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勞動

抽象勞動

抽象勞動,人類勞動或商品生產勞動,是從一般構造轉向特殊構造的經濟規定,即特殊形態的社會勞動規定。因此,其不是關乎人的生產活動的自身的存在特性,而是關乎人作為存在者的類存在特性。這表明:人的生理耗費被裹進一種社會進程,並且,作為抽象的關係運動。亦即,從目的論設定的要求看,具體勞動指代人的主動勞動方面,而抽象勞動指代人的被動勞動方面。具體勞動說明了工藝學的能動性,抽象勞動則說明了商品社會的被迫的經濟合類性。從深層次看,這是一種“經濟必然性”規定。

勞動一般的理論與實踐

(一)

困難的還是馬克思自己。他是個術語的創造者,有理無理總是說不清,是自欺還是欺人,又或是自欺欺人,恐怕他自己也搞不清楚。他瓜豆了百多年,今天的日本仔、德國佬及我們的關愚謙先生,還是要研討他究竟是說什麼!天下間怎會有那樣高深的學問?所以我認為馬克思是最蠢的。(張五常:《最蠢還是馬克思》)

(二)

盧克萊修說,“無中不能生有”,這是不言而喻的。“價值創造”是使勞動力轉變為勞動。而勞動力首先又是已轉變為人的機體的自然物質。(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

(三)

彼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動,民非作力毋以致財。天下之所生,生於用力,用力之所生,生於勞身。是故主上用財毋已,是民用力毋休也。(管子:《管子·八觀》)

(四)

勞動概念是我分析的關鍵。因為勞動不是按生物方式決定了的……但是在一切人的勞動中有目的論,它和自然界的因果關係密不可分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立場克服了必然和自由之間的傳統對立,我正是從這種立場來撰寫我的著作的。但是我應該強調指出,我並不是在設法構造一個包羅萬象的體系……著作的名稱是《關於社會存在的本體論》,而不是《社會存在的本體論》。你們會意識到這個差別的……我希望它會表明我所說的那種日常生活的社會主義的本體論基礎。(盧卡奇:《盧卡奇自傳》)

(五)

使用對象轉化為價值,正像語言一樣,是社會的產物……在我們的社會中,勞動產品所具有的最普遍、最簡單的經濟形式是商品形式,所有的人都很熟悉這種形式……假如商品能說話,它們會說:我們的使用價值也許使人們很感興趣;對我們來說,我們作為物,對使用價值毫不計較。我們關心的是我們的價值。我們彼此之間作為買賣的物所發生的關係就證明了這一點。我們只是彼此把對方看作交換價值。(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

(六)

我一向以為在對中國民眾有影響的理論中,馬克思的為禍最深。馬克思是外國人,容易被神化;他的《資本論》有詳盡的中譯本,且幾十年來在中國被迫奉讀的人不計其數……雖然他的分析及推理能力可算是低手,但他卻能把理論寫得似通非通,似懂非懂。在中國,馬克思的理論於是變成了一件“皇帝的新衣”,只有天才才能明白,不明白的就非信不可……在歷來的所有經濟學者中,只有馬克思一人能真正地明白價值的概念。為什麼呢?因為恩格斯說馬克思是天才!這種“引證”,是不能被任何科學規格所容許的。(張五常:《馬克思奄奄一息》)

(七)

(因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孟子·盡心》)

(八)

既然交換價值只不過是計算在某個物的生產中所使用的勞動的特殊社會方式,它就比如像匯率一樣不包含物質要素。(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

(九)

在《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中我們已經指出,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展怎樣以大規模的協作為前提,如何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組織勞動的分工和結合,才能使生產資料由於大規模積聚而得到節約,才能產生那些按其物質屬性來說只適於共同使用的勞動資料,如機器體系等等,才能使巨大的自然力為生產服務,才能使生產過程轉化為科學在工藝上的套用。在商品生產中,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因而勞動者或者單獨地、獨立地生產商品,或者由於缺乏自行經營的資料而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出賣;在這種生產的基礎上,上述的前提只有通過單個資本的增長來實現,或者說,隨著社會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轉化為資本家的私有財產來實現。商品生產的地基只有在資本主義的形式上才能擔負起大規模的生產。(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

(十)

各種獲得不同發展的存在形式,絕不是從一種一般的、抽象的範疇體系中推導出來的,也不是被理解為這種範疇體系在“特殊領域”的套用,相反,它們是依照自身規律演變的存在過程。在特定的發展階段,這種存在過程能夠使更複雜的存在形式的產生成為可能。(盧卡奇:《關於社會存在的本體論》)

