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酸劑

抗酸劑

抗酸藥是降低胃內酸度從而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和減弱胃液消化作用的藥物。是消化性潰瘍病特別是十二指腸潰瘍病的主要治療藥物之一。

簡介

降低胃內酸度從而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和減弱胃液消化作用的藥物。常用於治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和胃酸分泌過多症。

種類

按其效應分為:①吸收性抗酸藥。如碳酸氫鈉等。②非吸收性抗酸藥。如碳酸鈣、氧化鎂、氫氧化鋁(片劑或凝膠)、三矽酸鎂等。 抗酸藥

液態或粉劑抗酸藥較片劑有效,若用片劑,應在咽下前嚼碎。套用抗酸藥中和胃酸時,應注意增加投藥的頻度,不能依靠增加藥物的劑量,一般每次飯後1小時和3小時及睡前各1次,一日共服7次為宜,抗酸治療的時間不應少於3個月。

為無機弱鹼性物質,能中和過多的胃酸,降低胃蛋白酶分解胃壁蛋白的能力,減弱或解除胃酸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面的腐蝕和刺激作用,有利於潰瘍面的癒合。

臨床套用

理想的抗酸藥應具備以下特點:①中和胃酸的作用強大而持久,使胃內容物的pH維持在3.5以上,此時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大部分停止;②與胃酸作用不產生二氧化碳;③不引起便秘和腹瀉;④沒有系統性效應。抗酸藥種類雖多,但若以上述標準去衡量,沒有一個臻於理想。這就需要我們在選擇抗酸藥時除了考慮其價格和是否適合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其副作用。例如碳酸鈣和氫氧化鋁可致便秘,特別是在老年人。常常需要加用含鎂的化合物來克服其致便秘效應。

長期服用含三矽酸鎂的抗酸藥可發生二氧化矽的尿石。各種含鋁化合物可以吸附有機和無機物質,如四環素族抗生素。套用氫氧化鋁可使血中四環素族抗生素水平顯著降低。它還可以吸附某些抗膽鹼能藥,包括阿托品。氫氧化鋁在腸腔內和無機磷酸鹽結合,致使糞便中磷酸鹽排泄增多和血清磷酸鹽濃度降低。可利用氫氧化鋁的這一特性來治療尿毒症。在尿毒症病人應禁用含鎂抗酸藥,以免發生高鎂血症。由於氫氧化鋁在腸內與磷酸鹽結合,長期服用可以導致骨代謝異常和骨質軟化。氫氧化鋁凝膠尚含一定量的鈉,在水腫病人套用抗酸藥時,應慎重考慮。

碳酸鈣雖然是最便宜和作用最強的抗酸藥,但是偶然發生的高鈣血症限制了它的套用。套用放射性示蹤物的研究表明,碳酸鈣中鈣的吸收和可溶性鹽──葡萄糖酸鈣中鈣的吸收程度相同,為9~37%,因此,腎臟病患者應避免套用。

本段劑型

一般說液態或粉劑抗酸藥較片劑有效,這可能是分散更快的結果。試管內的實驗表明同一抗酸藥的片劑較液態製劑的中和效能低。若套用片劑,應該在咽下前嚼碎。

投藥頻度

抗酸治療的主要限制因素是胃的排空速率,因此抗酸藥的投藥頻度便成為合理治療的最重要一 抗酸藥

環。影響抗酸藥在體內作用的持續時間有三個因素:①抗酸藥的中和能力;②胃酸分泌的速率;③胃排空的速率。其中以第3個因素最重要。也就是說,抗酸藥在尚未發揮其全部效能以前已被排入腸道,從而不能再發生效力。因此,為了達到持續中和胃酸的目的,決不是增加藥物的劑量,而是增加投藥的頻度。臨床上,在進行抗酸治療時,常常輔以抗膽鹼能藥,使胃的運動減弱,從而延長胃的排空時間和增加抗酸藥的作用時間。此外,飯後1小時服藥,由於胃排空減慢,藥效可維持3小時之久。一般情況下,抗酸藥的用藥時間是每次飯後1小時和3小時以及睡前各1次,一日共用藥7次。

的持續時間

抗酸治療的目的在於使潰瘍完全癒合,癒合的時間一般需要8周。在潰瘍完全癒合以前,症狀往往早已消失。因此,絕對不應以症狀消失作為停止抗酸治療的標準。否則,症狀會迅速重現,這實際上是原有潰瘍的惡化而不是疾病的復發。抗酸治療的時間不應少於3個月。

藥品

鉍鎂豆蔻 鉍鎂豆蔻片 鉍鎂碳酸氫鈉 大黃碳酸氫鈉
複方丙谷胺 複方丙谷胺膠囊 複方丙谷胺西咪替丁 複方顛茄鉍鎂
複方顛茄氫氧化鋁 複方甘鉍鎂 複方鹼式硝酸鉍 複方雷尼替丁
複方木香鋁鎂 複方木香鋁鎂片 複方溴丙胺太林鋁鎂 複方延胡索氫氧化鋁
甘羅溴銨 海藻酸鋁鎂 龍膽碳酸氫鈉 鋁鎂顛茄
鋁鎂加 鋁碳酸鎂 氫氧化鋁 神黃鈉鋁
鼠李鉍鎂 碳酸鈣甘氨酸 碳酸氫鈉 維U顛茄鋁
維U顛茄鋁Ⅱ 維U顛茄鋁鎂 維U顛茄鋁鎂Ⅱ 小兒大黃碳酸氫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