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象針

手部劃線是手針定位的基礎。為了準確定位,便於取穴治療,特按一定的生理標誌,將手部劃分出以下11條定位線。

操作方法

一、手部劃線

手象圖手象圖

手部劃線是手針定位的基礎。為了準確定位,便於取穴治療,特按一定的生理標誌,將手部劃分出以下11條定位線。
1.陰陽分線沿手部橈側、尺側正中赤白肉際所劃之線,也就是手掌面與手背面的分界線。手的掌面為陰,背面為陽,陰陽分線處的部位為陰陽面。
2.掌I線在手掌面橈側。由第1指尖端正中經指骨、掌骨正中,止於腕橫紋橈側1/6與尺側5/6交際點。
3.掌Ⅱ線在手掌面偏橈側。由第2指尖端正中經指骨、掌骨正中,止於腕橫紋橈側1/3與尺側2/3交際點。
4.掌Ⅲ線在手掌面正中。由第3指尖端正中,經指骨、掌骨正中,止於腕橫紋正中點。
5.掌Ⅳ線在手掌面偏尺側。由第4指尖端正中,經指骨、掌骨正中,止於腕橫紋橈側2/3與尺側1/3交際點。
6.掌v線在掌面尺側。在第5指尖端正中,經指骨、掌骨正中,止於腕橫紋橈側5/6與尺側1/6交際點。 7.手背I線在手背面橈側,與掌I線相對。
8.手背Ⅱ線在手背面偏橈側,與掌Ⅱ線相對。
9.手背Ⅲ線在手背面正中,與掌Ⅲ線相對。
10.手背Ⅳ線在手背面偏尺側,與掌Ⅳ線相對。
11.手背v線在手背面尺側,與掌V線相對。
二、穴區的命名

