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逼行銷

撕逼行銷

撕逼行銷是一種通過秀下限的方式獲得眼球經濟的行銷方式,對於擴大品牌影響力、短時間增長用戶有神奇的作用,唯對於企業品牌美譽度可能產生損害,慎用。另外,撕逼行銷首先要有對標企業為撕逼對象,互為掎角之勢,才成星火燎原之態。所以撕逼力求直達痛點,甚至誇張,直至對方忍無可忍,撕逼序幕才可拉開。

概述

酷派 vs 360酷派 vs 360
在這個信息化爆炸時代,每天的信息量鋪天蓋地,作為一個品牌不主動發聲吸引用戶的關注,漸漸地就會被其他品牌的聲量埋沒。於是很多品牌就會時不時的出來“撕”一下,像王老吉加多寶的紅罐之爭,蘇寧京東的雙十一之爭,神州專車uber的黑專車之爭,各種撕逼的事件不勝枚舉 。 

撕逼”作為當下一款十分流行的行銷手段,它十分符合人們的八卦心裡。充分調動了看官們的積極性,從而使得對撕的企業都充分保證了曝光率,賺足了眼球,從另一個維度,提升了品牌的影響力。

但是,它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那就是在雙方“撕逼”的過程中,必然還是會暴露出一些問題在公眾的視野當中,也會出現一方過於強勢,導致輿論開始同情弱者的情況。正所謂,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

現象分析

我們先從撕逼對象開始分析:一個品牌如果要取得亮眼的撕逼效果,最好自身要有一定的影響力,這關係著大眾關注度、撕逼行銷投入等眾多元素。當然,極端範例也是存在的。

小品牌撕逼

如果一個很小的品牌要向行業巨頭撕逼的話,對方很可能對你不聞不問。而選擇體量比自己稍大,但是也處於初期品牌的撕逼對象的話,本身行業和社會關注度欠缺,很難達到撕逼效果。所以,如果小品牌真下定決心要撕逼的話,只有一條路,矛頭對準行業老大,撕逼內容要絕對黑幕,並且文案要有強烈的代入感,讓看到文案的用戶都有被這個行業坑過的感覺,還要拉整個行業下水。就算行業老大理智的不理你,其他靠此吃飯的競爭對手也難保不會頭腦一熱回擊。以此帶動整個行業的危機感,讓行業領先者不得不出來。

關鍵點,一文案內容和痛點黑幕一定要TOC,二下手要狠,要抱著打死整個行業的心態,以犧牲小我的衛道者身份出現。

大品牌撕逼

這個存在兩種情況,一是行業老大主動撕逼,二是老二或者老三撕逼老大。

首先,行業老大撕逼一定要挑選自己比較弱的垂直業務,撕逼自己強的業務等於自掘墳墓。而且,要把自己弱的垂直業務包裝成業務獨立的樣子,用弱者心態去撕逼在該垂直業務強的競爭對手。

關鍵點,切記不要用自己的主品牌去撕逼,比如神州用的神州專車,而不是神州租車(單純舉例,神州不是行業老大)。二是一定要用自己的垂直品牌去對標競爭對手的整體品牌。(默認我用自己最弱的某個垂直業務就乾死對手所有業務集合。)三是從文案角度儘量避免殃及池魚,讓對手有機可乘帶上自己主營業務。要範圍可控,精準打擊。

而老二或者老三撕逼老大相對簡單。一是要用自己的某段優勢去撕逼對方的痛點和死角。二是不究其他,無論對手怎么回復,都一直拽著對方的一個死角痛點打。切忌跟著對方的回覆來回解釋,以免言多必失。三要通過職員或者表面外部人員發聲,切忌公司老大赤膊上陣。留下迴旋餘地。四借勢推廣產品,準備足夠多的彈藥,拉攏重合用戶。五見好就收,持久的拉鋸戰會讓用戶產生審美疲勞,得不償失,並可能把自己陷進泥潭。

應對策略

 汪峰 vs 媒體 汪峰 vs 媒體
撕逼發起方精心策劃,不怕搞大,但不能各種秀下限方式層出不窮,渠道可以立體多樣,方式僅僅一到兩種即可,集中火力。

被撕逼方切忌把其看成獨立事件倉促應對,根據情況可以,一如果對手對於弱小,先冷處理,表面不聞不問,私下備好外交辭令。如沒大的反響,備而不發,等待事件自我消散。

另外,外交辭令一定要多種形式,比如;

1感謝對手提醒,並表示已經注意到問題,之前已經再做調整,本來打算過一段時間公布,由於該次事件,遂提前公布。同時指出對手也有很多不足,大家本著完善行業、服務用戶的角度相互提點,一起共勉。

2該漏洞屬於行業共性,質疑者屬於新入行,對行業了解不深,如按照對方的做法,可能引起其他更大的問題。藉此再次確立自己行業權威形象,並暗示對手規模不大。

3誠懇道歉,並藉機改正。同時認可對方的質疑,並藉助自己的行業地位借勢推出類似自律聯盟,邀請對方加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事態平穩後再君子報仇。

二是如果對手與自己規模相近,也可以直接開戰,相互揭短,底限攻擊。適時私下找對手密談,表明大家目的已達到,再打傷害行業,以後就事論事,暫時和平共處。

效果及收尾

如果撕逼只是達到了品牌露出的效果,那基本屬於二流撕逼。一流的撕逼應該通過撕逼事件層層推進,輔以市場手段導入用戶。同時撕逼前儘量完善產品,以期沉澱導入用戶。然後趁熱打鐵,一系列優惠讓用戶形成使用慣性,藉此蠶食市場。

