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巴哈管弦樂團

慕尼黑巴哈管弦樂團

慕尼黑巴哈管弦樂團又稱慕尼黑巴赫管弦樂團,由德國管風琴家、指揮家李斯特1955年創建於慕尼黑,並自任指揮,後由其學生耶納接替。在演奏巴赫作品之外,還演奏巴羅克時代的其他德國作品和海頓、莫扎特的樂曲、所錄器樂唱片中,尤以巴赫的四部《管弦樂組曲》為最佳。

簡介

慕尼黑巴哈管弦樂團海報慕尼黑巴哈管弦樂團海報

慕尼黑巴哈管弦樂團又稱慕尼黑巴赫管弦樂團,由德國管風琴家、指揮家裡希特1955年創建於慕尼黑,並自任指揮,後由其學生耶納接替。在演奏巴赫作品之外,還演奏巴羅克時代的其他德國作品和海頓、莫扎特的樂曲、所錄器樂唱片中,尤以巴赫的四部《管弦樂組曲》為最佳。

創始人卡爾·李希特

卡爾·李希特卡爾·李希特

卡爾·李希特(KarlRichter,1926-1981),德國著名的指揮家、管風琴家和羽管鍵琴家,巴赫作品的演奏權威,1926年生於一個教士家庭,從小便受巴赫音樂的薰陶。青年時李希特進入萊比錫宗教音樂學院學習,1946年擔任了萊比錫的教堂合唱團團長,後又在萊比錫的聖托馬斯教堂當管風琴師,這裡正是當年巴赫的《馬太受難曲》首演的地方。1951年,李希特移居慕尼黑,在聖馬可教堂擔任管風琴師、合唱團團長和指揮,並在慕尼黑高等音樂學院認教。在慕尼黑,李希特先是創立了許茲協會,從事許茲作品的演出。後來又改而成立了慕尼黑巴赫合唱團,繼而又成立了慕尼黑巴赫樂團。李希特率領這兩個樂團曾到世界各地巡演,為其贏得了極佳的聲譽。作為羽管鍵琴家,李希特的演奏富有特色,不求擬古的風格,而謀求大幅度的動態對比和柔韌性。他指揮的作品有著嚴整的節奏,並能呈現出活躍的生氣。在作品的準備上,李希特經常嚴謹認真,一絲不苟,以求在理性、情感及技術方面取得完美的統一。

由於教士家庭出身以及長期在教堂從事音樂工作的經歷,使李希特深具路德教派的知識和體驗,這些為他演繹巴赫音樂提供了有力的基礎。李希特演繹的巴赫作品,投入真摯的感情,去除一切虛浮矯飾,呈現出端正、莊嚴、壯麗的形態。節奏緊湊,速度凌厲,細部精密,營造出富有凝聚力與活力的感人效果,表現出強烈的宗教式的沉思與升華。李希特演奏巴赫時使用的手法是銳利地把握音型的含義,句法與造型明確,速度與強弱對比很生動。這是一種不同於以往的浪漫主義式的巴赫演繹法。李希特曾說:“這種演繹法矯正了19世紀那種感情過多、極度主觀的演奏,去除了感情化的詮釋,產生了淨化的效果。”60年代,是李希特演奏的巔峰時期,這一階段的演奏具有令人屏息的戲劇性與魅力,充滿對現世的否定和對彼岸的嚮往。70年代,由於運用仿古樂器潮流的影響,他的演奏力度有所減弱,緊張感和精密感也有下降。但不管怎樣,卡爾·李希特的嘗試,也使我們能從另一角度來理解並評價仿古的潮流。

在所有巴赫音樂的崇敬者當中,卡爾·李希特也許是最具有德國氣質的一位,這種氣質表現為一種對作品的深刻體驗,這一體驗並不簡單地出乎移情的作用,而是多方面地尋求客觀的基礎,尋求觀念和氣質上的同一性。卡爾·李希特對於巴赫宗教作品的把握,尤其體現出這一特點。他自身的宗教感受和德國新教的傳統保持著緊密的聯繫;同時,由於他對巴赫作品的嚴格探究,使得20世紀常見的那種錯亂且誤置的宗教情感被嚴格地排除開來。我們可以說,巴赫音樂的莊嚴瑰麗,在20世紀的卡爾·李希特手裡獲得了延伸。16、17世紀以來的新教音樂傳統在今天仍然保有強大的力量,這其中有李希特的一份偉大貢獻。換句話說:人們常常以為,是父親生出了兒子,但在今天的音樂處境裡,真正了不起的成就乃是,偉大的兒子創造出偉大的父親。

李希特的演奏風格,源自萊比錫樂派傳統,強調戲劇性與效果,在演奏時不僅有力度,而且剛柔相濟,有宏大的氣勢又有美妙的音色,有極大震撼力。面對戰後蓬勃興起以仿古樂器演奏巴羅克音樂以力求原樣再現的古樂風潮,李希特並沒有隨波逐流,他的樂團仍使用現代樂器。他把精力主要用在研究巴赫音樂樂譜的內涵上,準確把握每一個音型的表情及含義,在“神”而不是在“形”上去再現巴赫。

