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甲禪寺

掛甲禪寺

掛甲寺位於天津市河西區中環線鄰近海河的地方,原名叫慶國寺,改稱掛甲寺的原由,說起來,要上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了。掛甲寺在天津的歷史上可謂年代久遠,已經找不到具體的修建年代,可以肯定的是在明朝時該寺已經存在,如果按照民間傳說,掛甲寺可能修建於唐朝以前,果真如此,掛甲寺將是天津最古老的寺院。可惜,即使在史書中,也只是記載據傳說修建於距今1300多年以前的隋唐時期。

基本信息

由來

掛甲寺掛甲寺
相傳唐太宗於貞觀十八年也就是公元644年征東歸來,路過大直沽時發現慶國寺,便在此解甲休息。還有更細的傳聞是:當時陪在太宗身邊的,是大將尉遲恭。而太宗還一時興起,向獻茶的僧人慈航要來紙筆,親書“掛甲寺”匾額一方,囑咐和尚將慶國寺改名為掛甲寺,以此作為凱旋的紀念。

不過傳聞還有另一個版本,說在慶國寺掛甲休息的主人公不是唐太宗,而是他身邊的大將尉遲恭,也就是後來人們常見的這位威風凜凜的鬥神尉遲敬德。

建設過程

掛甲寺掛甲寺
掛甲寺位於掛甲寺廟東胡同18號。古稱慶國寺,相傳,掛甲寺建於隋末唐初,有1300多年歷史。

《天津縣誌》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重建掛甲寺碑記》載:“大直沽迤南三里許,有古剎曰慶國寺,後名掛甲寺。其由來遠矣,圖經無考,得與父老傳聞云:當年大唐征遼奏捷,駐軍此寺,因更名焉。世遠傾頹,遺址尚在”。當年掛甲寺“棟宇嵯峨,象設赫濯,遐邇士女,瞻謁雲集”,香火旺盛。掛甲寺歷史上曾建三次,第一次在明朝萬曆年間,第二次在清朝末年,第三次在1944年又重修山門。至建國前禪寺已傾圮。現存前殿、後殿,為清末所修,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磚木結構,硬山頂,前殿為五檁十二柱,後殿為十檁十八柱,房脊中置龍頭。禪寺建築群為單層,宏偉壯觀,錯落有致,布局協調,色調明快,古樸大方,渾然一體,基本保持原貌。現寺院由河西區人民政府撥款,重建擴建。1994年5月動工,1997年7月竣工。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田蘊章等名人為掛甲寺題寫了匾額和碑記等。

傳說

掛甲寺掛甲寺
掛甲寺原名“慶國寺”,傳說公元648年,唐太宗御駕征遼奏捷,大將軍尉遲恭率軍在此地修整。尉遲恭與許多官兵將身上的甲冑脫下來放在寺院周圍晾曬,一連數日。在此之後,周圍的住戶便將寺名改叫掛甲寺,而寺院的和尚也只好按照鄉鄰的意思更名成了掛甲寺。由於寺院歷史悠久,素負盛名。歷代文人墨客,文官武將,不辭艱辛,來寺朝拜。掛甲寺初期僅僅占地兩畝半,由山門、觀音殿、大雄寶殿組成。古往今來,歲月流逝,古寺亦歷盡滄桑,屢經變遷,幾度盛衰。加之歷史原因,寺院部分被毀,佛事一度消沉。在張良相開始集資重修之後,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一座新的寺院便建成了。隨著萬世德抗倭援朝的勝利,張良相與部下們回到了天津,按照當初許下的誓言,張良相與手下將官將盔甲掛在掛甲寺以示還願。一時間,武將們在出征討伐之前要到掛甲寺拜祭成為當時的一種流行時尚,而掛甲寺的靈氣也愈發得到傳揚。從此以後,寺院香火旺盛,每逢陰曆二月十九,觀音誕辰之日,開寺朝佛,善男信女,香客遊人,聚集寺廟,進香膜拜。萬曆二十八年,當地一位姓劉的文人為此特意撰寫了《重建掛甲寺碑記》,記載當時掛甲寺的繁榮景象,可惜的是這塊碑不知流落到什麼地方,但碑文還可以從現存的天津志書查找到。

不過傳聞還有另一個版本,說在慶國寺掛甲休息的主人公不是唐太宗,而是他身邊的大將尉遲恭,也就是後來人們常見的這位威風凜凜的鬥神尉遲敬德。

歷史

追溯歷史

掛甲寺掛甲寺
不管傳聞中的主人公是唐太宗還是尉遲敬德,慶國寺在唐代就已存在,從來就沒有人懷疑過。而慶國寺後來改稱掛甲寺又是不爭的事實。這一歷史依據,可以從萬曆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00年劉生甲所撰的《重建掛甲寺碑記》中看到。只是,掛甲寺確切建於哪個年代,至今還沒有人能夠說得出來。追蹤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我們知道,佛教自西漢哀帝元壽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年傳入中國後,幾經起落,到隋代,由於隋文帝的著力倡導,有了更快速的發展,在傳播方面,表現為在民間的深入。而掛甲寺建立最初的寺址,是在“大直沽迤南三里許”的大孫莊,大直沽也還只是一個寨子的規模,遠不是城鎮,因此掛甲寺的所在地可謂是標準的民間,這與佛教在隋代發展的特徵相合。由此再結合相沿的唐代即有慶國寺的說法可以推斷,掛甲寺的建設年代,很可能就在隋末唐初,也就是說,掛甲寺至今,至少已歷經了1300多年的風風雨雨,稱得上是津門第一廟。