而最頂級的撕逼,可以通過精準打擊對手痛點,逼迫對方簽訂城下之盟,加入自己事先因此準備好的聯盟,成為行業標準制定者,改變單一競爭者角色,承擔部分行業仲裁者特性,並以此限制對手,長期獲利。

案例

2015年,十大撕逼行銷事件

京東vs阿里

京東 vs 阿里京東 vs 阿里
我想雙十一的京東對阿里大家都歷歷在目吧,11月3日,京東集團微信公眾號“京東黑板報”發布訊息,宣布已向國家工商總局實名舉報阿里“擾亂電商市場秩序”。11月4日天貓回應稱,市場難免有炒作,但不能總是停留在炒作上,更不能把碰瓷和炒茶當作事業。我們尊重實名舉報,但今天是雞實名舉報了鴨,說鴨壟斷了湖面。11月4日下午,蘇寧又來湊熱鬧,今天大下午把大量物流車輛集中在京東樓下,進行示威。當然了電商撕逼沒什麼好奇,因為每年都會撕逼。最終的結果是雙贏。

蘇寧vs京東

蘇寧先將車隊開到京東樓下“示威”,隨後又曝出喊話京東的三款海報,頓時刷屏朋友圈,但是這樣的玩法和上面倆家相比是不是low了許多?而且還攻擊人家老闆娘。通過事件行銷來互撕,也是一種常見行為。但是,更高境界是讓用戶深度參與,蘇寧完敗。

神州vsuber

6月,神州專車發起了撕逼大戰,與Uber之間的行銷,引來很多人的吐槽,從明星代言“我怕”,直指黑專車,到海報在微博微信瘋傳,後有神州專車發了優惠券,再後來據多方數據顯示APP下載量暴增,這一大波的事件行銷。最終的結果是神州的行銷起了反作用。 

恆大vs東風日產

11月21日,恆大亞冠決賽奪冠當晚,東風日產突然發表聲明,指責恆大贏了比賽,輸了商業契約精神。因為賽前恆大換掉了胸前本應該出現的東風日產廣告。對於東風日產在決賽後發表的聲明,恆大方面起初並沒有立即回應,這也更加速了這次“撕逼”事件的加速升級。日產的這次“行銷方案”贏了。最終,拿著恆大賠償的違約金,還坐享自媒體和網路轟炸式的宣傳,日產的行銷團隊估計做夢都能笑醒。

酷派vs360

9月7日,奇虎360宣布,已向酷派發出通知,將行使賣出期權,要求酷派從奇虎360手中收購酷派電商的49.5%股份,而這個“分手費”估價為15億美元。周鴻禕在朋友圈表示:“誰在我背後捅刀子試圖screw我,我的原則是一定fuck回去。”隨後,酷派副董事長蔣超疑似通過微博喊話周鴻禕,“不懼邪惡的任何力量”,最終以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禕如願拿到奇酷科技控股權,畫上了句號。

汪峰vs媒體

大家都知道汪峰一直是娛樂圈的話題,今年在好聲音的決賽現場汪峰又和媒體槓上了,這次不是因為要求改稿,也不是要求上位置啥的,而是……在《好聲音》錄製現場直接開!撕!了!最近的結果是汪峰行銷,因為他上了頭條,節目也有了收視率。

加多寶vs王老吉

王老吉加多寶的撕逼每年都有,2012-2015年一直戰事不斷,2015年還剩最後一月的時候,王老吉和加多寶的宿怨隨著廣東高院的最新判決又一次被推到熱門話題榜首。最後的結果是紅罐不讓用了,“加多寶涼茶連續7年榮獲‘中國飲料第一罐’”“加多寶榮獲中國罐裝飲料市場‘七連冠’”……這些原本耳熟能詳、充斥螢幕的廣告語,以後將退出公眾的視野,王老吉贏了官司。 

Jeepvs寶馬、賓士、大眾

今年2月,Jeep作為李宗盛演唱會的冠名贊助商,推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輛Jeep”的系列海報,其中的三張海報一語雙關地把大眾賓士寶馬黑了一遍。緊接著,被黑的三家品牌立即給予絕地反擊。最為典範的是寶馬文案以李宗盛《山丘》歌詞為模本,由此拉開“山丘體”撕逼大戰的序幕。隨後,各大車企紛紛加入山丘體撕逼大戰,結果全贏。

去哪兒vs去啊

淘寶旅行推出新獨立品牌“去啊”,及獨立域名alitrip.com。據阿里的介紹,“去啊”的品牌意涵是:“只要決定出發,最困難的部分就已結束。那么,就去啊!”而濃縮成發布會現場的一頁PPT,則是:“去哪裡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啊”。不料,這一句並不奇葩的表述,竟然引來了整箇中國線上旅遊圈的集體戲仿……其實應該是大戰好嗎,結果全贏。

新浪vs虎嗅

我在自己的網站發了你家的稿子,所以你把我在你家的賬號封了。虎嗅的這篇文章是:一篇題為《新浪早已掉隊,曹國偉為何增持》的文章惹怒了新浪。然後新浪微博CEO王高飛在微博上說,你“傷害了俺們的員工利益、用戶群整體利益、多次警告無效的,中止契約,停止提供服務,是俺們的正當權利……”。然後虎嗅網站出現了《新浪為什麼這么大火氣》.......然後結果是虎嗅的新浪官網微博沒了,結果新浪勝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