曲目

1、巴哈第一、二號小提琴協奏曲、雙小提琴協奏曲Standage,Wilcock-小提琴,皮諾克指揮英國協奏團
2、巴哈音樂的奉獻卡爾李希特-管風琴兼指揮多人演奏
3、巴哈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克萊曼-小提琴
4、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卡薩爾斯-大提琴
5、巴哈管風琴作品集瓦爾哈-管風琴
6、巴哈二、三聲部創意曲顧爾德-鋼琴
7、巴哈平均律鋼琴曲集顧爾德-鋼琴
8、巴哈郭德堡變奏曲顧爾德-鋼琴
9、巴哈清唱劇BWV147瑪蒂絲,許萊亞-演唱,李希特指揮慕尼黑巴哈管弦樂團與合唱團
10、巴哈b小調彌撒Poulenard,Laurens-演唱,雷翁哈特指揮尼德蘭巴哈音樂合奏團
11、巴哈馬太受難曲齊格飛,費雪迪斯考-演唱,李希特指揮慕尼黑巴哈管弦樂團與巴哈合唱團
12、巴哈約翰受難曲Argenta,Holton-演唱,賈第納指揮英國巴洛克獨奏家們與蒙台威爾第合唱團
13、巴哈耶誕神劇雅諾維茲,路德薇希-演唱,李希特指揮慕尼黑巴哈管弦樂團與巴哈合唱團

著名曲目鑑賞

海報海報

《布蘭登堡》協奏曲--慕尼黑巴赫樂團

卡爾李希特在歐州乃至世界樂壇都算得上鼎鼎大名,他是當之無愧的巴赫專家,少數幾位巴赫管風琴、康塔塔、管弦樂作品最優秀的詮釋者之一,其不凡功績之一是於1953和1955年分別組建慕尼黑巴赫管弦樂團和巴赫合唱團,親任藝術指導,他指揮這兩個音樂團體演奏錄製的巴赫、亨德爾等作品均具權威性,多在各大榜單上名列前茅,他對樂壇最為引人注目的貢獻是於70年代精心挑選了一批合唱隊員和器樂演奏家,並在許多優秀藝術家和歌手的支持下,為Archiv錄製了巴赫64部康塔塔全集。《布蘭登堡》則在他指揮的巴赫管弦樂作品中是難得的佳作。演奏貴在神形兼備,一聽就令人滿意,如果說卡拉揚版略顯“豐腴”,此版的“三圍比例”恰恰合適,因而相對顯出織體輕盈,該快則快、該慢則慢,聽起來利落了不少,相對於卡拉揚,李希特的力度層次更清晰,肌質更加細膩,情趣色彩與華美對襯的管弦樂線條近乎完美融合,卡拉揚強調管弦樂的合奏效果,在合奏中體現出高超的技巧與迷人魅力,這與他“整體性”的音樂思維與指揮風格如出一轍,李希特則側重於展演每件樂器的清晰,並由此延伸出巴赫作品內在的清純,同時兼顧巴赫音樂精神中的宗教性和此部作品特有的莊重與歡快,他的演奏從精神氣質的角度講,我以為明顯比卡拉揚更為接近巴赫,此版被各大榜單推為此作的版本首選。整體處理速度偏快,重點追求表達巴羅克音樂的歡快與愉悅,“F大調第一號”,結構上不僅僅是用“織體清晰”就可以概括的,它提供出一各種“演奏信息”的“優異總和”——這包括指揮理念、理解還原、獨奏與合奏聲部的精確熨貼、精闢的層次與恰當的位置感,李希特此版帶給我的印像是:《布蘭登堡》就應該是這樣子!第三樂章小提琴、雙簧管與圓號(在這裡應稱作郵號)的前後對答、前後呼應,合適的響度、恰當的位置感等等,真是妙不可言,而末樂章莊嚴中不乏活力、高貴中不失俗美,漂亮的雙簧管演奏真乃少見!堪稱是增一分則長、失一分則短,三聲中部的畫面被編織的簡潔清晰,聲音宛若天賴,確是“棋高一招”,第二中部更為優雅,如春之氣息悄然萌動,萬物甦醒,直至演化成一美麗的“玫瑰花園”!當巴赫把他的不凡眼光與奔涌樂思“凝聚”在音樂自身時,真是如借神力、妙思奔涌、一發而不可收!而李希特則以恰當的“用筆”、精妙的色彩、簡潔的構架、傳神的聲響,將巴赫此作之妙“合盤托出”,從樂感本身來講,這首作品是六首中最為出色的。“F大調第二號”突出這支巴羅克小號,像此版這樣“尖亮”的小號,用現代小號無法演奏,在巴赫時期是使用“自然小號”,它同現代小號的區別在於它沒有“活瓣”,因而吹奏不出華麗的音階,但聲音高亢平直,這在首樂章聽的非常清楚,二樂章去掉了小號,也就緩升起室內樂般的溫馨,第三樂章實際是一首歡快的賦格,先由小號表演,然後其它三件樂器魚貫跟進,此時的巴赫就像一“雜耍大師”,分別以不同的軌道將這四件樂器“拋向空中”,妙極了!當然,由於跟進極緊湊,你得仔細分辨,否則,難得其妙。“G大調第三號”在這六首中相對沉悶,只用弦樂器,類似於弦樂重奏,但李希特的處理不乏生機,他給於此曲以相對銳利的節奏,速度自然偏快,同時演奏注重不同的音色明暗效果,第一樂章尾聲大提琴如“刻劃”般的快速滑動,如點睛之筆,即有筋骨、又粲然有力,二樂章的快速涌動令人聯想到山澗間奔涌的湍流,五分多鐘的演奏始終是快速的、不停歇的16分音符。“G大調第四號”一反上一首的沉悶,相對輕快,甚至帶有幾分那個時期流行的時尚的法國“沙龍”氣息,這首曲目的亮點是直笛(非我們現在的長笛),它由一把小提琴“搭配”演奏,低音區襯以弦樂組和羽管鍵琴,兩件獨奏樂器的差別與美妙構成此首作品的欣賞亮色,小提琴有令人目眩的炫技段落,直笛則以穩健的演奏展示音色的木質感,中間的行板非常好,沉而不溺,美而不酸。“D大調第五號”突出了羽管鍵琴,這在第一樂章能看明白,它由開始的三重協奏曲性質,逐步轉向以羽管鍵琴為主,最後羽管鍵琴乾脆自後台“脫穎而出”,拋開長笛和小提琴,單獨演奏一大段炫技般的、宏偉的華彩,現在聽來感覺很自然,但在當時卻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它表明:在協奏曲中,羽管鍵琴的角色開始發生變化,它逐步要從配角開始擔綱“主演”,為鍵盤樂器譜寫協奏曲的條件逐漸成熟了。二樂章是一首富於情感色彩的三重奏,小提琴溫情脈脈,是抒情的主角,三樂章是一首歡快的賦格,充滿快速奔騰的炫技色彩。“B大調第六號”突出中提琴聲部,它類似於後來的雙中提琴協奏曲,無論對音樂本身還是認知中提琴質感角度講,此作都相當出色,二把中提琴猛衝直趨、相互追逐,把演奏帶入不尋常的生動與迅猛中,二樂章不用再緊繃,能讓人靜下心來仔細品味這兩把美妙的中提琴,它既表現了令人憂鬱的悲悽色彩,又有發自內心的心靈倘佯,而由中提琴奏出,更顯出敦厚、沈鬱、溫馨。三樂章是一首生動有力的“吉格舞曲”,開始的挺拔音型若舞者有力的肢體和飛快的旋轉,兩把中提琴分別演奏不同旋律,一個似穩居於舞台中心,一個則似圍之不停的飛掠旋轉,風格設計頗合巴羅克的古風,這首優秀的協奏曲,不知為後來的諸多作曲家提供了多少養分。“BWV1055“的雙簧管當時叫做“抒情雙簧管”,相對於現代雙簧管它的音色更為豐腴淳厚,演奏難度也大,這支管肯定不是“古樂器”,現代仿造的音色已經沒有多少“古色古香”了,克萊門特是該樂團的雙簧管首席,他的演奏平直大方,持性好,穩建而富於韻致,中間樂章儘管有難度,但吹奏未見“飄移”,但這版演奏整體性一般,未見有獨具的亮色。相對錄於1963年的“BWV1060"則較之優異,豐滿而不失於層次,小提琴的清雅與雙簧管的豐腴相互交映、相得益彰,演奏的一樂章比一樂章好,無論是獨奏還是合奏都顯示出十分宜人的色彩。

