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殖

戀殖

戀殖是指一種盲目崇外心理,香港的“80後”、“90後”之所以對殖民地懷有迷戀情緒,這很大程度上與他們所受的父母教育有關,很多人仍然以為現在的香港是英國人成功管治的結果。

背景

現時香港社會對立嚴重,“深層次矛盾”愈顯激化,原因在於回歸前後市民期待值和政府管治能力的不相匹配。港英時期,市民對經濟和民生的期待值較低,施行的政策大多可以滿足市民需求,因此社會問題並不明顯;回歸後,特區政府政治人才出現斷層,而市民期待值攀升,差異拉大,自然導致市民對政府和社會現狀的不滿。

成因

香港回歸香港回歸
“‘戀殖’情緒說到底,是香港人的盲目和偏見。”鄭赤琰分析說,自從香港開埠以來,中國經歷了清末戰亂、八國聯軍入侵、軍閥統治,還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文化大革命等歷史事件,各個時期不斷有人逃難到香港。當時,殖民地是一個圈起來的地方,中國的內亂亂不到這裡,他們自然覺得這裡生活安穩。

再加上,20世紀中國30年的閉關鎖國政策,而香港經濟迅猛發展、國際地位上升,香港人的優越感也“水漲船高”。對比改革開放後騰飛的內地,香港優勢難以重現,所以有許多香港青壯年開始盲目片面地迷戀殖民地時期的輝煌。

而現在香港的“80後”、“90後”之所以對殖民地懷有迷戀情緒,這很大程度上與他們所受的父母教育有關。他們的父輩有的逃難而來,經歷過環境艱苦的中國內地和條件開放的香港,理所當然地將這塊殖民地捧上了天。年輕人在耳濡目染下,也漸漸認同了這種偏見,甚至開始對特區政府和中國內地產生牴觸情緒。

很多人仍然以為現在的香港是英國人成功管治的結果,但這是一種“錯覺”。直至今日,特區政府還在收拾英國殖民地時期留給香港的爛攤子,包括房屋、醫療衛生、個人儲蓄、公共安全等各個方面。

措施

“現在特區政府乃至中央能做的,就是給予香港人‘感受得到的關懷',從小處著手,從讓人感覺得到的地方做起。”鄭赤琰補充說,例如滬港通、或酌情補貼因人民幣升值而收入受損的口岸商戶等,都是可以慢慢消除香港人偏見的互惠政策。

鄭赤琰最後建議,“還有重要的一點,應把香港官方語言定為中文”,英文可作輔助,但絕不能優於中國人自身的語言,這是一個國家對國民最起碼的要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