懿妃

懿妃

趙懿妃(?-1569年)名失考,明世宗朱厚熜的妃子。生皇六子戚懷王朱載。趙氏入宮途徑、時間都不詳。嘉靖十六年八月二十八(1537年10月1日)生了朱載(謚戚懷王),次年孩子夭折。嘉靖十九年正月,下詔進階所有生育過子女的妃嬪,才升趙氏為懿妃。隆慶三年九月,趙懿妃薨,隆慶帝下令葬禮嚴格從簡。

基本內容

趙懿妃(?—?),明世宗朱厚熜妃嬪。趙懿妃生世宗第六子戚王朱載沴。隆慶三年九月病死,不知何故,明穆宗嚴令她的葬禮從簡,其規模只有包宜妃的三分之一。

相關史料

《明史·列傳第八·諸王五》有如下記載:

世宗八子。閻貴妃生哀沖太子載基。王貴妃生莊敬太子載□。杜太后生穆宗。盧靖妃生景王載圳。江肅妃生潁王載啇。趙懿妃生戚王載沴。陳雍妃生薊王載<土匱>。趙榮妃生均王載<土夙>。

《明世宗實錄》嘉靖十九年正月:“上感閻貴妃之薨,詔以今月十日告廟冊封諸妃嬪曾生育皇子皇女者……進封肅妃江氏,雍妃陳氏,徽妃王氏,,……”

《明穆宗實錄》:隆慶三年九月,“己卯,世廟懿妃趙氏薨,命治喪禮儀殺宜妃包氏三之二。”

明穆宗於懿妃

生平

于氏,明穆宗晚期的妃嬪之一,隆慶六年二月,明穆宗一次性冊封了4位女子為妃,于氏冊封為懿妃,僅僅三個月後,穆宗就去世了。於懿妃未有生育子女。

冊文

隆慶六年閏二月

○丙子,冊封莊氏為敬妃,李氏為恭妃,于氏為懿妃,葉氏為奇妃。命成國公朱希忠、英國公張溶、定西侯蔣佑、德平伯李銘持節,大學士高拱張居正、尚書高儀潘晟捧冊行禮。。。

懿妃冊文曰:“四星拱極,麗天漢以垂文;六寢備官,副皇闈而肅治。匪取充於魚貫,將資助於雞鳴。必有徽昔,乃孚顯命。爾于氏清姿王粹,淑德蘭芳。姻教風閒,早被紫庭之選;婦儀允,備動遵彤史之規。宜晉崇班,用彰茂渥。茲特遣使持節,封爾為懿妃,錫之冊命於戲。龍章渙號,貴已亞於軒宮;翟禕升華,榮更宜於象服。爾尚祗承光寵,益篤虔恭,永懷鳴佩之風,懋贊求衣之化。欽哉!”

明光宗傅懿妃

基本信息

傅懿妃(?—?),明光宗朱常洛妃嬪,生皇五女寧德公主,皇六女遂平公主。原為太子宮淑女,明光宗即位,命封傅氏為妃。不料明光宗很快駕崩,來不及封妃。明熹宗即位,將她強行移往別宮。天啟四年魏忠賢執政時期,明熹宗尊封她為懿妃。崇禎末年去世,諡號溫定。

明光宗傅懿妃明光宗傅懿妃

相關史料

《勝朝彤史拾遺記·卷六》(毛奇齡)有如下記載:

上(崇禎帝)五歲失太后(劉皇后),問左右以遺像,莫能得。傅懿妃者,亦東宮淑女也,生皇六女、皇七女,進封懿妃。嘗與太后比宮居,自言宮人有相類者。雜指其眉睫及頰輔間,召太后母瀛國太夫人認之。時武英殿中書梁祝善形摩,瀛國太夫人同懿妃出宮人指示,揣以意,令仿佛為圖。圖成,敕具法駕鹵簿,由正陽門警而入,上親跪午門迎之。既入,懸像乾清宮,呼老宮婢及素侍太后者來前,使瞻視。或曰是,或曰否,上為之雨泣,兩宮皆泣。(原評曰:聖主痛心事偏摩寫瑣屑乃爾,猶記瀛國太夫人謝表有云:聖孝難窮,慈容不密。上揮涕慰勞,即以所圖四軸賜其一令供於家及國破,文炳率家人環哭於孝純像前,閉門自焚,凡死者四十二人。)乃加傳懿妃封號,賞賚太后家及承奉王裕民中書梁祝各有差。

《明史·列傳第二》有如下記載:

