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婚禮

撒拉族婚禮

撒拉族婚禮是撒拉族人生禮儀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禮儀活動。撒拉族傳統的婚禮儀式都在每年的隆冬季節舉行,從訂婚到舉行婚禮儀式需要經過相親、打發媒人、送訂婚茶、送聘禮、念合婚經、送嫁、回門等幾個程式,大約半年多時間。2006年5月20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申報的撒拉族婚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 Ⅹ-57) 。

主要內容

一提起撒拉族、人們自然會想起民間廣為流傳的《駱駝泉的故事》和那古老質樸的《駱駝戲》。

青海省循化縣撒拉族自治縣的街子地方有一眼清泉,泉水從一峰很像臥地的白石頭駱駝的口裡噴出來,人們叫它“駱駝泉”。

撒拉族婚禮撒拉族婚禮

傳說很久以前、阿合莽和尕勒莽兩兄弟率領一批撒魯爾人,翻過無數的冰山雪嶺,越過無數的沙漠草灘、來到街子地方打尖(旅塗中暫時的休息謂之“打尖”)。他們是

從中亞撒馬爾罕來的。因那裡的國王嫉賢妒能,千方百計迫害德高望重的阿合莽兄弟,所以兄弟兩被迫離開撒馬爾罕。和他們同行的有十八個撒魯爾人和一匹白駱駝。臨行之前,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上人”為他們念誦《古蘭經》 ,囑咐他們帶上撒馬爾罕的一碗土,一瓶水。並對他們說,如果哪裡的水土與這裡的水土重量相同,便可在哪裡安家。當他們來到青海省循化街子地方時、白駱駝變成了石駱駝,還從石駱駝的口裡噴出一眼清泉。他們秤秤水土和家鄉帶來的一樣重。從此撒魯爾人便在這裡住下,逐漸發展成今天的撒拉族。

撒拉族人對駱駝泉懷有深厚的感情。不僅有傳說在民間流傳,而且在撒拉族的婚禮上,還要專門演出《駱駝戲》。藉此教育子孫後代不要忘記先祖的功德。撒拉族的駱駝戲一般由四人表演,二人反穿皮襖,裝扮成駱駝;一人演蒙古人,另一人扮演阿旬。阿訇身穿長袍,頭上纏白毛巾、手持拐杖,牽著駱駝,與蒙古人一問一答、敘述撒拉族從遙遠的撒馬爾罕遷徒到街子的經歷。如其中的一段台詞說:

蒙古人:阿訇,阿訇!

阿 ;訇:奧!

蒙古人:你這是從哪裡來?

阿 ;訇:我從撒馬爾罕來。

蒙古人:你牽的這毛長長的,脖子彎彎的,腿高高的是什麼?

阿 ;訇:是駱駝。

蒙古人:上面馱的是什麼?

阿 ;訇:30本《古蘭經》,一桿秤、一個戥子,一碗水,一碗土。

蒙古人:你到哪裡去?

阿 ;訇:到遜尼(中國)地方傳經去。

撒拉族婚禮撒拉族婚禮

《駱駝戲》的後半部分,由阿旬用撒拉族語言吟唱,主要

敘述撒 ;拉族祖先遷徒的故事。唱詞中不斷用判斷句形式提問,台下的觀眾用 “行”、“對”、“是”做出應答,演員和觀眾情感交流,氣氛十分熱烈。

撒拉族的婚禮儀式上,除演出駱駝戲外,還有許多婚禮儀式也獨 ;具特色。撒拉族的婚禮也講究哭嫁,唱哭嫁歌“撒赫稀”。但它只是姑娘出嫁前抒發苦衷的唱調,內容多是對親友和前來賀喜的人們的祝願和答謝,如:

善神般的叔叔伯伯們呀,

儘管你們幫不了錢財,

請你們開開金口,

說幾句暖心的話兒,

也勝過萬兩黃金。

仙女似的嬸嬸大嫂們呀,

儘管你們幫不了錢財,

請你們邁動金步,

背兩桶清亮的河水,

恩情也比黃河深。

和土家族等民族的哭嫁習俗不同,撒拉族姑娘哭嫁時不罵媒人。 ;在撒拉族中、不論男女都以做媒人為榮。他們認為為青年男女搭鵲橋, ;當紅娘,成全一樁婚事,就等於積了一座“米那勒”(撒拉語,意為清真寺里的喚禮塔),被視為功德無量。所以人人樂意為之奔跑,並且不希望得到任何報酬。這種助人為樂的美德一直保留到今天。