手象圖手象圖

手上存在3個人體縮影:
其一,是頭部位於中指之上、朝著指端方位的俯伏在手背面的一具人體縮影,我們命其為“手伏象”穴區。與該區域相對照的手掌面部位,稱為“手伏髒”穴區。
其二、三,是兩具頭部朝向近心方位,分布在手背面的人體縮影。因為它們的圖像恰好與“手伏象”分布方向相反,所以,稱為“手倒象”穴區。“手倒象”的掌面部位,稱之“手倒髒”穴區。這兩個穴區中,一個位於手的橈側的穴區系統,命名為“橈倒象”、“橈倒髒”;另一個在手尺側的穴區系統,命名為“尺倒象”、“尺倒髒”。
三、穴區的定位
由上可知,手象針穴區,主要是由手伏象、手伏髒、橈倒象、橈倒髒、尺倒象、尺倒髒6部分組成。各部分詳細定位如下。
1.手伏象就是人的整體縮影,分別在手背側面各掌骨之上的反應區域。
在左手上:背Ⅳ線尺側手背面,為左手伏象穴區系統的左半側軀體的縮影。反之,橈側為右半側軀體。
在右手上:背Ⅳ線尺側手背面,為右手伏象穴區系統的右半側軀體的縮影。反之,橈側為左半側軀體。
(1)頭頸:位於第3指各節背側面。由指端至第3掌指關節,
順序為頭頂、後頭和項部的縮影,以頭頂的正中沿著背Ⅳ線的正中,左右兩側對稱分布。
(2)軀幹:在第3掌骨的背側面,以軀幹正中沿著手背Ⅳ線左右對稱分布。掌指關節相當於頸胸椎之交界(大椎穴位)處,掌腕關節相當於尾骶骨(長強穴位)處。軀幹劃分為三段,即背、腰、臀三部,背部約占總長3/7,腰部占2/7,臀部占2/7。
(3)上肢:左右上肢在兩手上分布的位置基本相同。但兩手上各所代表著手伏象的左右上肢,恰好相反而又重合。
左上肢:在左手上,是第4手指的部位,在右手上,是第2手指的部位。
右上肢:在左手上,是第2手指的部位,在右手上,是第4手指的部位。
第2、4掌指關節處,相當於肩部;1與2指間關節處,相當 f肘部;2與3指間關節處,相當於腕部。
手部2、4指末端,相當於手指。
(4)下肢:兩手部位上所代表手伏象的左右下肢,剛好交叉相反,而又相互重疊。
左下肢:左手上是第5指,右手上是第1指。
右上肢:左手上是第1指,右手上是第5指,分別沿手背I、 V線對稱分布。
1.髖部:分別位於第1、5掌指關節處。拇指1、2節間關節處,相當於膝部,2、3節間相當於踝部。但拇指是兩個指節,第2節不明顯,故踝部定在指甲根部兩側。小指1、2間關節處,相當於膝部;2、3節間關節處,相當於踝部。
2.手伏髒手伏髒與手伏象,以陰陽分線為界,二者結合構成一個人的整體,即手伏髒為手伏象整體縮形之屈收面,內臟在手掌面的反應區域或部位,其各部位基本與手背面手伏象部位相互對照。
3.橈倒象就是人的整體縮形在手背面橈側第1、2指骨,第 l、2掌骨,手舟狀骨,大多角骨和橈骨莖突之上的反應區或部位。心為反應系統的頭部位於手的近側面,正與分布在手遠側面的手伙象頭部呈倒置狀,故稱為“橈倒象”。橈倒象是沿著手背Ⅰ、Ⅱ線分布的。
在左手上:背I、Ⅱ線的尺側為橈象軀體的左半側部位。反之,橈側為右半側部位。
在右手上:背I、Ⅱ線的尺側為橈象軀體的右半側部位。反之,橈側為左半側部位。
(1)頭部:沿著背I線的延長線分布於橈骨莖突之上。頭部寬在背Ⅱ線與橈側陰陽分界線之間區域。頭部長是寬的1倍半。
(2)頸部:沿著背I線,分布於手舟狀骨和大多角骨之上,由近側面向遠側面依次為第1~6頸椎。
(3)軀幹:分背部、腰部和臀部。
背部:位於第1掌骨之上,以後背脊柱正中沿著手背I線分布,由近側向遠側依次為第12~1胸椎。背部可再劃分為上、中、下三段,各分段占縱長1/3。
腰部和臀部:位於第2掌骨之上,以腰、臀正中沿背Ⅱ線分布,由近側向遠側依次為第1~5腰椎、髖骨、尾骨。腰部、臀部各占縱長1/2區段。
(4)上肢:
左上肢:在左手上,位於背I線尺側面。在右手上,位於背I線橈側面。
右上肢:在左手上,位於背I線橈側面。在右手上,位於背I線尺側面。
左右肩、肘、腕部,分別位於第一手指的掌指關節、1與2指間關節和指甲根部的兩側部位。
(5)下肢:左下肢:在左手上,位於背Ⅱ線尺側面。在右手上,位於背I線橈側面。
右下肢:在左手上,位於背Ⅱ線橈側面。在右手上,位於背Ⅱ線尺側面。
左右髖、膝、踝部,分別位於第二手指的掌指關節、1與2指間關節和2與3指間關節。
4.橈倒髒橈倒髒和橈倒象,組合為一個整體系統,即橈倒髒為橈倒象整體縮影之屈收面,內臟在手掌側面的反應區域,二者以陰陽分線為界,橈倒髒各部位置與手背面橈象部位相對。
5.尺倒象就是分布在手背尺側,即第4、5指骨,第4、5掌骨,鉤骨和三角骨之上的穴區反應系統。該穴區在手上恰好與橈倒象部位大致相似。