唱片:ARCHIV
編號:0289427143-2
錄音:ADD、2張,
節目總時間:125.42分鐘,CD1共13音軌、CD2共12音軌。
收錄6首“布蘭登堡協奏曲”。
A大調雙簧管協奏曲BWV1055,d
小調雙簧管與小提琴協奏曲BWV1060。
“布蘭登堡”於1967年1月錄於德國慕尼黑HochschuleFurMusik,GrosserSaal,1968年首版發行。
“BWV1055”於1980年6月錄於慕尼黑Residenz,Herkulessaal,1981年首版發行。
“BWV1060”於1963年1月錄於慕尼黑Munchen,HochschuleFurMusik,Grosser,1964年首版。
此套唱片於1989年再版發行,再版時經數位技術重製。
演奏:慕尼黑巴赫管弦樂團
指揮:卡爾李希特(1926-1981)
主要演奏員:小提琴首席:Karl-HeinzSchneeberger
長笛:AurèleNicolet,
雙簧管:ManfredClement,(兼演奏BWV1055)
羽管鍵琴:HedwigBilgram,
豎笛:Hans-MartinLinde,
小號:PierreThibaud,
圓號:AurèleNicolet,
巴松管:KarlKolbinger,
小提琴:OttoBuechner,(演奏BWV1060)
雙簧管:EdgarShann,(演奏BWV1060)

世界著名的管樂團隊

“管樂團”是指由一群的銅管樂器、木管樂器與打擊樂器所組成的器樂合奏團體。看看都有哪些著名的樂團,留下美妙的音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