帝五歲失太后,問左右遺像,莫能得。傅懿妃者,舊與太后同為淑女,比宮居,自稱習太后,言宮人中狀貌相類者,命後母瀛國太夫人指示畫工,可意得也。圖成,由正陽門具法駕迎入。帝跪迎於午門,懸之宮中,呼老宮婢視之,或曰似,或曰否。帝雨泣,六宮皆泣。

清鹹豐帝懿妃

基本信息

懿妃(1835年—1908年)葉赫那拉氏,既後來的慈禧太后,生於1835年,死於1908年,滿洲鑲藍旗人,安徽徽寧池太子兵備道惠征之女。鹹豐元年丈選秀女,葉赫那拉氏中選,二年五月九日入宮,時年十八歲,封為蘭貴人。四年十一月封那拉氏為懿嬪。鹹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未時,葉赫那拉氏生穆宗同治皇帝於儲秀宮,第二天便晉封為懿妃。七年正月封為懿貴妃。鹹豐帝駕崩,懿貴妃二十七歲,同治帝尊她為聖母皇太后,徽號慈禧。

公元1908年10月22日,慈禧太后因疾病身亡,卒年74歲。1909年月十月初四日,葬入清東陵的普陀峪定東陵內。

人物介紹

慈禧太后是晚清統同治、光緒兩朝的最高決策者,她以垂簾聽政、訓政的名義統治中國四十七年。長期以來,有關慈禧的史學論著和文藝作品,大都只講慈禧禍國殃民的一面,甚至把一些與慈禧毫不相干的惡行也加在慈禧的身上。在人們的心目中,慈禧已成為一個昏庸、腐朽、專橫、殘暴的妖后。那么,歷史上的慈禧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

一、寬厚與殘忍

1861年11月2日,慈禧在以奕訢為首的貴族、官僚和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發動北京政變,從載垣、端華、肅順等8位贊襄政務王大臣手中奪取政權,以垂簾聽政的名義登上了統治者的寶座。但是,鞏固政權比奪取政權要困難得多。為了維持統治,她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決策。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對政敵的處理和清理獄訟。

北京政變後,載垣、端華、肅順被革去爵職,拿交宗人府,會同大學士、九卿、翰、詹、科、道定擬罪名,照大逆律凌遲處死。慈禧將載垣、端華兩位親王改為賜令自盡。端華之弟肅順改為斬立決。其餘5人,原擬革職,發往新疆效力贖罪。因為景壽是道光皇帝的女婿,奕訢的姐夫,慈禧對他的處分改為革職,仍留公爵並額駙品級,免其發遣。除穆蔭照原擬革職,發往軍台效力贖罪外,匡源、杜翰、焦佑瀛均改為革職,免其發遣。

查辦載垣、端華、肅順黨羽時,僅將尚書陳孚恩、侍郎劉琨、黃宗漢、成琦、太僕寺卿德克津泰、候補京堂富績6人革職。後來,從查抄肅順家產中發現陳孚恩親筆書信多封,並有曖昧不明之語。於是,查抄陳孚恩的家產,並照刑部所擬罪名,將陳孚恩發往新疆效力贖罪。但是,從查抄肅順家產中發現的賬目、書信,還涉及許多中央和地方官員。如果一一查辦,勢必株連甚眾。為了表示自己“寬厚和平”,使這些官員放下包袱,慈禧諭令議政王、軍機大臣,將此次查抄肅順家產內賬目、書信,“即在軍機處公所公同監視焚毀,毋庸呈覽。”總之,這一大的政變,處理得十分圓滿。原8位顧命贊襄政務王大臣,處死3人,處分5人;與其關係密切的處理了陳孚恩等6人,太監5人,總計19人。這與肅順辦理的戊午科場案動輒處分牽連數百人,不可同日而語。政變從發動到處理完畢,也只有一個月時間。時間之短促,也是令人吃驚。以上事實說明,慈禧是寬厚的。

但是,在另一方面,她又十分殘忍。她依靠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先後鎮壓了太平天國、捻軍以及回民和苗民起義。1864年7月19日,湘軍攻破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今南京)的時候,分段搜殺,三日之間,殺害太平軍將士十餘萬人,“秦淮河屍首如麻”。

二、革新與守舊

19世紀60至90年代,清王朝的一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員主張學習西方近代的科學技術,訓練新軍,購買槍炮、軍艦,發展中國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他們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奕?、文祥,在地方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儘管他們的改革沒有觸及封建專制的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但是,在頑固派看來,卻是“用夷變夏”,違背了祖宗成法和聖賢古訓。所以,洋務運動一開始,就遭到頑固派的堅決反對。在洋務派與頑固派的鬥爭中,慈禧熟悉政治手腕玩起了平衡策略,一方面,支持以奕?為首的洋務派,另一方面,又扶植頑固派以牽制洋務派。

