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聯十二烈士

3月18日,在轉移途中同日偽軍400多名步騎兵遭遇。 激戰竟日,殲敵100餘人,指導員班路遺等11名同志英勇犧牲。 為紀念12位勇士,第2路軍總部決定將小孤山改名為“十二烈士山”。

名稱

抗聯十二烈士

簡介

抗日戰爭時期,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3師8團1連12名官兵,在小孤山戰鬥中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軍而壯烈犧牲。他們是連長李海峰、指導員班路遺、排長朱雨亭、戰士魏希林、陳鳳山、李芳鄰夏魁武、王仁志、張全富、楊德才、王發、李才。
1938年春,東北抗日游擊戰爭進入最艱苦的階段。侵華日軍向抗聯第2路軍總部和5軍3師的後方密營藍棒山發起進攻。駐守在密營頭道卡子的是3師8團1連的60多名官兵。1連有“神槍手”隊之稱,他們過去多是打獵的好手,連長李海峰更是“射手之王”。上級命令1連待總部交通副官張鳳春到達後,即向預定地點轉移。李海峰當即決定由副連長率主力先行轉移,自己和指導員帶領13名戰士在原地等待張副官。3月18日,在轉移途中同日偽軍400多名步騎兵遭遇。李海峰等16人迅速占領附近的小孤山,依託“雪壘”與敵人展開殊死拚殺,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激戰竟日,殲敵100餘人,指導員班路遺等11名同志英勇犧牲。連長李海峰等4人負傷。傍晚,李連長向尚未受傷的張副官交待:“一定要把3個傷員帶出去,多一個人多一分抗日力量。把我這支槍也帶上,它有八成新,還可以用它消滅敵人。”為掩護張副官率3名負傷同志突圍,連長李海峰用最後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 �
為紀念12位勇士,第2路軍總部決定將小孤山改名為“十二烈士山”。第2路軍總指揮周保中題詩悼念:“藍棒山頂雲霧垂,寶石河邊雪花飛。寇賊凶焰猶未盡,十二烈士陷重圍。神槍縱橫掃射處,倭奴偽狗血肉堆。竟日鏖戰驚天地,膽壯氣豪動神鬼。不惜捐軀為革命,但願失土早歸回。他年民族全解放,指點沙場吊忠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