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舉

張定璜,字鳳舉,江西南昌人,是一位著名作家,文史學家,批評家,翻譯家。

張定璜(1895—1986),字鳳舉,江西南昌人。他是個語言奇才。早年留學日本京都帝國大學。1930留法巴黎索邦大學(Sorbonne)。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教授;作家與古籍收藏家。1965移居美國與幾位老友保留聯繫,亞特蘭大1986謝世。

職務簡介

張鳳舉張鳳舉
民國早期張定璜在藝文界與學術界極為活躍,當時著名作家,文史學家,批評家,翻譯家。1920-30年代發表不少文史評論並翻譯英法日作品. 1921年張鳳舉26歲由日本回國,任職北京各高校與北京女子師範大學。 1922年5月,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聘張為教授。他是“身邊小說”重要代表作家,他的《路上》一反常態,憂鬱的主角變成女青年(不是男)。曾擔任北大國文系教授,講授《文學概論》他是1921年創造社發動成員之一。許多作品在《創造》、《語絲》、《現代評論》等刊物上。張先生的《魯迅先生》是最早重要魯訊評論至今有價值也.對作家馮至影響很大,幫他將其組詩《歸鄉》寄給上海創造社,於1923年初發表在《創造季刊》2卷1號.1920-30年代先生與郭沫若、郁達夫、張資平、成仿吾、魯迅、周作人、徐祖正、沈尹默、陳源、徐志摩等人有密切交往,也曾與魯迅輪流主編《國民新報副刊》。1932巴黎漢學研究所前身InstitutdesHautes EtudesChinoises)教授。1935年底返國上海任中法大學教授。1937年與張蕙君結婚。1940-41年是上海“文獻保存同志會” 會員為中央圖書館救績江南古藉。1945年日本投降參加民國政府召集之愚園路會議關於古籍文物從日本追歸。1946年初參加民進會 。同年三月底教育部派駐日本代表、任務包含被掠文物古籍回歸、報刊、學生與教育事務。不到兩個月就從日本帝國圖書館順利取回3萬餘冊古籍,後陸續其它多批運回至上海(關於當時之私人日記存在國家圖書館)。先生多年習慣提拔人才蔭澤後人;一向表示愛國愛學不愛斗, 1950年代離駐日本代表團後即隱居東京不顧國事。

重要成就:

1)1921年創造社在東京建立,張定璜先生是發起人之一。2)“身邊小說”代表人物。3)早期研究魯迅的重要作家,發表《魯迅先生》,即同時創造“鄉土文學”概念。4)幫馮至第一次在《創造》發表詩組對他有很大影響鼓勵,5)大量文物古籍文獻保存與回歸先後之活動。

張鳳舉作品

“身邊小說”

“身邊小說”代表作家,《路上》反當時常態,憂鬱的主角是女青年而不是男。《答問》 內有詩一首以幽默啟示當時學生運動之複雜性。文與詩有豐富的鄉土風味。所謂的“身邊小說”是鄭伯奇在評論郭沫若、郁達夫、張資平、成仿吾、張定璜等創造社同人的小說時首先提出的。曾擔任北大國文系教授,講授《文學概論》,對作家馮至影響很大,將馮詩組《歸鄉》寄上海創造社,於1923年發表在《創造季刊》2卷1號上並寫介紹 1935年馮至在巴黎與姚可昆結婚張先生在巴黎作主婚人兼證婚人。 張鳳舉徐祖正在周氏兄弟中很有人緣,周氏兄弟反目後,難言之隱和創傷之痛僅張徐二人知道,也只有此二人能在風雨飄搖的民國後期甚至解放後大曝周家恩怨的“猛料”,但張、徐二人深知為友人諱,保持君子之風,始終對此不置一詞。

《魯迅先生》

張定璜的《魯迅先生》1925年1月24日、31日《現代評論》1卷7期、8期連載了一篇全面評論魯迅的長文——《魯迅先生》。 其文筆之優美與風味是評論文章所罕見的。張先生則欣賞魯迅的冷靜, 說他的作品 “第一個,冷靜,第二個,還是冷靜,第三個,還是冷靜”。張使用豐富的材料,擺脫了前人感覺印象式的闡述,通過《雙枰記》等當時末代文言小說與新時代魯迅白話小說分析比較,得出“兩種的語言,兩樣的感覺,兩個不同的世界”的結論,從而成為對魯迅映象的第一次總結。張定璜比較重視客觀態度,論文尾段寫個小故事提醒讀者評論必須保持客觀態度對事不對人(故事在本文尾)。