1866年12月,奕訢奏請在同文館內添設分館,招收科舉出身的人員學習天文、數學。大學士倭仁親自出馬,上書慈禧,堅決反對。他認為,讓科舉出身的人員向外國人學習天文、數學是斯文掃地。他聲稱,中國之大,不愁沒有人才,只要多方訪求,一定可以找到精通天文、數學的人,為什麼一定向外國人學習呢!慈禧讓他保舉幾名精通天文、數學的人才,並由他負責選定地方辦一個天文數學館與同文館分館互相砥礪。他只好承認實無可保之人。慈禧又讓他到主持洋務的總理事務衙門行走。倭仁一向痛恨洋務,現在要他去辦洋務,感到是對自己侮辱,再三推辭,慈禧卻不肯收回成命,弄得這位頑固派的代表人物十分難堪。他到上書房給同治帝講課,有所感觸,不禁流下了眼淚。倭仁最後以養病為理由,奏請開缺。經慈禧批准,免去他的一切職務。

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在維新派的影響下,光緒銳意變法。變法和反變法的鬥爭非常激烈。1898年6月11日,慈禧面告光緒:“前日御史楊深秀、學士徐致靖言國是未定,良是。今宜專講西學,明白宣示。”於是,光緒發布了由翁同龢起草的《定國是詔》,把講求西學,變法自強,作為清王朝的國策,使維新運動取得了合法地位。但是,這次變法,涉及了清王朝的政治體制,而慈禧改革底線是祖宗之法不能變。隨著變法的深入,慈禧和維新派的分歧越來越大。特別是康有為建議的仿先朝開懋勤殿一事,選舉英才,並邀請東西洋專門政治家共議制度,將一切應革之事全盤籌算,然後施行,更是慈禧所不能接受。當光緒向慈禧提出這一請求的時候,“太后不答,神色異常。”從慈禧的表情,光緒感到變法已出現危機。為了使變法能進行下去,康有為、譚嗣同等密謀策劃,爭取正在天津小站練兵的袁世凱以所部新建陸軍入京,圍頤和園,逼迫慈禧退出政治舞台。由於頑固派勢力強大,袁世凱又是一個投機分子,根本不可能站在維新派一邊。這場自上而下的改革失敗了。譚嗣同等6人被殺害,康有為、梁啓超逃亡國外,一些參與或支持變法的官員,受到了降級、革職、流放的處分。一切新政全被廢除。

三、主戰與求和

慈禧的一生,經歷了從1840年至1900年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5次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她還是一個5歲的孩子。第二次鴉片戰爭,她已是鹹豐皇帝的懿貴妃。以後的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入侵,她則是清王朝的最高決策者,從慈禧的主戰與求和,可以看出慈禧與帝國主義關係的變化。

1860年9月21日,清軍在八里橋之戰中遭到失敗,英法聯軍進逼北京,鹹豐決定逃往熱河避暑山莊。當鹹豐即將出發的時候,懿貴妃極力諫阻,請求鹹豐留在北京,繼續抵抗。為此,她觸怒了鹹豐,差一點引來殺身之禍。奕訢與英法聯軍簽訂《北京條約》,懿貴妃深以為恥,勸鹹豐廢約再戰。因為鹹豐病危,只好作罷。

中法戰爭爆發後,主戰派和主和派的鬥爭非常激烈。慈禧將清軍的接連失利歸罪於奕訢的“因循委靡”,免去他的一切職務,其他4位軍機大臣也全部罷免。但是,清政府內部的和戰之爭並未停止。1884年8月23日,法國軍艦向福建水師發動突然襲擊,福建水師全軍復沒。慈禧諭令對法宣戰,並將繼續堅持和議的張蔭桓等6位總理衙門大臣革職。1885年2月,法軍攻占諒山,慈禧轉向主和。鎮南關的失守,慈禧更喪失了對戰爭勝利的信心。授權中國海關駐倫敦辦事處的英國人金登乾到巴黎與法國外交部秘密議和。1885年4月4日,授權金登乾與法國政府簽訂《巴黎停戰協定》。6月9日,又授權李鴻章,在天津與法國駐華公使巴德諾簽訂《中法新約》。

