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園路會議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召集的關於戰期流失之文化方面的諮詢會議。會議成員多為文化界德高望重者,包括蔣復璁、馬敘倫、鄭振鐸、厲家祥、張鳳舉等。

愚園路會議愚園路會議

會議內容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召集的關於戰期流失之文化方面的諮詢會議,包括教育機構、出版機構、文物、古籍等方面的諮詢,及古籍、文物從日本追歸的建議等。會議成員多為文化界德高望重者。會議成員主要有:蔣復璁、馬敘倫、鄭振鐸、厲家祥、張鳳舉、徐鴻寶、許炳堃、葉風虎、王醒吾、周予同。除蔣復璁有幾次因公缺席,大部分成員每次都簽到,每次有記錄簽名。第二十七次會議民國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1945)是最後一次。教育部與中央圖書館(館長蔣復璁)非常重視此事。民國三十五年(1946)三月廿八日,教育部聘張鳳舉為盟國對日委員會中國代表。四月一日,張鳳舉前往東京。至東京次日與美軍首談古籍文物歸還。

愚園路會議愚園路會議

主要成員
蔣復璁(1898-1992):字美如,浙江海寧硤石人。江南著名藏書家蔣光煦曾孫。1923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1930年赴德留學,在柏林大學研習哲學,並攻讀於圖書館學院,同時在普魯士邦立圖書館任客座館員。1940年創辦中央圖書館,為首任館長。1965年任台灣“故宮博物院”院長。曾精印經過複製的歷代法書名畫,並主持影印出版《四庫全書》。在此期間,兼任文化大學、輔仁大學等校教授,並多次到美、日、韓國、前聯邦德國、比利時等國和地區考察訪問。退休後任台灣“總統府”國策顧問、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等職。
馬敘倫(1885-1970):字彝初,浙江杭縣人。中國近現代學者、書法家,中國民主促進會的主要締造人和首位中央主席。曾任商務印書館《東方雜誌》編輯、《新世界學報》主編、《政光通報》主筆,後又執教於廣州方言學堂、浙江第一師範、北京大學等。1949年後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長、高等教育部部長等職。
鄭振鐸(1898-1958):浙江溫州人。中國現代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作家、詩人、學者、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翻譯家、藝術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訓詁家。1927年旅居英、法,回國後歷任北京燕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暨南大學教授,《世界文庫》主編。1935年春,鄭振鐸到上海任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1949年後歷任全國文聯福利部部長,全國文協研究部長,人民政協文教組長,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長,民間文學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副部長,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文聯全委、主席團委員,全國文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理事。
厲麟似(1896-1970):名家祥,浙江杭州人。晚清書畫篆刻名家厲良玉之子。中國近現代教育家、語言學家,中國電化教育奠基人,中歐教育文化交流先驅。1915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語言科,後赴日本、德國留學,獲德國耶拿大學法學碩士學位與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32年代表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赴歐洲考察教育。曾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專員,國立中央大學教授,大夏大學教授,暨南大學教授等職。1949年後任浙江省文史館館員,上海外國語學院教授。
張鳳舉(1895-1986),別名張定璜,江西南昌人。中國近現代作家,文史學家,批評家,翻譯家。1910年進入南昌陸軍測繪學堂,畢業後留學日本京都帝國大學。1922年任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1930留學法國巴黎索邦大學。1940年後主要為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與中央圖書館作古籍,教育,報刊等工作。1965年移居美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