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皇城

四川成都,曾有一座皇城,老百姓把它叫著“皇城壩”,“壩”,是平地的意思。

歷史沿襲

明蜀王府南大門明蜀王府南大門
公元前347年,相當於中原的戰國時期,蜀國開明王九世遷都成都,在成都平原上建立“北少城”,位置在今天“天府廣場”以北的五擔山一帶。較為罕見是,蜀王沒有採用當時西周營國制度對正南北中軸線的要求,而因地制宜、依勢傍路地採用了一條北偏東約30度的軸線來定位建城。至此,這條偏心的中軸線,以及沿這條軸線在後來的秦大城、唐羅城中發展出的方格路網結構,一直沿襲至明初,總共近一千七百多年不曾改變。
公元前311年秦滅蜀後,秦惠文王派大夫張儀仿鹹陽城,在緊鄰蜀王城的南邊和西邊分築“大城”和“少城”。“少城”因其中移民多為商賈和手工業者而成為城市商貿活動頻繁的經濟中心;“大城”則為政治、軍事機關和秦移民住地。從此,成都城在其後的兩千三百多年中,雖屢有興廢修葺,但其城市位置一直沒有更移。今天的“天府廣場”,即處在當時秦“大城”中心略偏西之處。 漢代的成都曾在“大城”外出現過幾個不同功能的小城 ,但其中心城市仍基本延續了秦“大城”和“少城” 的格局。
公元前581-602年隋文帝之子楊秀在“秦大城”西側,原“少城” 的基礎上重建隋城。
公元876年唐朝,四川節度使高駢以“秦大城”為中心,呈同心圓狀向“秦大城”外擴出一圈新城,為“唐羅城”。原內部城市“秦大城”被改建為“子城” 。
公元908年王建割據四川稱帝,國號“大蜀”,史稱“前蜀”。次年,王建改“子城”為皇城,改其中“蜀王府”為宮殿。公元925年,“前蜀”為後唐滅。兩年後,成都尹孟知祥在“唐羅城”外再次加建“羊馬城”。
公元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後蜀”)。至此,成都已形成一個單中心、多重城池相套的格局,“蜀王府”雖歷經戰火,多次興廢,都始終維持在城市的正中心位置未變。
公元1371年,明朝,朱元璋之子朱椿被封為“蜀王”,將漢唐、前後蜀遺留下來的“子城”全部拆毀,在舊址上重新修建“蜀王府”。新“蜀王府“一改過去歷代成都城主軸偏心的布局,首次確立正南北的中軸線,從而形成類似北京紫禁城的沿南北中軸線東西相對稱的龐大建築群。雖為王府,它卻儼然有皇宮的巍峨氣派,故老百姓稱之為“皇城”。其前面的牌樓、拱橋和一大塊空地,則被稱為“皇城壩”。“皇城” 和“皇城壩”的位置,便在今天的“天府廣場”北端和展覽館一帶。
公元1644年,張獻忠攻陷成都,曾以“蜀王府”為宮,兩年後撤離時縱火焚城,“蜀王府”再次毀於一旦。
公元1655年,清政府將“蜀王府”的舊址改成了“貢院”,成為全四川省考試舉人之地,最大規模時可讓13,900多人同時進考,成為“巴蜀文膽之所在”。貢院中主體建築為“明遠樓”和“至公堂”,皆沿南北中軸線建造在“蜀王府”宮殿舊址上。東西兩邊則為鱗次櫛比的考棚。
此後的民國時期,“貢院”雖先後被用作軍政府和其他民政辦事機構。四川大學曾在此辦學。其建築群基本上被妥善保留,而成都老百姓仍習慣稱之為“皇城”。
1951年,“皇城”的城門洞以南被拓開了70米寬的人民南路。五十年中後期到六十年代中期,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築(如成都百貨大樓)、城市道路以及廣場開始修建。