在左手上,尺倒象人體縮影之左半側軀體分布於手背Ⅳ線、Ⅴ線的尺側區域,而右半側軀體分布於手背Ⅳ線、Ⅴ線的橈側區域。
(1)頭部:位於兩手背面尺骨莖突之上,其頭部長是寬的1倍半。
(2)頸部:位於鉤骨之上,由近側向遠側依次為第l~6頸椎的部位。
(3)軀幹:背部位於第5掌骨之上,分上、中、下三部,各占1/3。腰、臀部位於第4掌骨之上,腰部、臀部各占縱長1/2區段。
(4)上肢:左右兩上肢分布於第5指的兩側,以手背v線為界。肩部位於掌指關節,肘部位於1與2指間關節,腕部位於2與3指間關節。
(5)下肢:左右下肢分布於第4指的兩側,以背Ⅳ線為分界。髖部位於掌指關節,膝部位於1與2指間關節,踝部位於2與3指間關節。
6-尺倒髒尺倒髒為尺倒象的整體縮影之屈收面,內臟在手掌側面尺側的反應區域,其各部位基本與手背側面尺倒象部位相對。
四、作用與主治
1.手伏象、橈倒象、尺倒象為全身運動神經功能的集中反應區,主要管理和調節全身的運動功能,故稱之為末梢運動中樞。臨床上,主治全身的神經系統、血管系統和運動系統等疾病,及其所代表的人體伸面、背面部位的疾患。
2.手伏髒、橈倒髒、尺倒髒為全身感覺神經功能的集中反應區,主要管理和調節全身的感覺功能,故稱之為末梢感覺中樞。臨床上,對於全身皮膚疼痛、冷熱、麻木、瘙癢等不適_之感,以及內臟疾患,療效尤為顯著。因此,主治全身皮膚感覺和內臟等疾病,以及所代表的人體屈面、腹面部位疾思。
五、取穴原則與配穴方法
在對患者的病情有正確的中醫辨證及中醫診斷基礎上,準確地選取針刺部位,根據臟腑經絡學說以及手部各“髒”、“象”穴區的不同作用與功能,選定主穴,合理配穴,一般選穴2~3個即可。
1.取穴原則
(1)相應取穴:根據人體病變發生的部位,在手象針“髒”、“象”縮形區域相同部位上取穴,相當於體針的阿是穴法。如胃痛取橈倒象的相應胃部等。
(2)仿體取穴:即模仿體針的多種取穴方法,在手象針“髒”、“象”部位上,靈活地進行辨證取穴。如左肩有病可取“橈倒象”的左肩部相應部位,也可以取“橈倒象”的右肩部針刺(左右交叉取穴法);還可以取髖關節的部位治療(上下交叉取穴法)。“象”代表的部位有病,可取“髒”側相對的部位補瀉之;反之,“髒”側部位有病,可針“象”側相應穴(前病取後、後病取前、陰病取陽、陽病取陰)。
(3)同側取穴:其一指在患病側的手部取穴(如左側癱瘓則在左手取穴);其二指在“髒”、“象”部位的相應病側上選穴。如左側肢體癱瘓主要取手伏象左下肢相應穴位。
(4)對側取穴:其一指在患病的對側選穴;其二指在手“髒”、“象”部位的相對病側上交叉取穴。
2.配穴方法
(1)手伏象、橈倒象、尺倒象穴區之間的相互配用法:凡是“象”側穴區,皆主治人體伸側部位疾病。如腰扭傷疼痛,則取其“象”區代表部位,效果不佳時,可同時配用背面其它腰部代表點或區域治療。
(2)手伏髒、手倒髒、尺倒髒穴區之間的相互配用法:凡是掌面的“髒”區,皆有主治人體屈側部位疾病作用。如心絞痛患’者,針刺其“髒區”心點後仍不能完全控制疼痛時,可配合其他“髒區”同“心”點。
(3)手“髒”穴區與手“象”穴區間的相互配合法:由於人是一完整的機體,各部分功能又密切相關,如伸開手指這一動作,就體現了伸指肌和屈指肌協同活動的過程,欲使偏癱者手指張開,則首選“象”區手指主要部位後,再配“髒”區相應部位。
(4)左手與右手相互配穴法:兩手的“髒”區“象”、或一手的“髒”區與另一手的“象”區相互配合,左右手可同時取配,也可輪換配用。
(5)手象針與足象針相互配穴法:二者可同時也可輪換配用。
(6)手象針與體針相互配取穴。
(7)手象針與其他微針療法配取穴。
六、操作
一般選28~30號的1.6~6.6cm(0.5~2寸)毫針。進針分速刺與緩刺兩種方法。速刺要求針體與皮膚呈90。角;緩刺以15。~45。或90。均可。一般針尖穿透皮膚時,多用快速直刺法。進針時不捻轉,進皮後如繼續進針可採用直刺、斜刺、平刺等。針刺的深度可分幾層,可在穴位處表皮浮刺(點刺),也可達皮內、皮下、肌肉、骨膜等。可用不同程度的提插捻轉法以行針,有不同的針感如抽、麻、脹、痛、酸、困、熱、重時停止行針,不留針或留20~30分鐘,必要時可埋針。療程及間隔期按病情靈活掌握,如1個療程可3~10天,療程間可休息幾日。

主治病症

一般體針療法所主治的病症用手象針也有很好的療效。取穴可參考取穴原則。

注意事項

針前做好針具與皮膚的常規消毒。體質虛弱或畏針者,不宜施強捻轉刺激。起針後,注意保持針眼處清潔乾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