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輝鎮

愛輝鎮

愛輝鎮位於黑河市愛輝區東南部,黑龍江中上游,與俄羅斯隔江相望,地理位置在東經126度5分, 北緯49 度30分。鎮內地勢平坦,土壤為草炭型黑土和沙礫土,土壤肥力較高,植被為松闊混交人工林,轄區總面積211 平方公里 ,鎮下轄22個行政村 ,總人口11,8000人,農業人口8,1560人,全鎮共有耕地面積16萬畝,草原面積2萬畝,林地面積4萬畝,水面面積1萬畝,是愛輝區農業、旅遊業、畜牧業綜合發展的大鎮。是全市歷史文化最悠久的大鎮。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愛輝,歷史上曾稱“艾滸”、“艾虎”、“愛呼”、“艾渾”、“璦琿”等。“璦琿”一詞的含義,一說,因舊璦琿城附近有璦琿河,故而得名,達斡爾語,意為“可畏”;另說,滿語,“母貂”之意,因明末清初這一帶以產貂聞名,《愛輝縣誌》稱“似較為可信”。
愛輝建城,始於清初。為了抗擊沙俄武裝入侵黑龍江流域,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決定,設定黑龍江將軍,屯墾戍邊,“建城永戍”。翌年春夏之交,在被沙俄武裝入侵而變成廢墟的古璦琿舊址上重新築城(今俄羅斯境內維謝雪村),歷時兩個半月告成。因其右瀕黑龍江,又是黑龍江將軍駐地,故稱“黑龍江城”。後人為區別江右(西)新“璦琿”,又稱之為“舊璦琿”。
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鑒於璦琿舊城僻處江東,與內地交通和公文往來諸多不便,清政府決定,將黑龍江將軍衙門遷至下游12里的江西,在被沙俄焚毀的我國達斡爾族屯寨托爾加城的廢墟上,重新修築城寨,仍為“璦琿城”,即新璦琿城,亦稱“黑龍江城”。
新璦琿城的內外建築情況,據《盛京通志》記載:“內城植松木為牆,中實以土,高一丈八尺,周圍一千三十步,門四。西南北三面植木為廊,南一門,西北各二門,東面臨江,周圍十里”。黑龍江將軍和黑龍江副都統同駐一城。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黑龍江將軍衙門移駐墨爾根城,留設副都統駐守。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俄亂”,沙俄侵略軍攻入璦琿城,被俄軍縱火燒毀。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俄軍撤出後,重新修築璦琿城。
1909年(清宣統元年),撤銷黑龍江(璦琿)副都統,設定璦琿兵備道和璦琿直隸廳,璦琿城為道署和廳署駐地。
1912年璦琿兵備道遷往黑河鎮,改為黑河道。
1913年3月,將璦琿直隸廳改為璦琿縣,遂成為縣城。
1925年改為第一區。
1933年9月,東北淪陷後,偽縣公署移駐黑河鎮。
1936年設璦琿保,1944年1月改為璦琿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設定璦琿區,1951年改為第三區。
1956年4月,撤區劃鄉,設定璦琿鄉和三道溝鄉。1958年9月,將愛輝、三道溝兩鄉合併,改稱愛輝人民公社。
1983年6月,撤銷愛輝縣,並人黑河市,改隸黑河市管轄。同年7月,將愛輝公社改為愛輝鎮。
1956年為更改生辟字地名,將“璦琿”改為“愛輝”。

行政區劃

轄區行政面積211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22個自然屯,人口10975人,戶數3072戶,其中,農業人口8025人,戶數2218戶。擁有耕地17.3萬畝,林地4.1萬畝,草原2萬畝,水面1萬畝。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愛輝鎮位於黑河市愛輝區東南部、黑龍江西岸,地理位置在東經126度5分,北緯49度30分,距市區32公里。

地質地貌

轄區內地勢西高東低坡度平緩,最高點與最低點高差不到10米,台地至江面的高差約5米,平均海拔高度為125米左右。土壤為草炭型黑土及沙礫土,土壤肥力較高,植被為松闊混交人工林,屬典型的沿江平原鄉鎮。
愛輝鎮所在的黑河盆地腹地,地勢平坦,黑土肥沃,河流縱橫,素有糧倉之稱。其間泉水發育的小片沼澤和丘陵,既是飛禽走獸活躍的天地,又是人們漁獵,畜牧的良好場所。是愛輝區農業、畜牧業、旅遊業綜合發展的大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交通狀況

吉黑高速、311省道貫穿全鎮,交通便利。

社會建設

愛輝鎮是清代黑龍江流域的經濟、文化、軍事的中心,是中俄不平等的《愛輝條約》簽約地,愛輝歷史陳列館是我國100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愛輝鎮是全國100個綜合試點鄉鎮之一,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正在申請國家大遺址保護單位。鎮內上下水管網、供電、供熱等基礎設施完備,信息、通訊設施齊全,全鎮有中學一所,國小19所,規範化學校合格率達100%,醫療衛生網路逐步加強,醫療技術和醫護質量明顯提高,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鎮的服務體系。陸路、水路交通便利,西臨黑大公路,202國道支線直通鎮內主要商業街,水路上游通呼瑪縣,下游到佳木斯市。鎮域經濟以旅遊業、農業、鄉鎮企業為主,是一處極具投資開發和旅遊觀光的勝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