《故宮博物院院刊》是由故宮博物院主辦的學術性刊物,它反映了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學者們學術研究的成果和水平,並致力於以發表國內最高水平的宮廷歷史、文物研究成果為己任。

基本信息

創辦過程

 《故宮博物院院刊[1]》創刊於1958年,開始為不定期刊物,繼創刊號後,1960年出版了第2期,後即因“文化大革命”停刊。1979年,《故宮博物院院刊》復刊。自復刊始至1999年為季刊。2000年始至今為雙月刊。《故宮博物院院刊》創刊時附屬於故宮博物院研究室,1979年復刊後依舊。1985年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成立後,屬期刊部。2004年劃歸科研處。

歷屆主編

《故宮博物院院刊》創刊時及1979年復刊初期均未設主編,從創刊號至1986年第4期,編輯者均為院刊編委會。1979年主持《院刊》復刊工作及其後幾年中實際執行《院刊》主編工作的是劉北汜先生。1987年第1期至1988年第4期,主編為錢欣聲先生。1989年第1期至1991年第4期,主編為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副主編為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楊新、紫禁城出版社社長李毅華。1992年第1至2期,主編為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呂濟民,副主編為楊新、李毅華。1992年第3期至1998年第2期,主編為楊新副院長,副主編為錢曉雲。1998年第3期至第4期,主編為紫禁城出版社總編輯孫關根,副主編為錢曉雲。1999年第1期,主編為楊新副院長,副主編為錢曉雲。1999年第2期至2000年第6期,主編為楊新副院長,執行主編為孫關根,副主編為張露。2001年第1期至2003年第3期,主編為朱誠如副院長,執行主編為孫關根,副主編為張露。2003年第4期至第6期,主編為李文儒副院長,執行主編為孫關根,副主編為張露。2004年第1期至今,主編為李文儒副院長,執行主編為張露。1998年第3期始,《院刊》設立了編輯委員會。1998年第3、4期,編委會主任為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楊新。1999年第1期,編委會主任為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朱誠如。1999年第2期始至2000年第6期,編委會主任為朱誠如副院長,副主任為楊新副院長、孫關根(常務)。2000年第1期至2003年第3期,編委會主任為朱誠如副院長,副主任為肖燕翼副院長、孫關根(常務)。2003年第4期至2003年第6期,編委會主任為李文儒副院長,副主任為肖燕翼副院長、孫關根(常務)。編輯委員會委員(以姓氏筆劃為序):於倬雲、朱家溍、劉雨、孫關根、李文儒、楊伯達、楊新、張忠培、鄭珉中、單國強、耿寶昌、徐邦達、徐啟憲、錢曉雲、肖燕翼。2004年第1期至2006年第6期,編委會主任為鄭欣淼院長。編輯委員會委員(以姓氏筆劃為序):於倬雲、劉雨、李文儒、李季、肖燕翼、楊伯達、楊新、張忠培、鄭珉中、單國強、苗建民、晉宏逵、耿寶昌、徐邦達、徐啟憲、錢曉雲。主編:李文儒。執行主編:張露。2004-2006年間,編委會成員略有調整。2007年第1期,編輯委員會委員增加為(以姓氏筆劃為序):王亞民、王連起、王素、劉雨、朱賽虹、李文儒、李季、李輝柄杜乃松、肖燕翼、陸壽麟宋紀蓉、楊伯達、楊新、餘輝、張忠培、鄭珉中、單國強、苗建民、施安昌晉宏逵、耿寶昌、徐邦達、徐啟憲、聶崇正。主編:李文儒。執行主編:張露。

性質內容

本刊本屬於社科類刊物,但隨著近年來多學科研究的滲透和互動,也發表一部分自然科學或人文與自然科學結合的文章,主要集中於文保科技、古建築研究。刊物試圖將故宮博物院學術研究的觸角進一步延伸,促進故宮自身學術研究的深化,加強故宮博物院的學術建設和整體進步。《故宮博物院院刊》目前主要設有明清歷史、文物研究(含古書畫、古器物、古文字研究、佛教美術等)、古建築、考古學研究、文保科技、博物館工作等欄目。《院刊》撰稿人為故宮博物院及國內外各學科的專家學者,刊物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在海內外具有廣泛的影響。本刊雖然缺少對於大規模的學術活動的組織,但論文具有一定的轉載率;2000、2004年度連續兩次被北京大學評為文物考古類中文核心期刊。開本:本刊原為為正16開96頁,2004年改版、擴版,由6個印張擴為10個印張,由彩色插頁改為全彩印刷,開本也擴為大16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