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拉魯濕地國家自然保護區總面積6.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645米,是典型的青藏高原濕地,屬於蘆葦泥炭沼澤。這裡濕潤的氣候和豐美的水草在高原上十分難得,每年引來大批赤麻鴨、黃鴨、西藏毛腿沙雞、斑頭雁、棕頭鷗、戴勝、百靈和雲雀等各種野生鳥類,另有少量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黑頸鶴在此嬉戲。這處世界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城市天然濕地,也是中國唯一的城市內陸天然濕地。1999年5月,拉魯濕地被批准為區級自然保護區;2000年拉魯濕地管理站成立;2005年8月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拉薩的“大氧吧”。

拉魯濕地國家自然保護區總面積6.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645米,是典型的青藏高原濕地,屬於蘆葦泥炭沼澤。這裡濕潤的氣候和豐美的水草在高原上十分難得,每年引來大批赤麻鴨、黃鴨、西藏毛腿沙雞、斑頭雁、棕頭鷗、戴勝、百靈和雲雀等各種野生鳥類,有時還能見到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黑頸鶴在此嬉戲。這處世界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城市天然濕地,也是全國唯一的城市內陸天然濕地。1999年5月,拉魯濕地被批准為區級自然保護區;2000年拉魯濕地管理站成立;2005年8月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它是拉薩的“大氧吧”。

拉魯濕地概述

拉薩拉魯濕地位於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西北角,地理坐標為東經 90度5分,北緯 29度40分,區域平均海拔3645米,自然保護區現有面積620公頃。拉魯濕地,是世界稀有的、國內最大的城市濕地。它位於西藏首府拉薩市的西北角。其中北面大約6.6千米處為高山環繞,屬岡底斯山系東延部分;東北面與娘熱、奪底兩條溝谷匯集成的流沙河相接;東面與城關區拉魯鄉居民區及巴爾庫路接壤;南面緊鄰拉薩城區,以拉薩引水灌溉渠——中乾渠和當熱路為界,總面積6.2平方乾米,為典型的青藏高原濕地。根據我國濕地分類系統,應屬於蘆葦泥炭沼澤。濕地內野生植被主要以蘆葦群系和中生型莎草科植物為主,還包括21種草本植物;濕地內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黑頸鶴、胡兀鷲,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高山兀鷲,西藏自治區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赤麻鴨等,魚類有橫口裂腹魚等5種,兩棲爬行類有高原蛙等2種,哺乳類2種,爬行類1種,鳥類有百靈、斑頭雁等39種。
據專家預算,拉魯濕地每年通過光合作用,吸收7.88萬噸二氧化碳,產生5.37萬噸氧氣。拉薩人形象地稱其為古城拉薩的“天然氧吧” ,濕地每年還可吸附拉薩市區空氣中5475噸塵埃,如果利用好了,每年還可處理1000萬噸以上的城市污水。2003年,拉薩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為354天,優良率達96.98%,拉魯濕地功不可沒。拉魯濕地成了幾十萬拉薩市民健康的保護神,不僅市民為之驕傲,外國遊客也驚嘆不已。

面積與氣候

拉魯濕地早期作為專用的牧場,牲畜少,水草茂盛,高度達到2米,鳥類繁多。面積達數十平方千米。以後多次在濕地挖泥炭,造農田,20世紀60年代濕地的面積已退縮不到10平方千米。之後這裡又進行過黃牛改良、菜籃子工程、農田建設等活動。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又有一些單位和個人進駐濕地,致使濕地面積日益萎縮,迄今只保留著6.2平方千米的範圍,雖然已經有所退減,但還是占拉薩市總面積的11.7%,區域內以沼澤草甸為主的植被覆蓋率達到95%以上。 拉魯濕地所在的拉薩河谷,屬藏南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陽光充足日照長,空氣乾燥蒸發大,降雨量少氣壓低,東風最多西風大,主導風向為東南風。靜風頻率低,雨旱兩季分明,全年降雨的80%~ 90%集中在6至9月,年均降水量444.8毫米,多為夜雨;熱量水平不高,氣溫低,年均溫7.5 ℃,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年均濕度 45%。

