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秦娥·子夜歌

《憶秦娥·子夜歌》又稱《子夜歌·三更月》,相傳創始於李白。李白之《憶秦娥》,主要抒發一個長安少婦對久別愛人的憶念之情。賀鑄此詞,與李詞所寫頗為接近,表達了一個閨中少婦與戀人別後,飽受相思熬煎的極度憂傷痛苦之情。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憶秦娥·子夜歌

【作品年代】宋代

【作者姓名】賀鑄

【文學體裁】 

作品原文

憶秦娥·子夜歌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淒斷,杜鵑啼血。王孫何許音塵絕?柔桑陌上吞聲別。吞聲別,隴頭流水,替人嗚咽。

作品鑑賞

《憶秦娥·子夜歌》是思婦的子夜的悲歌。上闋緊扣題目描寫子夜深閨的寂寞淒涼,下闋抒發思婦的愁苦之情。詞的開頭,以“三更月”、照“中庭”點明時間,以“梨花”、“杜鵑”點明季節,以皎潔的月光灑在雪白的梨花枝上描寫深閨的寂寞淒涼,表現思婦的不眠之夜。那哀婉欲絕的啼血的杜鵑聲,更使不眠之人柔腸寸斷。這樣,就描繪出一幅子夜深閨思婦的不眠圖。作者雖是寫景,但閨中人和她的孤獨寂寞之情都自然地蘊含在景物描寫之中。

接著,用“王孫何許音塵絕”一句過片,點明思婦思念的對象和思念的原因。他,究竟到哪裡去了?他,為什麼至今杳無音信?這是思婦苦苦思慮而又無法得到答案的問題。下面便很自然地轉入離別時的回憶:“柔桑陌上吞聲別。”當年我和他在長滿嫩桑的小路上分手,彼此泣不成聲,難分難捨,那隴頭潺潺的流水聲,也好象在為我們哭泣。此情此景,至今猶歷歷在目。難道他會變心嗎?不會的,那是絕對不可能的。那么,他究竟到哪裡去了?他為什麼至今杳無音信?這樣,就細緻而深刻地表現了思婦的矛盾複雜的心情。

詞雖是寫的傳統題材,但寫景與寫人的結合,刻畫人物的矛盾心理,卻獨具特色。

作者簡介

賀鑄(1052-1125)字方回,自號慶湖遺老,祖籍山陰(今浙江紹興),生長於衛州(今河南汲縣)。長身聳目,面色鐵青,人稱賀鬼頭。孝惠皇后族孫,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蘇州,杜門校書。不附權貴,喜論天下事。能詩文,尤長於詞。其詞內容、風格較為豐富多樣,兼有豪放、婉約二派之長,長於錘鍊語言並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韻特嚴,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部分描繪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曠,語言濃麗哀婉,近秦觀晏幾道。其愛國憂時之作,悲壯激昂,又近蘇軾。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等對其詞均有續作,足見其影響。代表作為《青玉案·橫塘路》、《鷓鴣天·半死桐》、《芳心苦》、《生查子·陌上郎》、《浣溪沙》、《搗練子·杵聲齊》、《思越人》、《小梅花·行路難》、《搗練子·望書歸》、《採桑子》等,其中以《青玉案·橫塘路》、《鷓鴣天·半死桐》、《芳心苦》三首為最著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