光緒二十年(1894年)十月初十,是慈禧的60歲生日,準備在頤和園大規模的進行慶祝。除了在頤和園大興土木之外,還在從紫禁城西華門至頤和園東宮門蹕路所經分設60段景點,建造各種形式的龍棚、經壇、戲台、牌樓和亭座。此時中日戰爭爆發了。中外輿論認為,中國必勝。光緒主戰,慈禧亦主戰,“不準有示弱語”。但是,當有人提出停止頤和園工程,停辦景點,移作軍費的時候,慈禧卻非常生氣,說,“今天誰讓我不高興,我就要他一輩子不高興。”後來,清軍在朝鮮戰場上接連失利,北洋水師在黃海之戰中又遭受嚴重挫折。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六旬慶典,慈禧希望外國出面干涉,儘快結束戰爭。她支持李鴻章避戰求和的方針,以各種藉口,打擊以光緒為首的主戰派。由於形勢日益緊張,她不得不改變原來的計畫,所有慶辰典禮,著仍在宮中舉行,其頤和園受賀事宜,即行停辦。在金州、大連相繼陷落,旅順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慈禧在紫禁城內的寧壽宮度過了她的60歲生日。1895年2月7日,威海衛日艦及炮台夾攻劉公島,北洋水師全軍復沒。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代表伊藤博文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義和團運動剛剛在山東興起,開展“滅洋仇教”的反帝鬥爭的時候,慈禧是主剿的。她多次諭令地方督扶“實力剿捕,毋得養癰貽患。”由於義和團的迅猛發展並進入北京,各國駐華公使在照會清政府強烈要求鎮壓義和團之後,又不顧清政府的反對,堅持調兵進京,在使館官員的指揮下,肆意抓捕、驅趕、槍殺甚至炮擊義和團及中國居民。統治集團內部,以載漪、剛毅、徐桐為代表的頑固派,主張招撫義和團,抗擊列強。而奕?、王文韶、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等中央和地方官員,則主張痛剿義和團,避免列強的武裝侵略。因為“外國人欺我太甚”,慈禧早已耿耿於心,對頑固派的意見非常欣賞。同時,她看到一份所謂的“洋人照會”,要勒令她歸政,更是忍無可忍,決意宣戰。就在這一天,八國聯軍已經攻占大沽口炮台了。6月21日,慈禧以光緒名義發布對各國宣戰的詔書。但是,慈禧的決定,遭到了劉坤一、張之洞等地方督撫的反對。他們聯名電奏清廷,力主剿團乞和。並積極活動,與列強訂立條約,實行“東南互保”。慈禧的決心開始動搖。她一方面要求各省將軍督撫認真布置戰守事宜,並繼續利用義和團圍攻使館、抗擊八國聯軍。另一方面,她令榮祿前往使館慰問各國使臣,並於北玉河橋樹立木牌,牌上大書“欽奉懿旨,保護使館”。又分别致國書於俄、英、日、德、美、法等國國家元首,請他們出面“排難解紛”、“挽回時局”。將兩廣總督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準備與列強談判。但是,八國聯軍並沒有停止進攻。8月14日,進入北京。次日凌晨,慈禧帶著光緒,在2000餘名兵勇的護衛下倉皇出逃。令奕訢、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列強進行談判。把戰爭的責任推到義和團身上,對義和團“痛加剿除”。經過幾個月的反覆交涉,除了參加侵略的俄、英、美、日、德、法、意、澳八國之外,又加上比利時、西班牙和荷蘭共同擬定了議和大綱12條。12月22日,李鴻章從美國使館抄得一份材料,立即電告軍機處,轉呈慈禧。慈禧看到沒有將她列為禍首,也沒有要她歸政光緒,如獲大赦。當天就電復奕劻、李鴻章,大綱12條,原則上照允。並發布上諭,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為了儘快地達成和議,全部接受列強提出的條件。1901年9月7日,奕劻、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11個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條約》。慈禧完全屈服了,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歷史評價

中華歷史上的封建文化就是君權重於社稷(國家)與民眾,只要能保住君主的地位,國家怎么割讓土地,民眾怎么受苦,那都是其次的。數千年的封建古書反覆鼓吹這一思想。

慈禧絕不是許多人想像中的那么愚蠢,一個通過政變登上政治頂峰的女人,哪會是蠢人?很多事情並不是她愚蠢,而是作為清政府的主事人,她的立場不能和中華民族的立場完全一致。

中國在面臨近代化列強的侵襲時候,慈禧穩定大清數十年,最終沒有徹底地淪為殖民地,應該說是做出一定貢獻的。

慈禧太后的一生與“二”這個數字十分有緣,大致算起來有十二個。

1、兩次經歷天子蒙塵。

2、兩次發動政變。

3、兩次指定幼兒為帝。

4、兩次歸政,兩次重奪垂簾聽政大權。

5、兩宮太后共同垂簾聽政。

6、內憂外患。內有太平天國運動和新疆叛亂,外有列強步步緊逼。

7、兩次平叛成功。

8、兩大惡鄰。一是沙皇俄國,二是日本。

9、對日戰爭陸海雙雙失敗。

10、在洋務運動與保守派之間找平衡。垂簾聽政期間,慈禧太后一方面支持恭親王奕忻等人開展洋務運動,派出留學生、興辦工廠等。另一方面,在治國思想上又傾向於曾國藩等保守派的主張,從而達到牽制恭親王奕忻等人的目的。

