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三公祠

授三公祠

“授三公祠” 建築占地2000多平方米, 為藤縣大紅八角“始祖”黃海臣紀念其先祖授三公而建,故名“授三公祠”,為木石磚瓦結構,三進深,之間有迴廊、天井、月門,布局精妙嚴謹,雕龍畫鳳古樸典雅。內牆遍布“竹林七賢”、“孔融讓梨”等名言古畫,屬於典型的清代建築風格。

基本信息

簡介

古龍授三公祠古龍授三公祠

藤縣古龍授三公祠建築精美,氣勢恢宏,堂內雕樑畫棟,內藏大量雕刻和繪畫,描畫的人物形象生動、畫工精美,同時授三公祠還是黃氏家族的宗祠,這裡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優秀人才,不愧是一個集文化藝術和人文歷史於一身的文物建築.今天是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授三公祠位於藤縣古龍鎮,離國道321線約500米,始建於清光緒年間,是藤縣比較有名的清代建築。由於地方政府和熱心人士重視文物保護,“授三公祠”雖歷經風雨,仍然雄風猶在,香火鼎盛。

二00一年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經上級考證,廣西區人民政府於二00九年五月四日公布,授三公祠為廣西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特色

壁畫壁畫

授三公祠是古龍、平福、濛江等地黃姓人的宗祠,供奉著祖先授三公。它建於清末民國初,採用中國古代傳統的建築方式,建築科學、做工考究,每一塊磚都是經人工磨製,再配以糯米漿石灰砌建;屋頂雕龍畫鳳,內牆以儒家典故詩畫裝飾,古樸典雅,對研究人文風情有重要的價值,是珍貴的文物資料。祠堂保存基本完好,在文革時雖有所損壞,一度被當作糧食倉庫使用,近年來被文博部門重新修復,作為縣重點保護文物單位,經專家考評可以申報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揭牌儀式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揭牌儀式

“授三公祠”飽經滄桑,見證著歲月的變遷。授三公於明朝天順年間搬遷到古龍定居,經過400多年的繁衍生息和艱苦創業,逐漸發展成為本地的一大望族,其中最有聲望、貢獻最大的是倡建“授三公祠”的黃海臣。黃海臣於兩廣總督陸榮廷主政期間,曾先後任東莞、乳源、鶴山三縣縣長,為政清廉,後來厭倦爾虞我詐的官場生活,遂出洋遊歷,在南洋(新加坡)經營橡膠林,晚年目睹家鄉貧窮落後,經多方考察,從龍州引種八角回藤縣古龍鎮種植,並成立股份制公司,開藤縣大紅八角種植先河,被人稱為藤縣八角“始祖”。古龍鎮也因此成為全國著名的“大紅八角之鄉”。

“授三公祠”在“文革”期間曾一度荒廢、蕭條。80年代後,沐改革開放春風,地方黨政領導注重精神文明建設,落實文物保護政策,加上廣集社會力量,“授三公祠”的修繕、整理工作得以全面展開,百年古祠亦芳容重現,現已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儒家經典為內容的牆體壁畫、以團結和諧為內容的楹聯字幅、以古樸典雅為特徵的建築風格,無不讓人感受著百年古祠的獨特文化魅力。

“授三公祠”已經成為古龍鎮的旅遊景點,吸引著各方遊客。

“授三公祠”位於藤縣古龍鎮,離國道321線約500米,始建於清光緒年間,是藤縣比較有名的清代建築。

對聯

圖示圖示

授三公祠建於古龍鎮,是古龍授三公宗支的祠堂。授三公於明朝年間,由蒙江古厚村竹沖自然村遷至古龍開基創業,後由十一世裔孫鎰林、業清.十二世裔孫鳳祺於民國年間籌建.鳳祺系清光緒十五年(1988)己丑恩科17名舉人,歷任廣東省翁源鶴山東莞等縣知事(道尹銜).建祠時由鎰林掌管施工。建成後,風祺由任職地趕回.親自書寫祠堂對聯及各項題詞.大門的對聯是:

河南傳世胃江夏樂長春

頭座對聯是:

文望出吳都,祖有德,宗有功,木本水源,振古風猷傳奕葉,

恩波溯江夏,流之光,積之後,瓜綿椒迭,換新雲瑞蔭孫枝。

祠堂始建於民國元年(1912),民國三年(1914)建成。共三座兩廊。四面山如列障,馬水當前,兩峰護後,誠風水寶地。

圖示圖示

本支現共有族人約6000,其中居住在古龍鎮附近四個村的有5000人左右,德安村有170人,太平鎮大坡村有180人,石夏村有140人,平福鄉巷蓬村180人,和平鎮和平街有50多人,此外居住在蒼梧獅寨村有300人,蒙山、荔浦各有50多人,遷鹿寨縣英山中度村有100多人。

授三公

圖說圖說

原姓陸名授三,後代玄孫隨母黃氏改姓黃,足陸黃二姓宗利。該祠堂是後人為紀念授二公在明朝年間,由蒙江鎮古厚竹村遷居到古龍開創基業而建的。授三公祠古建築為三進三丌間,硬山頂,抬梁式木構架結構。建築面積為1719平方米。授三公祠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西博物館古建築專家認為授三公祠保存基本完好,其灰雕、木雕、壁畫手下精緻,建築面積大,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符合中報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