明朝時期

不過掛甲寺在歷史上,也像佛教傳入的歷程一樣起起落落,興衰不定。在《重建掛甲寺碑記》中我們知道,掛甲寺到明代萬曆年間,已經變成令人憑弔的遺址了。而掛甲寺的再次興盛仍然與“掛甲”有關。明萬曆十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為了緩解國內矛盾,占領朝鮮覬覦中國,將目光對準了明朝的首都北京。因此天津一地成為抗倭重鎮。明萬曆二十八年,游擊將軍張良相,來到掛甲寺的遺址,聽說了唐朝舊事,感嘆日後得勝也將效法前人在掛甲寺掛甲慶祝。於是命部下捐資,重修掛甲寺,地方百姓也大力協助,只用了短短兩個月的時間,新的掛甲寺就建成了,並且“瞻謁雲集,隨祈隨應。”香火極盛。而張良相也真的很快蕩平倭寇,在掛甲寺慶祝勝利。此後掛甲寺對於定國安邦似乎有了特別的意義,尤其受到武將的青睞,凡是出征上前線的,很多人都要來掛甲寺朝拜,成為當時流行的時尚。

清朝時期

明代掛甲寺周圍,風景優美,涵養出很多俊秀人才。延續到清代,康熙乾隆年間,掛甲寺內還出現過一位喜好詩畫的名僧人子憨上人。他廣交文人墨客,引來大批詩人為寺院題詠,寫下了不少詩篇,從而使掛甲寺在盛名之上,又加添了清雅的文化氣息。明代時掛甲寺的所在地大孫莊,還是四官莊之首,代管四十八村,四官莊為皇宮中娘娘的脂粉地,所納的錢糧專供娘娘后妃們享用。明末崇禎時,全國大旱,唯有海河兩岸獲得豐收,因而受到娘娘后妃的讚賞,特賜給大孫莊半副鑾駕。村民們將這半副珍貴的鑾駕,珍藏在掛甲寺中。我們今天有興,還可以看到這套東西。這半副鑾駕也幾經風雨,清道光年間曾大修一次。1958年再修一次。文革破四舊的時候,機警的村民們將它藏在馬棚內的草料中才躲過劫難。而今明代及以前的鑾駕,故宮博物院已經無存。這半副鑾駕,也許是現今存世年代最久遠的皇家出行儀仗;也是現在唯一可以憑藉自身確切的年代印記,來間接證實掛甲寺久遠歷史的信物。由於頻臨河沿,常年受到河水的沖刷,河堤坍塌,殃及掛甲寺,因此在光緒十三年,也就是1887年,掛甲寺南遷重建。這次重建規模很小,只建有一座菩薩殿。三年之後,直隸四品候補守備周上達,又集資建造了一座大殿,也就是後殿。

清代初期大孫莊隨寺名的變化,改稱掛甲寺村。掛甲寺和掛甲寺村原來位於海河東岸,海河在這裡有一大灣。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天津,乘艦船順海河而上,路過掛甲寺村的時候,遭到以掛甲寺村村長為首的保衛團和義和團的頑強抗擊。八國聯軍占領天津後,成立了都統衙門,1901年曾對掛甲寺村所在的海河大灣裁彎取直,將掛甲寺村分隔成東西兩岸,而掛甲寺也由東岸劃為西岸。

民國時期

村民們對掛甲寺的建設並沒有因為這樣的地理分隔而中斷。1932年,他們又募集了財務,改建了光緒時期修建的菩薩殿,使它與後殿在同一中軸線上,成為前後兩座殿堂。1944年增建山門,以後又陸續補建寮房、圍牆等,最終成為符合規制的寺院,占地兩畝半。那時掛甲寺主要供奉菩薩,每年陰曆二月十九觀世音誕辰日是開寺朝佛的日子,屆時會舉行盛大的掛甲寺廟會,一時間燒香拜佛的人擠滿了寺院,香火鼎盛,掛甲寺也由此再次成為天津地區名聲極響的寺院。1958年,寺院再次被毀。

現狀

這座有著太多歷史記憶的掛甲寺是1994年開始動工興建的,歷時三年多的時間,於九七年7月完成。並舉行了盛大的佛像開光儀式。

至此,時斷時續穿越了1300多年的掛甲寺鐘聲得以延傳至今。

交通信息

乘坐46路、47路、48路、503路、685路、830路、867路、872路、912路到光華橋下,或乘坐676路、857路到掛甲寺下,票價1.5元-2元不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