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貞女中

慕貞女中

1872年美以美會創建的慕貞女校是中國最早的女中之一。與匯文、育英、貝滿並稱京城“四大教會名校”。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慕貞女中慕貞女中

1872年,慕貞女中在亞斯立教堂的南側建立,初期名為“京都慕貞女書院”,學生數十人。五四運動後,入學人數逐年增加,校舍不斷擴大。五卅運動後,學校取消宗教課程,按政府的課程標準教學,並由中國人主持校務。上世紀30年代,學校正式更名為“私立慕貞女子中學”。1951年曾改名為“育新女子中學”,1952年更名“北京市第十三女子中學”,1954年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中學,曾接受歸國華僑及外國學生入學。1972年更名為北京市第一二五中學至今。

學校地處市中心,北近長安街,南靠北京站西街,西鄰崇內大街,交通十分便利,學生可乘多條線路的公車和捷運到校(捷運環線和5號線崇文門站可直接到達)。學校現有近千名學生,百餘名教職工。2000年,完成了校園的全面建設,北京一二五中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先進設備的現代化學校。

歷史沿革

慕貞女中慕貞女中

1872年美以美會創建的慕貞女校是中國最早的女中之一。與匯文、育英、貝滿並稱京城“四大教會名校”。據檔案記載,慕貞女校的第一屆畢業生只有3人,後來逐漸增加到數十人,可見當時女子教育不被社會認同的尷尬。女校遷址後,原址上蓋起一座招待所。有趣的是,慕貞女校原址分國中部和高中部兩個校區,兩區域與當時的婦嬰醫院相連,形成一片“男士禁區”。

慕貞女中名師薈萃,設備齊全,以優異的教學質量和優良的校風二馳名京城乃至全國。培養出了以工程院士胡亞美為代表的一批婦女英才。

慕貞女中的熱血青年曾參加“五四”、“抗暴”、“反飢餓”等愛國運動。為北京學生運動史和學校歷史寫下了光榮的一頁。

市女十三中,是教育部確定的首批全國重點中學之一。從五十年代起,接受過近百名歸國華僑及越南、馬來西亞等外籍學生入校。女十三中不僅有先進的教學設施,雄厚的師資力量,而且因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辦學特色享有盛譽。畢業生中人才輩出。如我國第一台大型電子計算機研製組組長王力;海洋地理學家

慕貞女中慕貞女中

王穎;與袁隆平同獲亞洲諾貝爾獎的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吳青;東方航空公司第一位女機長李燕生;為新華社記者曹榮飛成果實施復明手術的眼外科專家黎樹明;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劉延東等,都曾就讀於女十三中。

改革開發給學校再次帶來了無限的發展機遇。學校引資改造抓“硬體”建設,學校更新觀念抓幹部教師隊伍的“軟體”建設,學校遵循著尊重個性,挖掘潛力,一切為了學生的成長,一切為了祖國需要的辦學思想,與時俱進,全面提高著學校對素質教育水平,辦學質量得到廣泛好評。為上海復旦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高等院校輸送大批優秀學子。

校友名錄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劉延東;工程院院士、著名兒科專家胡亞美;科學院院士、著名海洋地質學家王穎;醫學博士、眼科專家閔燕;都是我校不同年代畢業生的優秀代表。名演員宋春麗、宋丹丹、孫松曾是我校當年的文體骨幹。著名的教育家孫敬修、全國優秀教師周含苓、許敏利、現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王其文教授等人曾在我校任教。一二五中是具有光榮傳統和培養眾多英才的搖籃。

學校校訓

悅心,健體,篤學,力行

教學成果

學校的教育教學成績名列東城區前列,在06年東城區辦學質量綜合評價中獲特等獎,多年來為著名高等學府輸送大批優秀學子。學生的校園生活豐富多彩,

慕貞女中慕貞女中

現有合唱隊、舞蹈隊、樂隊、桌球隊、田徑隊和美術、工藝、攝影、科技、學科等興趣小組,在全國、市、區學科、科技、文體競賽中連續多次獲獎。

學校從2002年開始,在國中各年級成功開辦“英語實驗班”,並取得顯著效果,是市教委首批認定的外語特色校。從2005年開始在高中開辦“英語實驗班”,使我校的英語特色走向系列化。我校與英國倫敦著名中學開展合作,兩校師生間經常進行教育教學研究和交流活動,為學生學習語言,鍛鍊國際交往能力提供了機會。

領導班子

吉瑞香(校長)

李建國(黨支部書記、副校長)

范同才(副校長、工會主席)

候貴香(副校長)

郭惠敏(辦公室主任)

張穎(教學主任)

孫福安(總務主任)

陳曉玲(教育主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