“皇城”徹底走向消亡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得“皇城”徹底走向消亡。
1967年,四川省革命委員會籌備小組和眾多的民眾決定拆毀老皇城,修建所謂的“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展覽館”(簡稱萬展館,今天的展覽館),並在館前塑造巨型的毛主席全身像。
1968年,為準備慶祝新中國建立20周年,四川省革命委員會與成都軍區共同決定,在市中心廣場修建毛澤東主席塑像和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展覽館。為此,市人民政府遷出駐地,全部拆除貢院(舊皇城)僅剩下的南城門及其後面的明遠樓,致公堂古建築和部分舊房。此時,人們逐漸遺忘皇城的舊概念,稱呼為人民南路廣場。同年11月,勞動大軍開入皇城,僅僅用了兩個星期就將這個見證了成都一千年歷史風雨的古建築群夷為平地,其手法粗暴,能打爛的全用石捶砸得粉碎,不能的一律用炸藥解決。至今想來,仍然令人痛惜不已。
1969年,皇城門樓、“明遠樓”、“致公堂”等最後的古建築被拆除。
1970年,“皇城”的護城河“金河”、“御河”被填平用以修築地下防空工事。而在老皇城原址上修築的,則是“毛澤東思想萬歲展覽館”(今天的四川科技館)和巨型毛主席塑像
1979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展覽館更名為四川省展覽館。 1999年,拆除廣場中間的綠化小遊園,人民南路廣場更名為天府廣場。
2000年,政府決定永久性地拆除天府廣場周邊建築上的所有商業廣告,並邀請美國貝氏建築設計事務所製作天府廣場規劃方案。在貝氏的規劃方案中,依然保留了毛澤東塑像在廣場中的位置。
成都皇城在經歷2353年的歷史變遷中,演繹為今天的四川科技館,並賦於了新的內涵和外延。當我們面對這一宏偉建築再翻開昔日皇城老照片時,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眷顧與回憶,也許還應該是憧憬和展望。這是成都人永遠的記憶!
在摧毀了古老的城牆、牌樓和御河,拆除了本可精心保留和巧妙利用的民居,砍伐了能為騎車人、步行者庇雨遮陽的樹木,又破壞了僅存的文物建築清真寺後,中心廣場既失去了城市公共空間的基本的人性尺度,也徹底喪失了任何能喚起對成都悠久人文歷史記憶的物質載體。成都市民們如今只能憑藉一些空洞的懷舊的稱謂,如“皇城公寓”、“皇城老媽火鍋”等,來摸索那些依稀殘留在記憶中的歷史輪廓。
老皇城在一片咒罵聲中,背著“封建”的罪名走到了生命的終點。萬展館和主席像則在“毛主席萬歲,萬萬歲”的口號聲中矗立而起。1969年春節過後,主席像首先竣工,10月,萬展館落成。在建設過程中,萬展館的建設被作為當時成都市民的首要也是最高的政治任務:工人,農民,學生都放下手裡的工作或書本,每天都義務的去搬運石料或在工地勞動,這樣大規模的義務勞動使萬展館成為了四川建築史上完工最為快速的建築物。
成都在自己最重要的城市中心地帶切斷了一切與自身歷史相關聯的“血脈”。這一切都呈現出這個城市極其嚴重的文化“失憶”和“失語”的雙重症狀。

1911年11月27日四川政府宣布獨立日。1911年11月27日四川政府宣布獨立日。
1911年11月27日,大漢四川軍政府成立之日1911年11月27日,大漢四川軍政府成立之日
遠處樓上有“明遠樓”三個字遠處樓上有“明遠樓”三個字
成都皇城城門成都皇城城門
國立四川大學大門國立四川大學大門
1928年,四川成都老皇城遺址1928年,四川成都老皇城遺址
成都老皇城遺址成都老皇城遺址
成都老皇城遺址成都老皇城遺址
成都老皇城遺址成都老皇城遺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