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漁文化

在人類歷史發展當中,人們為了生存,不僅向土地要自然資源,還隨著認識範圍的擴大,向水體索要生產和生活物質。人們紛紛從河湖,江海中索取各種漁業資源.他們在這個過程當中,發展了一系列的水體採獵活動,並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種水體當中,人們的勞動對象主要是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和哺乳動物,海帶等水生植物.。他們用船隻作活動平台,用魚叉,網子等專用設備作工具,在一些河流,湖泊和海洋區域形成比較固定的活動場所。河流湖泊和海洋成為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

概述

在人類歷史發展當中,人們為了生存,不僅向土地要自然資源,還隨著認識範圍的擴大,向水體索要生產和生活物質。人們紛紛從河湖,江海中索取各種漁業資源.他們在這個過程當中,發展了一系列的水體採獵活動,並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捕獵文化就這樣產生了。在各種水體當中,人們的勞動對象主要是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動物海帶等水生植物.。他們用船隻作活動平台,用魚叉,網子等專用設備作工具,在一些河流,湖泊和海洋區域形成比較固定的活動場所。河流湖泊和海洋成為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

主要特點

1。區域性

捕漁活動主要限制於有水體的地方。沒有水或者乾旱的地方無法產生捕漁活動。因此,這就從客觀上決定了人們捕漁活動的空間分布特點,即具有很強的區域性和地域性。

2。差異性

不同地方,人們的捕漁文化色彩是完全不同的。例如,日本的捕漁文化與中國的捕漁文化表現明顯的不同。日本由於周圍是海洋,漁業資源相當豐富。他們一般注重大捕大撈。而中國人捕漁一般是注重小捕小撈,滿足即時需要為止。因此,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人們捕漁文化有著很大的差異性。

中國捕漁文化特性

根據考古學研究:中國漁文化的發端,可以追溯至距今一萬五千年至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魚骨是漁文化的最早載體。
當漁獵生產由手工捕捉、棒打石擊、作柵攔截、圍堰竭澤,發展為鉤釣矢射、叉刺網撈、鏢投籠卡和舟槳驅取之時,漁業開始成為人類最早的經濟形態之一;隨著人類對勞動對象的了解,從隨意的攝取演進到識別其品種與習性、適時地捕捉與蓄養,漁文化在生產領域率先取得真正意義上的物質成果,並由此衍生出其它的文化形式。

1.歷史性

長期以來,中國先民們留下不少極為珍貴的漁文化遺物:如周口店山頂洞人鑽上小孔、塗有紅色的草魚上眶骨,新石器時代的魚鉤、魚叉、魚鏢、魚槍和石制、陶製網墜,仰韶文化的典型標誌“人面魚紋”彩陶盆,殷商時代.“貞其雨、在圃漁”的甲骨卜辭,象徵雙手拉網捕魚、用手持竿釣魚的甲骨文字“漁”。掛在山頂洞人脖子上、用野藤串的貝殼項鍊,不亞於當今的金銀首飾;古人“以貝為錢”,影響到“財、貿、貴、賤、賺、賠等字的形成。 

2.地域性

在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漁文化呈現出千姿百態:如香港漁民的天后誕、澳門百姓的媽祖祭、太湖漁家的獻頭魚、湖南漢壽的魚龍會、山東即墨的上網節、天津北塘的跑火把、山區百姓的木雕魚、青藏高原的牛皮船、安徽黃山的蚌殼舞、浙江溫嶺的大奏鼓、江西鄱陽湖的漁鼓魚燈、福建浦源的魚溪魚冢、白洋淀漁家的船轎迎親、新安江“九姓漁民”的拋新娘,漁文化作為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態,推動著各地歷史的創造和文化的傳承。

3.民族性

中國各民族在不盡相同的地理環境、氣候環境中繁衍生息,形成各自不同的風俗習慣、文化心理,使漁文化具有濃郁深厚的民族特色:如台灣高山族的漁祭節、貴州苗族的殺魚節、雲南白族的漁潭會、滿族同胞的魚圖騰、維族同胞的魚生肖、黎族同胞的魚茶、侗族人的酸魚席、撒尼族人的酸菜鰍、布朗族人的卵石魚湯、雅美人的拼板舟、摩梭人的豬槽船、藏族同胞的馬頭船、赫哲族同胞的魚皮服。民族性文化是世界性文化的基礎和前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4.時代性