(十一)

(因此)就單個的人來說,很清楚,他只是作為某個人類共同體的天然成員,才把語言看作是自己的。把語言看作單個人的產物,這是荒謬絕倫的。同樣財產也是如此。語言本身是一定共同體的產物,同樣從另一方面說,語言本身就是這個共同體的存在,而且是它的不言而喻的存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

抽象勞動存在者規定的形成

抽象勞動抽象勞動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者。他把價格歸結為價值理解,把價值歸結為勞動理解,從而創立了歷史經濟形態的社會理論。抽象勞動是馬克思研究商品經濟形態社會的起點,它揭示了商品生產關係的發生。邏輯方法和工作構造,見圖示。

關於歷史勞動的研究,列寧指出:

真是奇怪的議論!要知道,無論什麼“勞動形式”,只在它被別的什麼形式代替時才會動搖;而我們的這位作者甚至沒有……打算去分析和說明這些新形式,以及弄清舊形式被這些新形式排擠的原因。更奇怪的是這段議論……“我們看不出有什麼理由來取消這些形式,以迎合一種學說。”“我們”(即社會主義者)擁有什麼手段來“取消”勞動形式,即改造社會各成員之間的生產關係呢?難道根據一種學說來改造這些關係的想法不是荒謬的嗎?我們再聽下去:“我們的任務並不是一定要從本民族內部培育出一種‘獨特的’文明,但也不是要把西方文明連同一切腐蝕它的矛盾整個兒搬到我們這裡來:必須儘可能從各處採納長處……這是這樣簡單明了,簡直沒有什麼可說的。”的確,這是多么簡單呵!從各處“採納”長處,於是萬事大吉!從中世紀形式中“採納”生產資料歸勞動者所有,而從新形式(即資本主義形式)中“採納”自由、平等、教育和文化。所以沒有什麼可說的!社會學中的主觀方法在這裡了如指掌:社會學從空想——土地屬於勞動者所有——開始,並指出實現合乎心愿的事情的條件:從四面八方“採納”長處。這位哲學家純粹形上學地把社會關係看作是這些或那些制度的簡單的機械的組合,看作是這些或那些現象的簡單的機械的聯結……這不是在研究社會關係,而是糟蹋應該研究的材料,因為在現實中這種土地屬於耕作者的現象,並非像你所構想的那樣單獨和獨立地存在著,這不過是當時生產關係中的一個環節,這種生產關係就是:土地為大土地占有者即地主所瓜分;地主把這種土地分給農民,以便剝削他們,於是土地好像是實物工資,它為農民提供必需品,使農民能夠為地主生產剩餘產品;它是一種使農民為地主服勞役的手段。為什麼作者沒有考察這種生產關係體系,而只抽出一種現象,因而使這種現象完全被歪曲了呢?這是因為作者不善於考察社會問題……根本沒有打算說明當時的“勞動形式”,把這些形式看作一定的生產關係體系,看作一定的社會形態。用馬克思的話來說,他根本不懂得辯證法,而辯證方法要我們把社會看作活動著和發展著的活的機體。

評價

恩格斯強調了閱讀馬克思著作必須注意的一個特點:“一門科學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這門科學的術語的革命。”

馬克思自己說明:“使一門科學革命化的科學嘗試,從來就不可能真正通俗易懂。”

不可否認,馬克思的一個巨大的革命性貢獻在於提出勞動二重性,燭照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關於這種用語特徵,盧卡奇給出一種可能的較為貼切的詮釋:“範疇是對存在世界中持續存在的東西、本質性的東西的語言表述,也就是思想的表述,由於這種本質性,範疇就成了存在世界中持續的、恆久的規定……歷史特徵通過實現自己的存在,使總體存在的歷史特徵規定著範疇的歷史特徵。同樣,這種一般的聯繫也規定存在的每個形式,只不過(完全可理解)不同存在形式的相對簡單或複雜的特性在範疇的簡單特性或複雜特性中表現出來。與此相應,歷史的普遍性也表現為範疇的普遍歷史性……範疇只有在社會存在中才能具體地表述出來,而在自然界中只能作為盲目的因果性規定發生作用。”

勞動的二重性學說是馬克思創立的,它科學的地回答了什麼勞動才是價值的問題,正是在勞動的二重性學說的基礎上,馬克思科學地闡明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二重性,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劃分,資本有機構成和資本積累等理論。勞動二重性學說從根本上論證了價值的本質,為剩餘價值奠定了科學基礎。所以,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商品生產勞動研究資料商品生產勞動研究資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