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墨菲法則

打破墨菲法則

《打破墨菲法則》,是蘇珊娜·西格斯托姆編著,群言出版社出版於 2007年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一本關於如何獲取真正快樂的必讀之作——《時代周刊》

墨菲法則”,是一種幽默而充滿哲理的規則——“任何可能出錯的事終將出錯”。本書作者蘇姍娜博士一直從事積極心理學領域的研究,她通過對無數樂觀主義與悲觀主義者的觀察發現,過於樂觀的人並不一定快樂,你不能渴求快樂,只能通過行動“實現”快樂;作者通過本書還提出了一個獨到的觀點:悲觀主義者也能與樂觀主義者一樣,實現自己生活的願望。正如一隻裝滿了半瓶水的杯子,樂觀主義者認為杯子裡裝了半杯水,而悲觀主義者則認為,杯子空了一半。

本書通過一系列分析與實例,引導讀者如何正確應對生活中的樂觀與悲觀情形,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避免事情朝不良方向發展,從而打破著名的“墨菲法則”。

快樂的感覺真好:快樂可以幫助你獲得想要的東西;快樂的人總是更受歡迎,更加成功,甚至更加長壽。但是,研究表明,如果你總是不斷試圖讓自己更加快樂,或者一直在注意自己是否快樂,你就離真正的居心叵測越來越遠了。快樂的人從不去計畫他們的快樂,如果你真的要快樂,就必須打消那些讓自己快樂的念頭。同時,你要擺脫關於樂觀主義的極端論點,即樂觀就意味著你永遠都不會感到不快樂。本書從頭至尾都試圖向你證明:從樂觀通向心理滿足之路,一定是充滿了投入、參與、以及其他類似的行為與態度。

具備樂觀的性格又需要哪些要素呢?首先,樂觀性格需要我們充滿信心,相信未來總是積極和更好的——也正是心理學家所說的“正面性結果預期”。不管怎么說,你不能一邊認為下周五晚上的酒吧群架會有好的結果,一邊就擁有了所謂樂觀的性格吧。你必須要對某些特定的情形或場合抱有積極而正面的預期,也就是說,你對事物的“正面性結果預期”必須要擴展到生活中的多個領域。此外,要想讓你的樂觀真正具有“人格性樂觀”的資格,你對未來正面而積極的預期和信心就必須要保持長期穩定的狀態。如果你是“人格性樂觀”的話,你心目中對周一和周五的預期就應當是相差無幾的,而你對事物的預期恐怕也很難在幾天、幾周甚至幾年中發生太大變化。

在我從事樂觀學研究十年之後,我決定考察一下所謂“人格性樂觀”究竟有多么穩定。我聯繫了當年我的實驗的參與者,考察了他們的樂觀程度在過去十年中的變化。大約半數當年的實驗參與者回響了本次研究,而他們所表現出的樂觀穩定性非常令人矚目。實驗中用以標示樂觀程度變化情況的指標是相當可靠的,如果實驗參與者的樂觀程度沒有改變的話,這個指標便能通過一個數據確切表明兩次評估結果的一致程度。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用同一評估體系對一個人進行兩次測試,並最終將其樂觀程度定性為沒有改變的話,那么,這個人在兩次評估中得到的各項指標的預期一致率應為72%。而在我的這個實驗中,所有參與者在1994年和2005年的兩次評估中所得數據的平均一致度為36%。這說明,就所有參與者的兩次評估結果而言,他們在過去十年中的平均指標一致率達到了預期一致率的一半。讓我們換一個角度看這些數字,如果我們把所謂的樂觀穩定性定義為兩次評估結果的差異度在10%以內的話,那么也就是說,2/3的實驗參與者在過去的十年中保持了個人樂觀程度的穩定性。如果你的大學室友也是其中之一,而他在十年前就認為未來會是充滿成功的話,那么在十年之後校友團聚時,你會發現他依然在抱著這樣的念頭。如果你不幸和一個眼中只能看見灰色天空的小驢依唷一樣的人成了室友,那么你盡可放心,十年之後的他依然還是一個生活在失望與不快之中的人。

本書目錄

前言 打消那些讓自己變得快樂的念頭

◎ 許多人將樂觀與快樂劃上了等號,但實際上樂觀並非像快樂一樣,是一種感覺而已。樂觀,是一種關於未來的信念。

第一章 半杯水:半滿,還是半空:樂觀的性格特徵

◎ 如果經歷歡樂、滿意、興奮等積極情緒和避免壓抑、焦慮、仇恨等消極情緒一樣重要的話,樂觀就和悲觀同等重要,想要更加樂觀,首先要多多培養積極情緒,想要減少悲觀,首先要努力避免陷入消極情緒。