在新時期,中國漁文化融進了現代科學技術、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內涵迅速膨脹、功能更為顯著、交流日益頻繁:如浙江舟山的海鮮美食節、江蘇泗洪的金秋螃蟹節、山東田橫島的祭海民俗節、廣西陽朔的漁火節、博鰲漁家的平安節、台灣省台東的旗魚文化節等,呈現出大型化、現代化和國際化趨勢。出席中國開漁節的外國嘉賓不斷感嘆:“中國的漁文化真是於不起,太好看子!”,“中國普通漁民對海洋的熱愛和保護,太令人感動了!”

中國捕漁文化功能

1.教化功能

文化的本質是以文“化”人,通過智慧的啟迪、知識的傳授、環境的薰陶、情感的誘導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燧人氏教人捕魚、伏羲氏教人結網,舜“漁雷澤、雷澤之人皆讓居”,呂尚受封齊後興漁之利、使齊成為大國,范蠡著作《養魚經》、開創世界漁書之先河。里革“斷罟匡君”之忠、“羊續懸魚”之廉、王祥“臥冰求鯉“之孝、莊子“濠梁觀魚”之樂等等,均以薰陶、濡染、啟迪、激勵等方式,發揮其教化之功能。 

2.認知功能

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孔子曰:“釣而不網”,周代漁人置柴木於水中、誘魚棲息圍而捕取的“罧”漁法,是今日人工魚礁的雛型;漢代漁人置木製紅魚於水中,引魚上鉤,成為後世擬餌釣之先導;東晉漁人以長木擊板、驚嚇魚類入網的“鳴木良”,成為後來的聲誘漁法;東海漁民以繩編連植於灘涂的竹子、捕獲退潮時被竹枝所阻魚類的“滬”漁法,成了大上海的簡稱。我國周代關於禁漁期、禁止毒魚和密網捕魚等規定,正是現行《漁業法》對漁具、漁法的限制。

3.娛樂功能

漁文化有遊樂賞玩的滿足功能之義,內容五花八門、豐富多彩:原始人捕魚摸蝦掌握水性後,出現古稱“水嬉”的游泳、弄潮、戲水、賽舟。體形象“文”字、《山海經》稱其為“文魚”的彩色魚,形態優美、嬌姿艷體的金魚,絢麗多彩、婀娜多姿的熱帶魚,點綴庭院雅室、美化人們生活;五彩斑斕、富貴華麗的錦鯉,寓意吉祥幸福、象徵和平友誼。除了飼養“水中寵物”、養殖與觀賞外,垂釣、鬥魚等更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娛樂項目。

4.旅遊功能

中國漁業“十五”發展規劃提出發展休閒漁業。它主要是利用漁村設備、漁村空間、漁業生產的場地、漁法漁具、漁業產品、漁業經營活動、自然生物、漁業自然環境及漁村人文資源,經過規劃設計,以發揮漁業與漁村休閒旅遊功能,增進國人對漁村與漁業之體驗,提升旅遊品質,並提高漁民收益,促進漁村發展。換句話說,休閒漁業就是利用人們的休閒時間、空間來充實漁業的內容和發展空間的產業。有別於養殖、捕撈、加工等傳統漁業。休閒漁業不僅為漁文化增添了新的內涵和經濟價值,而且拓展了漁區發展新空間,開闢了漁業發展新領域,對漁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漁民轉產轉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國漁文化分類

中國漁文化的內容及其豐富,大致可以分為幾大類:
1。漁業的淵源以及發展的歷史;
2。各個時期考古發現有關魚類、漁船、捕撈工具、漁村 遺址等等;
3。從原始社會到近代,不同時代遺傳的各種漁業生產的漁船、漁具、漁法;
4。各地漁村、漁民不同時代的生活習性、風俗習慣、漁村的建設和風土人情;
5。漁民生產生活 的典故、傳說、故事、漁諺、漁民畫、漁民劇、漁歌等;
6。歷代文人墨客、書生雅士、達官 貴人、詩人學者描寫漁村、漁區、漁民的文章、書畫、詩詞等等;
7。千姿百態的各種魚類習 性、典故以及歷代不同階層、不同層次積累的觀賞魚文化;
8。各種魚類的烹飪技術以及年年 有“魚”豐富繁多的華夏飲食;
9。漁業和海洋、湖泊、島嶼以及佛教、道教、儒家文化結合 的各種故事和傳說;
10。其他各種與漁業有關的文化。

