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海水電站

托海水電站

托海水電站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縣,喀什河中游瑪扎爾峽谷出山口處,距伊寧市51km。是喀什河流域規劃中17個梯級電站中最末一級電站。累計發電19.85億kW×h,為伊犁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及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基本資料

(圖)托海水電站托海水電站

名稱:托海水電站
位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尼勒克縣境內的伊犁喀什河中游馬扎爾峽的出口處
壩型:混凝土重力拱壩
最大壩高:57米
裝機容量:5萬千瓦
年均發電量:70億度
庫容:億立方米
土石方開挖量:萬立方米
土石方填築量:萬立方米
混凝土總量:萬立方米
開工日期:1984-7-1
竣工日期:1990-2-1

簡介

托海水電站於1984年4月開始施工準備,同年7月正式開工,1985年5月開挖壩基,1986年7月開倉澆築壩體托海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656km2,多年平均流量120m3/s,多年平均徑流量38億m3。托海水電站以發電為主,兼有灌溉等綜合效益,電站裝機50MW(412.5MW)。電站樞紐由混凝土雙曲拱壩、剛性心牆土石副壩、導流兼排沙隧洞、發電引水隧洞、地面式發電廠房、110kV開關樓等建築物組成。1986年7月開倉澆築壩體混凝土,1988年9月,除1號壩段外,其餘各壩段已澆築至設計壩頂高程,1988年4-5月,對高程854.5m以下壩體橫縫封拱灌漿,1989年5月完成854.5m高程以上部位的橫縫封拱灌漿;副壩所在部位的鞍部防滲帷幕灌漿,於1985年6月開始,同年10月完成,1986年10月副壩竣工。1988年9月下閘蓄水。同年11月1號、2號機組正式併網發電,1991年7月,3號、4號機組上網投運。托海水電站投產近12年來,已成為伊犁地區的主力電站,至2000年底,累計發電19.85億kW×h,為伊犁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及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設計

托海大壩為變圓心、變半徑的混凝土雙曲拱壩,最大壩54.5m,壩頂寬3.5m,最大底寬14.38m,壩頂弧長179.24m,壩頂高867.20m,分為10個壩段,在4#、5、6壩段分別設有不同高程的泄洪中孔,孔中首、末端由平板事故檢修門和工作平板門控制。托海副壩位於拱壩左岸圓包山與電站進水口之間的天然鞍部啞口處,剛性心牆與帷幕灌漿混凝土蓋板連線,壩殼料為石碴土料,最大壩高8.0m,壩頂長度73m,壩頂寬6m,上游壩坡1:2.25,下游壩坡1:3.0,壩頂高程同拱壩。托海水庫正常蓄水位865.0m,汛期運行水位857.0m,死水位860.0m,總庫容1750萬m3。

監測

根據托海拱壩 5號壩段、7號壩段倒垂線實測資料分析 ,說明了新疆寒冷地區壩體採取聚胺脂噴塗施工措施後對壩體變形的影響 ,以及右壩肩滲漏對右壩肩岩體的影響。分析結果為托海水電站通過國家電力公司大壩安全監察中心大壩安全首次定檢提供了科學依據。

利用單因子或多因子建立大壩變形預測模型所存在的問題 ,通過引入水位及時間兩個自變數因子 ,採用係數、指數雙向優選的方法 ,提出了一種具有較高精度的大壩變形預測模型 ,並通過實例進行了殘差平方和、標準剩餘差及相關指數比較。針對最小二乘回歸方法需要大量觀測資料、模型精度不高、不能實時觀測等缺點,以Kalman濾波技術、小波分析、BP神經網路理論為依據,提出小波多尺度Kalman濾波回歸統計模型和基於高階非線性Kalman濾波的BP神經網路線上訓練方法,並通過工程實測資料的分析驗證了模型的正確性和可行性。 在統計模型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常用的幾種統計建模方法,將這些方法一一對比,找出其各自優缺點及適用範圍。以Kalman濾波技術為理論基礎,建立Kalman濾波回歸統計模型,由統計模型構造狀態方程和觀測方程,使最小二乘估計問題轉換成Kalman濾波狀態估計問題。研究表明,該模型利用Kalman濾波為估計問題提供的遞推形式解,可將建模過程簡化為只要根據上一時段狀態值和當前的觀測值就能方便的線上更新狀態,因而它是一種高效線上建模的新方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