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波普

政治波普

政治波普,20世紀60年代世界設計風格的代名詞,是英國評論家勞倫斯·阿洛韋(LaurenceAllowey)創名的,在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相繼在世界上的社會主義國家出現的一種藝術潮流,這種藝術潮流採用西方波普的藝術語言形式,並結合人們熟知的商業符號和政治形象來表達某種幽默、荒誕、嘲笑與反諷的意味。

政治波普政治波普

政治波普是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相繼在世界上的社會主義國家出現的一種藝術潮流。這種藝術潮流採用西方波普的藝術語言形式,並結合人們熟知的商業符號政治形象來表達某種幽默、荒誕、嘲笑與反諷的意味。

“波普”起源

“波普”是20世紀60年代世界設計風格的代名詞。在服裝家居復古風格回潮之風勁吹的今天,這個詞成了時尚的代名詞。從語義學上講波普起源詞語主要有人民(people)、公民(populance)和大眾(popular)等以POP為前綴的的詞。二戰後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使得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和評價POP的觀念,尤其是對POP主體的關注和認識。

波普藝術

波普藝術,又譯為“通俗藝術”或“流行藝術”。是20世紀後現代主義藝術(Postmodemism)中勢力最大、最為風行、傳播最廣、最有影響的確良種藝術形式。所謂波普藝術,是指藝術家把任何額外負擔觀存在物作為創作載體,並賦予的價值和蘊意,以傳導給觀者最為大眾化和最普及化的精神享用的藝術形式。波普藝術(PopulorArt)是英國評論家勞倫斯·阿洛韋(LaurenceAllowey)創名的。

波普藝術作為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叛逆登上了藝術舞台,代表人物勞森伯格受到作曲家凱奇的影響,試圖以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來抹平藝術與生活的區別,藝術家應該自由的反映客觀現實,不受傳統的約束。他甚至把城市的廢棄物作為了作品材料,把這些本來不具備審美特性的東西按照藝術構思拼湊起來,使之脫離原來的屬性在形式上開了“結合”藝術的先河。漢密爾頓的作品更直接體現了波普藝術的本質,他們並非對現實的諷刺挖苦或反叛,而只是以一個普通者的姿態觀察我們生活的世界。使我們突然意識到某些東西的存在,而這些習以為常的東西卻經常被我們忽略。

政治波普安迪·沃霍爾

安迪·沃霍爾與其他波普藝術家相比顯得更徹底,他直接用製版印刷的方法把照片形象移到畫布上。還套用了古典主義者和現代主義者視為大忌的“重複”,甚至於推向極端,可口可樂瓶無盡無休的排列,以及明星們的照片都成為了最好的創作主題和素材。

波普藝術總是以人預想不到的新鮮花樣在民眾中炫耀自我的新奇、離導師行為,藉以引起公眾注意的轟動疚。

美術史學家認為,波普藝術最早起源於上世紀50年代初的英國,50年代中期興盛於美國。波普藝術一詞最早出現於1952~1955年間,由英國倫敦當代藝術研究所一批青年藝術家舉行的獨立者社團討論會上首創。1957年,藝術家漢密爾頓為波普藝術作了“通俗、短暫、消費得起、風趣、性感、噱頭、迷人、廉價,能大批量生產”的定語。而漢密爾頓用圖片拼貼手法完成的《今天的生活為什麼如此不同,如此富有魅力》,被認為是第一幅真正意義上的波普作品。

政治波普

政治波普是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相繼在世界上的社會主義國家出現的一種藝術潮流。這種藝術潮流採用西方波普的藝術語言形式,並結合人們熟知的商業符號和政治形象來表達某種幽默、荒誕、嘲笑與反諷的意味。

政治波普艾 豪

英國誕生了波普藝術,之後它奇異地在美國找到了急速擴張的最好環境。而在艾豪定居的巴黎,此時法國新現實主義占據了藝術上的統治地位。艾豪在此時另闢道路,將波普藝術與法國知識界對政治和社會濃厚的興趣結合在一起,創立了政治波普藝術。他是世界政治波普藝術的創始人。

巴黎的戴高樂政府在要求與美國共同決定對世界的政策未果後,便奉行了一條獨創的,與美國頗異其趣的內外政治路線。贏得更多自信心的法國的知識界為此大聲叫好,並對政治的“介入”(薩特語)異常興趣與日俱增。這就是為什麼政治波普在法國而非在美國誕生的原因。

雖然政治波普長期為法國新現實主義所排斥,但它在二十餘年後在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卻找到了最好的知音。蘇聯在1917年進行了劇烈震撼整個世界的政治和社會革命實驗。經歷了嚴酷的史達林主義和之後的“解凍”,再之後停滯的勃列日涅夫階段。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藝術家面對著驚人豐富的政治和社會素材。以他們的敏感,政治波普的現成形式被立即採用了。而不同的是,這一以精神貴族自居的民族很快在其中融合了妥思托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式的厚重和憂鬱。無獨有偶。毛澤東去世後的中國,改革開放啟動。獲得一定自由的藝術家們不滿以前高度禁錮整箇中國的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藝術形式的極度虛假和無意義,急切地在整個世界當代主流藝術中學習和尋找。艾豪的政治波普藝術以其中國題材的親切,為中國藝術家喜愛。同時他的具像手段對於受過蘇式寫實主義嚴格訓練的中國藝術家來說,真是易如反掌。雖然其中部分閃亮的卡通品格使中國藝術家還不太習慣,但很快他們就適應了。1949年-1976年沸騰的革命實驗,提供給有了全新視角的藝術家取之不盡的素材。美國的波普,蘇聯的政治波普更加強了中國藝術家的創造。85運動以來,中國出現了余友涵王廣義張可欣等一大批政治波普藝術家,也成為近代以來中國第一個真正走向世界的藝術運動。