撒拉族婚禮撒拉族婚禮

撒拉族婚俗,歷來反對送過重的彩禮。在民間婚禮中,送彩禮的聲勢雖然很大,但所送的彩禮卻並不多。相傳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兒哈其麥和阿里成婚時,阿里家貧如洗,只有一升大麥,一個手推磨和一床破舊的鋪蓋。哈其麥非常寒心,對父親哭訴。先知大不以為然,耐心啟迪說,人在世上要知足,有這點家當就應該感謝真主了。哈其麥聽了,轉憂為喜。撤拉族人一直以此為楷

模,忠實履行先知的遺言。所以撒拉族對結婚時擺闊氣、講排場、重物輕人表示不滿、婚禮一般比較儉樸。

按照傳統婚俗,撤拉人在結婚時,新郎要到女方家去接親。屆時要請阿訇念誦證婚詞。念證婚詞時,一般不進女家門,環坐於門外野地或廣場上,新郎在阿訇面前,新娘在屋裡炕腳跪聽。阿訇念完證婚詞,將核桃、紅棗、油炸面豆撤給眾人,祝新婚夫婦早得貴子。

到了掌燈時分,梳妝好了的新娘由阿舅(即舅舅)和叔伯長輩左右攙扶,向後退著走出大門,從左至右繞迎親的乘騎一周(有的地方是在場院裡繞三團),然後登上前來迎親的騾馬,由女家將新娘陪送到男家。

在去男家的路上,凡遇有同村的女子先嫁於途中村子的,稱之為 ;“鄉女”。這些先嫁的女子,都要捧出清茶食品招待迎親者。如果這一家和男方家同村,還要給女家報信。告訴男家“擠門”的情況,好使送親者有所準備。

新娘的乘騎來到男方家門口,只見村裡的小伙子們都聚攏在男方家門口,一個個摩拳擦掌,準備阻擋新娘入門,這就叫做 ;“擠門“。 ;女家送親的人,由一位長輩抱著新娘要進洞房,但雙方互不相讓,你沖我撞、往往在混亂中將新娘擁入洞房。“擠門”的勝負,取決於雙方人數的多少。

撒拉族鬧洞房是婚禮的另一高潮。當新娘舉行過揭面紗儀式,在洞房坐定之後,年輕人便開始演出一場歡慶戲謔的鬧劇。他們將新郎的父親,哥哥,阿舅捉來,在他們臉上塗上鍋煙,戴上破草帽,盡情醜化一番,強拉進洞房,讓新娘辨認。在這種熱鬧非凡的氣氛中,一切尊卑觀念被徹底掃蕩了。鬧劇何時結束,就看男方家肯不肯給惡作劇的炮製者以可觀的賞錢。之後,開始演出傳統的駱駝戲,婚禮的高潮也就暫時告一段落。

當婚禮完畢時,還要請民間藝人給大家演唱婚禮讚詞。讚詞對所有的長輩、阿舅、媒人、婚禮辦事人、男女老幼、至親好友、貴賓嘉客都要一一頌讚。最後,祝頌人以女家代表的身份,對親家母備加叮囑:

親家母,請細聽,

幾句話兒記在心,

雁過要留聲,

人亡要留名,

姑娘身價雖高歲數輕,

沒出過大門少見聞;

說高了,海涵的度量多寬容,

說低了,風過耳旁莫嫉恨。

用草秋餵成貓頭鷹,

用肉食養壯大鯤鵬,

惹人笑,引人贊,

全在你的指引哩。

民間藝人口若懸河的讚詞,等於為兩家的姻緣做了總結。

主要步驟

撒拉族青年男女婚姻的締結,一般分四個步驟:

首先要提親。男家看中某家閨女時,就請媒人(一般是男的)1-2人向女家致意,如女方父母同意後,再徵得閨女本人及親房叔伯的同意;其次是納定。

撒拉族婚禮撒拉族婚禮

第二,獲女家同意後,男家擇定日期,仍請願媒人向女方家送"定茶",一

般送耳墜一對,衣料一件,茯茶兩封,女家接受了定茶即表示正式應允,不再另許別人。早期,女方父母應允後,還要請親房叔伯們同媒人共吃"油攪團",吃畢,媒人還要帶回一些回復男家,以示永無異論;

第三為送彩禮,撒拉語叫"瑪勒艾恩得爾"。男方通過媒人,按事先雙方言定的數目送,其彩禮的多寡,視男家的經濟情況而定。

最後是迎娶,由男女雙方擇定吉日(大都是伊斯蘭教的聚禮日,即星期五"主麻日"),請阿訇念"尼卡亥"(合婚經),致結婚訓詞,婚姻始得正式承認。

婚禮習俗

撒拉族婚俗,既古樸又喜氣。婚禮一般在隆冬的黃昏舉行。娶親人(男方)一般不入家門,先在女方家門外場院守候,聽阿訇誦"尼卡亥";女方長輩要迎出來給新郎戴上新帽,繫上繡花腰帶,再由已婚的至親陪伴,跪在阿訇面前,新娘在房內炕角跪聽。念畢,撒核桃、紅棗一盤給眾人,並散發"古古麻麻"(油炸小麵食),女家還要設宴招待迎娶者,迎娶者先回,次日由女方至親中已婚的兩位女眷和其他親朋好友送新娘至男家。