◎ 樂觀之所以能夠帶來人們幸福感的增加,是因為它增加了人對生活目標的專注和投入,而不是因為它有什麼快樂的靈丹妙藥,而且悄悄給了受它偏愛的樂觀者。

第二章 本能性堅持:樂觀者和他們的目標

◎ 在所有條件均等的情況下,樂觀使人前進,悲觀使人退後。

◎ 堅持能夠使人更易實現既定目標,彌合現實與理想之間的鴻溝,獲得心理幸福感。

◎ 樂觀者和悲觀者之間的差異並不在於目標本身,而在於他們實現目標之道上的差異。

第三章 構建和重建未來:樂觀者和他們的資源

◎ 只要保持合理的膳食和休息,人的精力就可以完全再生。錢財也是可以再生的資源,人們可以通過就業把時間、精力、知識等資源轉化為金錢。

◎ 樂觀者和悲觀者之間最基本的一個不同就在於此,樂觀者在面對困難時採取的往往是迎頭而上而不是知難而退的策略。

◎ 要想獲得樂觀帶來的諸多益處,沒有捷徑可走。你不必走過長長的路途去成為一名樂觀者,你只要照樂觀者的做法去做,便有可能在實現自我超越性目標和構建存在資源方面取得進步。

第四章 在一起是如此快樂:樂觀者和他們的關係網路

◎ 在最基本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人們最重要的需求則是社會歸屬需求。社會交際伴隨著人的存在而產生,社交資源是人們生存的必需條件。

◎ 人際交往是一個雙向的過程。當一個人在追尋其個人目標和積累個人社會關係資源的同時,他也在同時成為你追尋的目標和試圖積累的社會關係資源。

◎ 樂觀者的朋友很多,與人交往積極,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往往懷著一種積極的期待去進行人際交往。

第五章 樂觀之於健康的福與禍

◎ 樂觀對一個人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作用,就看究竟哪種工作方式會在其身上發揮作用,而且要看這個人具體有哪些弱點和脆弱之處了。

第六章 一切都是好事,尤其是壞事:樂觀者與他們的弱點

◎ 沒有任何一種性格可令你在一切情況下都表現得天衣無縫,任何類型的性格都有其無法掩蓋和逃避的弱點。

◎ 悲觀者是一種滿心憂慮的人,他們似乎很難從各種消極思緒中拔身出來。他們要比樂觀者們花更多的時間去考慮各種他們已經做錯了的事情、當前不太對頭的事情以及將來可能會做錯的事情。他們對周圍負面要素的關注甚至能令他們深信:他們的現狀要大大差於他們本來可以做到的。

◎ 人格性悲觀者最重要的人格特徵之一就是:他們總是選擇放棄。但是,防衛性悲觀者卻很少選擇放棄。在對各種困難和問題做出反應的過程中,防衛性悲觀者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看起來更像是一名人格性樂觀者,而不像是一名人格性悲觀者。

第七章 樂觀:與生俱來,還是生活造就

◎ 作為一名樂觀者,你的樂觀很可能來自父母的塑造。孩子往往需要通過對別人語言和行為方式的觀察來建立自己對世界的認識。

◎ 樂觀,是令人愉悅和有益健康的。但是,並非是樂觀本身使然,而是一些標誌著樂觀的行為方式使然。

第八章 樂觀的行為方式:樂觀者與悲觀者相互轉變的可能

◎ 改變自己在思維、行為、情緒等方面的方式——僅僅是因為你想改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事實上,樂觀者不會失望,還會對潛在的問題抱有足夠的關注,而且也會比悲觀者付出更多的努力,這些言論非但不正確,而且顯然是在扼殺樂觀思維的萌生。

◎ 每天用筆記下三件最積極的事情,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幫你學會更多關注積極因素的辦法。

◎ 實際上,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情緒狀態都是互相關聯的。

◎ 要想達到樂觀帶來的各種益處,改變行為方式或許是一條最為便捷的路途,因為它不會迫使人們相信那些他們很難認同的想法。

結束語 一個不情願樂觀者的自白

◎ “樂觀”,你期待未來能帶來最好的東西,而且你試圖通過工作獲取這個結果。你相信未來是可控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