11、在滿漢官員之間袒護滿族官僚政治利益。滿清立國之初就規定漢族官員不得掌握實權。曾國藩等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發展出強大政治勢力,滿清政府不得不給予一定實權,但慈禧太后仍然利用滿清貴族勢力壓制漢族官員獲得更大實權。

12、在仇外與媚外之間擺動。在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戰事順利之際,慈禧太后怕引起麻煩,一方面下令左宗棠停止進軍,一方面派出談判代表,不惜出賣大片領土討好沙皇俄國。在中法戰爭中,中方取得鎮南關大捷時,慈禧太后故伎重使,導致戰爭的結果變成中方雖勝而實敗。在對外交往中,慈禧也總是唯列強之命是從,唯恐應之不及。當洋務運動失敗之後,又轉而仇外,輕率地引義和團入京,與列強開戰,失敗後再次轉而媚外,割地賠款,完全聽命於列強。

慈禧太后一生與“二”相伴,這些“二”帶來了巨變。正是在她的手中,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老大帝國,淪落為聽命於人的悲慘命運,淪落為列強們的半殖民地。正是在她手中,連續三任皇帝都是以孩童之身繼位,都沒有行使過執政之權。在她去逝後僅僅三年,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中華大地上結束了長達兩千餘年的集權帝制,中國從此沒有了皇帝。所以,慈禧太后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可以總結為三個字:二、半、無,諧音“二百五”。

作為政治人物,慈禧既是成功的,也是失敗的。

她的成功在於在男人統治的世界上,奪得了本應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權力,並且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了一番事業。人們不禁要問:當時入宮的秀女何止千百,何以獨有慈禧脫穎而出,三度垂簾聽政、兩決皇儲、乾綱獨斷、運大清國脈於她的股掌之上,並且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近代歷史的走向。顯然,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又絕不能迴避慈禧所獨有的能力和人格魅力。

這個能力和人格魅力就是洞悉人性、工於心計、個人至上、敢作敢為,而這正是專制帝王所應具備的素質。

試想她若無此過人之處,如何以女人身而君臨天下?

慈禧又是失敗的,她的失敗在於,對權力她有著近乎病態的渴求,她的大半生都在恣意領略追逐權力的刺激和盡情享受得到權力的快感。也就是說,為了權,她什麼都在所不惜!

慈禧所處的歷史時代,西方世界工業革命已經完成,西風東漸,這是人類前所未有的新時代,也是中國這頭睡獅應對這場生死攸關的挑戰的關鍵時刻。作為當時中國最高統治者的慈禧本應該運用她的權力,引領中國這艘搖搖欲墜的古老航船,闖過險灘急浪,成功的駛向彼岸。遺憾的是,她雖然熟諳權力場上的帝王術,卻昧於世界潮流。面對險象環生的時局,或視而不見,或反應遲鈍,或判斷及決策一誤再誤,結果讓中國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這實在是中國的悲劇,也是她個人的悲劇!

作為一個女人,慈禧既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

她的幸運在於她獲得了那個時代女人難以得到的地位。慈禧並非出身於世代簪纓、鐘鳴鼎食的顯貴之家,她不過是當時一個中級旗籍官員的女兒。若不是在她十七歲的時候憑著選秀的偶然機遇,進入紫禁城,從而為她搭建了扭轉乾坤的政治平台,她的命運與千千萬萬普通女孩子又能有多大差別?慈禧靠著一步步的鑽營,從貴人到嬪,又靠著幸運地生下了鹹豐帝唯一的皇子,從而“母以子貴”,被晉封為妃、貴妃,直到皇太后,並藉此“垂簾聽政”四十七年。

慈禧又是不幸的,她的不幸在於作為妻子和母親,她青年喪夫,中年喪子。雖然她擁有至上的權力,使無數王公大臣匍匐在腳下頂禮膜拜,卻無法得到一個普通女人所能得到的男歡女愛,也無法獲取一個正常的母親所擁有的兒女繞膝、含飴弄孫的幸福。我們很難想像她是如何在被高高宮牆所圍築的禁宮中孤獨地度過那漫長的日日夜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