送新娘前,女家要派十多個青年男子,向男家送去陪嫁和妝奩。此時,左鄰右舍的男女老少,紛紛趕來,圍坐新娘四周,邊看姑嫂們給新娘修面整容,梳妝打扮,邊聽新娘哭"撒赫斯"(相當於其他民族的哭婚調)。至掌燈時分,男方牽來一匹馬或騾迎娶新娘,新娘在阿舅和叔伯們的攙扶下,一邊退行,一邊低頭弓腰,哭吟"撒赫斯",緩緩走出大門,從左至右,繞乘騎一周,並徐徐撒完一把糧食(象徵家中五穀豐登,到婆家後生根發芽),從右扶上坐騎,由至親中已婚的兩位婦女陪伴,其他親朋好友簇擁,浩浩蕩蕩送去男家。這時,女方村里早先嫁到男方村莊的婦女們,端著一盤盤香噴噴的"比里買亥"(油拌的麵食),在村外的道旁熱情迎接,並通風報信,密告本村"擠門"的情況,使送親者有個精神準備。

至男家門口時,鳴放禮炮,送親男眷簇擁新娘強行騎馬奪門而入,男方則閉門索禮,還要讓新娘下馬步行入門,你堵我沖,以此一爭"勝負"。這一"擠門"習俗,至今還很盛行。進門後,大家一一上炕入席。

新娘就餐前,由至親長輩作一番美好的祝福,然後用筷子揭開新娘的面紗,撒拉語叫"巴西阿什"。這雙象徵吉祥的筷子,新郎家一定要破費收回。餐畢,新郎家的妯娌們端一盆淨水,前來向新娘索取喜錢。她們用筷子或手攪動盆里的水,讓新娘把銅板丟在水中,象徵婆家清白似水,願新娘深紮根,結碩果。撒拉語稱此為"蓋吉爾橋依"。

這時,年輕人紛紛起來,把新郎的父親、哥哥、阿舅捉起來,滿臉塗上鍋灰,頭戴破草帽,眼掛空心蘿蔔鏡,用木棒抬起,或讓騎氂牛轉圈,熱鬧非凡,直到討得一筆可觀的喜錢方才罷休。接著就表演"駱駝戲"、"宴席曲"。

當晚成親,次日雞鳴而起,新婚夫婦各依伊斯蘭教進行沐浴,並盛裝出門,拜見公婆和長輩,新郎赴女家拜岳父母道安。在大庭廣眾中,女方還要開箱"擺針線",陳列陪送新娘的嫁妝,大伙兒一一觀賞新娘的精心刺繡,新娘還要給男方家人和叔伯至親送刺繡的鞋襪、枕頭等。為了表達對新娘家長及至親們的深情厚誼,男方也拿出一部分錢財,予以酬謝。

對送親者,先以茶食招待,路途遠的,當晚分別請到本"阿格乃"、"孔木散"家去住宿,次日,始擺宴席款待。宴席畢,還要分送"肉份子",凡女方的至親遠房,不論老少都要分送煮熟的牛、羊肉一份;給新娘的父母至親要送錢或衣料。隨即,由女方一老者說幾段"吾熱赫蘇孜"(婚禮讚詞),祝願新婚夫婦相親相愛、白頭偕老,囑託親家對"羽毛未豐、年幼無知"的新娘多加愛護,言傳身教。

傳承價值

在撒拉族婚禮中迄今還保留著敬獻"羊背子"等古老的突厥民族婚禮習俗。這些習俗已在突厥民族後裔的生活中絕跡,卻在時間和空間上遠離突厥文化圈的撒拉族風俗中得以傳承,因此它是研究突厥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早先,撒拉人舉行婚禮時,還盛行表演"對蓋奧依納"(駱駝戲)的遊戲,這是一出以民族遷徙史傳統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帶有一定話劇特點的民族舞蹈。這種遊戲多在庭院月光下進行,它既是一個熱鬧的文娛節目,同時又藉此追溯其先民從中亞遷來的歷史。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婚禮中尚有保存,但是由於社會變革,婚期縮短,這種表現形式已不復存在,只有一些老年人尚有記憶。

撒拉族婚禮儀式在清乾隆年間編撰的《循化志》一書中有較為詳細的記載,二百多年來,整個婚禮儀式程式未有太大的變化,傳承體系較為完備,對研究撒拉族文化史有重要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