中國漁文化發展現狀

中國漁業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速發展期和近年來的調整整頓,步入了一個持續、穩定、健康的階段、其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中國對漁業經濟體制和價格體制進行了改革,極大地調動了漁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使中國漁業走上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水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自1990年起連續十幾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漁業的發展不僅滿足了人們的水產品需求,擴大了水產品出口,而且為調整和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增加了漁民的收入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近年來,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中國漁業經濟成長方式開始發生重大轉變,從過去單純追求產量增長,轉向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的提高;注重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減緩海洋捕撈產量高速增長對資源造成的壓力,對海洋漁業結構實行戰略性調整,自1999年開始,首次提出海洋捕撈產量“零增長”的目標,後又進一步提出“負增長”的目標對海洋捕撈強度實行了嚴格的控制制度。自2002年起,為減緩新的海洋制度實施對中國海洋漁業造成的影響,國家實施了海洋捕撈漁民轉產轉業工程,連續三年由中央政府出資對漁民報廢漁船實施補貼,引導漁民壓減漁船,退出海洋捕撈業。近年來中國水產品產量增長幅度保持在3-4%左右,呈現穩定發展的態勢;其中養殖產量增長幅度較大。而捕撈產量已開始出現下降的趨勢.2002年水產品總產量達4565萬噸,較上年增長4%,其中海洋捕撈產量1433萬噸,比上年下降22%。

2。水產養殖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態勢

目前,中國水產養殖業已從過去追求養殖面積擴大和養殖產量增加,轉向更加注重品種結構調整和產品質量提高。新的養殖技術和新的養殖品種不斷推出,養殖領域進一步拓展,名特優水產品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工廠化養殖、生態健康養殖模式迅速發展,深水網箱養殖發展勢頭迅猛,養殖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程度逐步提高。2002年水產養殖面積達6815千公頃,養殖產量達2907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2%和平解決%,養殖產量占水產品總產量的比重達64%,其中名特優產水產品的養殖面積和養殖產量明顯增加。

3。水產品貿易持續增長

近年來,隨著中國加入WTO,漁業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世界漁業發展格局。隨著國家減船轉產計畫和發展遠洋漁業的優惠政策的實施,遠洋漁業特別是大洋性公海漁業得到較快的發展,入漁船數和企業效益不斷提高,管理更加規範、目前,中國共有1800多艘遠洋漁船作業於世界三大洋和40多個國家和地區管轄海域。優勢水產品的出口市場已基本形成,除日本、韓國、香港等傳統出口市場外,對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出口也有較大的增長;形成以已開發國家和地區為主的國際市場格局、水產品已成為各地農產品出口創匯的拳頭產品、特別是在養殖水產品出口方面;鰻鱺、對蝦、貝類、羅非魚、大黃魚、河蟹六大類名優水產品在國際市場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競爭力。

4。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大

在產業發展的同時,中國政府更加重視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實行了嚴格的禁漁期和禁漁期制度,嚴格控制捕撈強度,對捕撈漁船進行大規模壓減,對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自1995年起,中國政府在東黃海全面實行伏季休漁制度,自1999年起將休漁範圍擴大到南海、目前,中國沿海已全面實行了2-3個月的伏季休漁制度;休漁的漁船達11萬多艘,涉及漁民100多萬名、該制度實行已經9年,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對漁業資源的養殖養護產生了重要的作用。自2002年起,中國長江流域首次實行禁漁期制度;2003年將禁漁範圍進一步擴大;目前禁漁範圍包括金沙江江段以下長江幹流和主要通江湖泊,涉及漁民5萬多人、目前中國的主要湖泊也已普遍實施了禁漁期制度,有的禁漁時間已長達半年,青海湖自2001年開始實施為期十年的封湖禁漁制度。各地還加大對電、炸、魚等非法作業萬式的查處力度,加大水生野生動物的保護和管理力度、在此基礎上,各地還積極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和人工魚礁建設;對養護漁業資源。改善漁業水域生態環境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