張夢陽: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魯迅研究專家《魯迅研究的世紀玄覽2012-11-21》[4]第二點)關於張定璜的《魯迅先生》說:這篇論文無疑是中國魯迅學史上第一篇有分量的魯迅論,是魯迅映象初步形成的標誌。 最重要也最有意義、最深刻之處,是首次非常形象、準確地描述了魯迅出世前後中國精神文化界所發生的質變。認為“讀《狂人日記》時,我們就譬如從薄暗的古廟的燈明底下驟然間走 到夏日炎光里來,我們由中世紀跨進了現代”。極為敏銳地感悟到魯迅出世的意義,並將 這種對精神文化現象的感覺形象、準確地描述出來,從而確定魯迅及其第一本小說集《吶喊》 的歷史地位,認識到魯迅是中國精神文化從中世紀跨進現代的轉型期的文學家,張定璜是第一人。這在中國魯迅學史上具有首創的劃時期的意義。}

“鄉土文學”

“鄉土文學”這一概念最早出現於1925年張定璜關於魯迅的創作評論中,張定璜稱魯迅的作品是“鄉土小說”,由此“鄉土文學”這個術語在現代文學中成為一個重要概念。張定璜在高度肯定蘇曼殊譯詩引進了“異鄉的風味”時,也承認其譯詩不僅有“疏漏”,而且“晦澀”。他的譯品是真正教了我們會悟異鄉的風味”這一句是張定璜對蘇曼殊譯作的評價。

其它作品

《路上》,《答問》 ,《蘇曼殊與拜倫及雪萊》(《創造季刊》1923) ,《魯迅先生》(《現代評論》,1925年1月號),《檄告國民軍》(《語絲》1926 年),翻譯波德萊爾《Baudelare散文詩鈔》,譯《死及其前後》(有島武郎)、《殉情詩抄:海邊的戀愛,斷章》(佐滕春夫)等,譯出的《鏡子》、 《那一個是真的》、《窗子》、《月兒的恩惠》、《狗和罐子》五段譯詩(1925年2月23 日《語絲》第十五期上。張鳳舉曾與魯迅合編過《國民新報》的副刊。與“現代評論派”陳源,徐志摩等有交情,《駱駝》雜誌的重要創辦者,周作人、張鳳舉(即
張定璜)、徐祖正三人,亦即所謂的“駱駝同人”。

文獻保存成就

搶救文獻

文獻保存同志會 是鄭振鐸為首1940年與張壽鏞、何炳松、張元濟、張鳳舉在上海秘密發起的活動為搶救在抗日戰火下的江南著名書樓之古籍.不到兩年期間有豐富的收穫.所有行動在日系控制管理下冒險秘密做之.不幸最重要部分善本古籍遭日軍大肆劫掠運至東京。

從日本回歸

1945年日戰勝利,1946年三月末教育部派張鳳舉為駐日本代表. 1946四月一日張鳳舉隨民國駐日代表團初達東京.張先生精通日英語便於東京盟國會議與美日官員直接交涉不需要翻譯員; 也認識日古籍人物如長澤規矩也田中長子.至東京次日與美軍首談歸還日軍自香港掠來中央圖書館善本百三十箱書與其他文物事. 很快取得駐日美軍總部的支持.四月八日上野帝國圖書館地下室目睹該善本書績.十日左右與美軍下令日方.六月一日什三萬五千餘冊歸還代表團處.後陸續運回滬納入中央圖書館.這批古籍繞個戲劇性的大圈子六年後終於歸回到中央圖書館.張鳳舉有私人日記細述這段歷史 .(見參考資料...該日記存於台北國家圖書館未見載於其他史文,因此罕為人知.)

文獻保存同志會搜購之善本古籍存在台北國家圖書館(前中央圖書館)特藏書庫,成為其核心古籍書藏至今是世界領先的中華古籍藏書.國家圖書館館藏善本古籍 相當豐富,約一萬二千三百餘部,近十二萬六千冊"其中包含敦煌寫卷,宋本、金本、元本、明本、鈔本、稿本,校本,等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