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樂羊為魏將

這是《感遇》詩的第四首。詩人借兩則對比鮮明的歷史故事,夾敘夾議,借古諷今,抒發自己對時事的深沉感慨。全詩質樸剛健,寄寓遙深。詩中寫了兩個歷史人物:樂羊和秦西巴。樂羊是戰國時魏國的將軍,魏文侯命他率兵攻打中山國。樂羊的兒子在中山國,中山國君把其子殺死,煮成肉羹,派人送給樂羊。樂羊為了表示自己忠於魏國,就吃了一杯兒子的肉羹。魏文侯重賞了他的軍功,但是覺得他心地殘忍,因而並不重用他。秦西巴是中山國君的侍衛。中山君孟孫到野外去打獵,獵到一隻小鹿,就交給秦西巴帶回去。

作品信息

【名稱】《感遇·樂羊為魏將》

【年代】初唐

【作者】陳子昂

【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感遇

樂羊為魏將,食子殉軍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吾聞中山相,乃屬放麑翁。

孤獸猶不忍,況以奉君終。

作品鑑賞

這是《感遇》詩的第四首。詩人借兩則對比鮮明的歷史故事,夾敘夾議,借古諷今,抒發自己對時事的深沉感慨。全詩質樸剛健,寄寓遙深。詩中寫了兩個歷史人物:樂羊和秦西巴。樂羊是戰國時魏國的將軍,魏文侯命他率兵攻打中山國。樂羊的兒子在中山國,中山國君把其子殺死,煮成肉羹,派人送給樂羊。樂羊為了表示自己忠於魏國,就吃了一杯兒子的肉羹。魏文侯重賞了他的軍功,但是覺得他心地殘忍,因而並不重用他。秦西巴是中山國君的侍衛。中山君孟孫到野外去打獵,獵到一隻小鹿,就交給秦西巴帶回去。老母鹿一路跟著,悲鳴不止。秦西巴心中不忍,就把小鹿放走了。中山君認為秦西巴是個忠厚慈善的人,就任用他做太傅,教育王子。

一個為了貪立軍功,忍心吃兒子的肉羹。骨肉之情疏到如此,這樣的人,對別人不可能有忠心。一個憐憫孤獸,私自將國君的獵物放生,卻意外地提拔做王子的太傅。這樣的人,對一隻孤獸尚且有惻隱之心,他對國君肯定是能忠心到底的。  

 陳子昂作這兩首詩是有感而發的,當時武則天為了奪取政權,殺了許多唐朝的宗室,甚至殺了太子李宏、李賢、皇孫李重潤。上行下效,滿朝文武大臣為了效忠於武則天,作了許多自以為“大義滅親”的殘忍事。大臣崔宣禮犯了罪,武后想赦免他,而崔宣禮的外甥霍獻可卻堅決要求判處崔宣禮以死刑,頭觸殿階流血,以表示他不私其親。陳子昂對這種殘忍奸偽的政治風氣十分厭惡。但是又不能正面譴責,因而寫了這首詩。這首詩從表面上看,似乎是一首詠史詩,實質上是一首針砭當時政治風氣的諷諭詩。清代陳沆《詩比興箋》說它“刺武后寵用酷吏淫刑以逞也”,是道出了詩人旨意的。

作者簡介

陳子昂(659~700)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青少年時家庭較富裕,慷慨任俠。成年後始發憤攻讀,關心國事。24歲時舉進士,直言敢諫,一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而下獄。兩次從軍,對邊塞形勢和當地人民生活有較深的認識。後因父老解官回鄉,父死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