在中國

在中國,1990年三月政治波普等前衛藝術的舵手栗憲庭首創“政治POP”概念,撰文指出“政治POP以幽默的方式帶有政治情結的自我消解傾向,這是現代藝術走自己道路的標誌之一:就像沃霍爾通過流行的商業文化把握了美國文化,波伊斯通過社會雕塑把握了德國文化一樣,而政治形象就是把握中國文化的切入點。”

政治波普政治波普作品
50年代西方走出戰爭陰影全面進入經濟繁榮和消費時代時,被予為“波普之父”之稱的英國藝術家漢密爾頓,最早的一件波普藝術作品——《我們今天的生活為什麼如此不同,如此富有魅力》是由照片拼貼而成,主題上反映了大眾(消費)文化,表現手段將現成品,創造了一種新藝術趨向,對中國現代藝術最重要的影響是現成品的利用,尤其對政治波普來說,把中國的政治符號作為現成品來進行展示提供了可能性.一些熟悉的政治形象不斷被作為現成的政治符號移植.比如我們都熟悉的各種文革圖示,各種標語傳單、宣傳畫、大字報、樣板戲“紅光亮”“高大全”毛時代的圖像符號,像章、紅袖章、五角星、紅皮書等等。都是有著民族的集體記憶的經典符號.由於這些公共的圖像的搬用和重疊使政治波普更加的流行於大眾.再如美國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的“毛澤東像”勞申柏等代表人物的涉入,但影響中國藝術家的是波普藝術的表現手法。在平面化的背景上,用鮮艷的色彩、平塗的手法將各種現實的圖像並置起來與商業廣告的屬性同構。

中國的政治波普是藝術家的自覺創造,是中國特殊的政治背景和社會背景下的產物,是中國當代文化下的一種反映。缺乏對其諷喻對象之真相的理解力,或缺乏揭示的勇氣,政治波普總是在有意無意地模糊真相的界限。中國的政治波普是具有中國意味的消費符號和政治形象的組合,是中國獨特情境下的產物。

中國“政治波普”第一人

政治波普王廣義

王廣義,1957年生於中國哈爾濱市,1984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現居北京,職業藝術家。重要參展有:《中國現代藝術大展》北京、中國美術館,《不和塞尚玩牌》美國、加州、亞太藝術博物館,《王廣義個展》中國、香港、漢雅軒畫廊,《蛻變突破—中國新藝術》美國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圖像就是力量”中國·何香凝美術館,《當代藝術中心—開幕邀請展》中國深圳何香凝美術館,《柏拉圖和他的七種精靈》中國北京、“OCAT”當代藝術中心,“美麗的諷喻”阿拉里奧北京藝術空間,《王廣義個展》韓國首爾阿拉里奧畫廊,“江湖”,美國紐約提頓畫廊等。
他是比較早的中國“政治波普”運動者,被稱為中國“政治波普”第一人。

王廣義是一個極為敏感的當代藝術家,也許他最早領會了波普藝術的核心,他將文化革命時期的工農兵大批判圖像與當今流行的可口可樂化妝品圖像並置,儘可能剔除所謂繪畫性,向人們直陳一種當代生活的存在。這使他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當代波普藝術的先行者年,首屆油畫雙年展(廣州)金獎。

代表作品欣賞

政治波普《瑪麗蓮•夢露》

在波普藝術中,最有影響和最具代表性的畫家是安迪•沃霍爾。在1967年所作的《瑪麗蓮•夢露》一畫中,畫家以那位不幸的好萊塢性感影星的頭像,作為畫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複排立。那色彩簡單、整齊單調的一個個夢露頭像,反映出現代商業化社會中人們無可奈何的空虛與迷惘。

在中國,主要是王廣義的大批判系列和VISA系列。在上世紀80年代,作品還是後古典系列,主要是表達文化的二手經驗,對一些熟知的西方名作進行改造。1989年展出的“毛澤東”是的轉折點,之後進入了“一手經驗”,就是創作反映自己經歷過的、與自己的成長密切相關的一些事情。“毛澤東”之後就是“大批判”、“文革”圖像與可口可樂之類的東西並置,是我內心鬥爭的反映。現在的“冷戰美學”和之前的階段是一脈相承的。

政治波普大批判—Omega
政治波普大批判—time
政治波普大批判—Omega
政治波普黑色背景的VISA
政治波普紅色背景的VISA

中國藝術與藝術家

“中國藝術長廊--798藝術區參觀” 7月27日展覽活動,參觀了繪畫、雕塑、卡通、電影、標本與玩偶等展覽。根據相關的藝術專業,發布詞條任務。要求:人物和作品都需要配圖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