自然環境

拉魯濕地位於城市之內,它和其他的遠離人類干擾的濕地環境相差很遠,人類的自接行為如建築、層往. 捕撈、採石、挖沙、放牧等干擾濕地,城市的污物書泄物、生活垃圾。甚至人工培植的動植物繁殖體,都要隨著水渠和洪水沖刷進入濕地。所以,它的最大特徵也就是城市濕地,人類和城市的影響,給它留下了 深深地印跡。其次是它的過渡性,由於拉普濕地介於城市和草地二者的邊緣地區,一邊是城市的主要幹道 ,一邊是高山草地和灌木草場,邊際的抗干擾能力弱、生物多樣性高,是一個由水生植物,沼生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生物因素,以及太陽輻射,氣候.水文、工灌等環境因素通過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 遞構成的獨特的生態系統。濕地環境複雜多樣,邊緣效應顯著。它不僅作為水禽的棲息地,而且具有調節氣候和水系水量、降解水污染物、維持較高的生物多樣性和生物生產力等生志功能。
由於拉魯濕地獨特的高原氣候特點,該區域內動物種類以水生水棲為主。脊椎動物 種類也有分布,但多為遷徙種類,如黑頸鶴、赤麻鴨等。鳥類有西藏毛腿沙雞、褐背地鴉。斑頭雁、棕頭鷗。 銀鷗、胡兀鷲等,現在夏季水域中鷂的數量較多,白瓷鶴、戴勝、百靈、雪雀數量較豐。冬季赤麻鴨是水禽的優勢種,也有少數黑頸鶴。哺乳類分布在沼澤草甸上,過去記錄有藏狐、鼠兔、野兔等,現在,除了留下的鼠洞和鼠兔外,其他哺乳動物已不見蹤影。高原蛙依然是最普通的兩棲動物,濕地中人為放人的家魚有礎魚、泥鰍等,很大程度上已經取代了野生魚類。
拉魯濕地接受、保持、再循環了從工壤中不斷沖刷下來的營養元素,維持了大量植 物的生長。該區域內植物多樣性高,植物種類以高原特有的水生及半水生和草地植物為主。野生植物植被 主要以蘆葦群落和中生型莎草科植物為主。優勢種和次優勢種包括蘆葦、攀蒲、西藏蒿草等。伴生種有垂穗披鹼草、早熟禾、浮萍、長管馬先蒿、雲生毛慕、海乳草、龍膽草等草本植物。 原植被群落的1.1%,確保濕地能夠長時間地滯留水量。而且,草甸植被群落由於植物生長茂盛,水分通過植物向環境空氣中的蒸騰量大,是草原植被群落的3倍,因此,拉魯濕地中的水分(含地下水)可通過草甸植物在陽光作用下不斷地蒸騰,從而增加拉薩爾區環境空氣中水分含量,增加濕度,特別是冬春季用枯水期人當拉薩河、堆龍河水域面積僅為豐水期的1/3,流沙河乾枯時,拉魯濕地對保持拉薩市區空氣濕度起了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名副其實地“城市之肺”。 其次,拉魯濕地還是拉薩市氧氣的主要補給源。眾所周知,環境空氣中氧的一個重要來源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拉魯濕地有生長良好的草地,通過光合作用每年可吸收7.88萬噸二氧化碳產生5.37萬噸氧氣。

濕地保護

拉魯濕地是我國各大城市中唯一倖存的最大天然濕地。該濕地在調節拉薩氣候,吸塵防沙,美化拉薩市區環境,增加市內空氣濕潤程度和補充氧氣,維護生態平衡,促進拉薩市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城市環境質量的改善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此外,拉薩屬於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市區內除有舉世聞名的布達拉宮外,還有哲蚌寺、大昭寺、羅布林卡等歷史文化古蹟。所以,對該濕地的保護不但具有環境意義,而且具有社會意義。
由於該地區自然環境獨特,生物物種資源豐富,又位於城市內,因此在地理學、氣象學、生物學、環境科學以及旅遊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開發優勢。1999年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同年,拉薩市人民政府成立了以拉薩市市長為主任的“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設在拉薩市環境保護局。2000年拉薩市人民政府頒布了《拉薩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禁止在保護區及周邊地帶挖沙、採石、捕撈、割草、放牧,有力地保護了濕地的生態環境。總投資9200多萬元的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基礎管護工程已初見成效,拉魯濕地正在恢復它強大的生命力。2005年8月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拉魯濕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城市天然濕地,也是黑頸鶴、胡兀鷲等珍稀瀕危鳥類的棲息地和越冬地。位於拉薩市西北。海拔3 645米。保護區總面積620公頃,占拉薩市總面積的11.7%。屬岡底斯山支脈東延部分,東、南、西三面與公路和城市水渠接壤。為藏南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陽光充足,日照長,空氣乾燥,蒸發量大,降雨量少,氣壓低,雨旱季分明,多夜雨。土壤類型以腐泥濕地土、泥炭濕地土和泥炭土為主,屬蘆葦泥炭濕地。植被類型主要為濕地草甸,植物種類多樣性較高,以高原特有的水生及半水生和草地植物為主。野生植物主要以蘆葦群系和中生型莎草科植物為主,優勢種和次優勢種包括西藏蒿草、蘆葦、葛蒲等,同時濕地內伴生有垂穗披鹼草、早熟禾、燈芯草、長管馬先蒿、雲生毛莨、海乳草、龍膽草、蓮等草本植物。保護區內動物種類以水生類為主,脊椎動物種類也有分布。其中魚類有異齒裂腹魚、雙腹重唇魚、軟刺裸鯉、拉薩裂腹魚等,兩棲爬行類有高原蛙、西藏林虎蛙,鳥類有褐背地鴉、斑頭雁、黑頸鶴、赤麻鴨、棕頭鷗、胡兀鷲、百靈、雪雀等。據專家測算,通過光合作用,拉魯濕地每年可以吸收7.88萬噸二氧化碳,產生5.37萬噸氧氣,對拉薩市區調節氣候、增加空氣含氧量、保持地下水位、過濾污水、維護生態平衡以及美化城市環境等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該地區自然環境獨特,生物物種資源豐富,又位於城市內,因此在地理學、氣象學、生物學、環境科學以及旅遊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開發優勢。1999年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拉薩市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同年,拉薩市人民政府成立了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2000年,拉薩市政府頒布了《拉薩市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編制完成了《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制定了保護區的管理、建設、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科學研究、宣傳教育、生態旅遊發展等規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