怯懦

怯懦

怯懦是指膽怯、怕事、懦弱、拘謹的人格表現缺陷。具有怯懦人格表現缺陷的人,由於缺乏交往處事的主動性,因而常被人視作性格內向,只有在其與人交往或處理具體事務時,這種人格表現缺陷才會顯露出來。例如在與人交往時,常常會不由自主地約束自己的言行,神態也顯得極不自然,以致躲躲閃閃,手足無措;在交談時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從而影響與人建立正常的親密友誼。又如在處理具體事務時,總是過於謹小慎微,沒有十分把握絕不冒險而動,遇到難題能避則避,能推則推,沒有自己的主見,喜歡按他人的意願辦事,害怕承擔責任和受別人的非議。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釋

1.[timidandovercautious]膽小懦弱
灰心也故怯懦。——清·梁啓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2.又怯儒也故苟且。
溫順、謙恭、怯懦的人

引證解釋

怯懦怯懦
亦作“怯耎”。亦作“怯愞”。膽小;懦弱。
韓非子·說難》:“略事陳意則曰怯懦而不盡;慮事廣肆則曰草野而倨侮。”《漢書·司馬遷傳》:“仆雖怯耎欲苟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湛溺纍紲之辱哉!”《隋書·段達傳》:“達不能因機決勝,唯持重自守,頓兵饋糧,多無克獲,時皆謂之為怯愞。”宋葉適《梁父吟》:“余既樸陋而不能謀兮,又怯耎而畏兵。”王蒙《火之歌》:“他們面臨的不僅有幫派分子的破壞,還有怯懦和奴性這兩位‘虎倀’的阻撓。

基本概念

怯懦怯懦
怯懦通常表現為害怕困難,意志薄弱;害怕挫折,情感脆弱;害怕交際,性格軟弱。平時寡言少語,行動拘束,容易逆來順受和屈從他人,遇事退縮,極其膽小怕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願冒半點風險,遇到困難易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受到挫折則易自暴自棄,無地自容
具有怯懦人格表現缺陷的人,由於缺乏交往處事的主動性,因而常被人視作性格內向,只有在其與人交往或處理具體事務時,這種人格表現缺陷才會顯露出來。例如在與人交往時,常常會不由自主地約束自 己的言行,神態也顯得極不自然,以致躲躲閃閃,手足無措;在交談時無 法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從而影響與人建立正常的親密友誼。
又如在處理具體事務時,總是過於謹小慎微,沒有十分把握絕不冒險而 動,遇到難題能避則避,能推則推,沒有自己的主見,喜歡按他人的意願 辦事,害怕承擔責任和受別人的非議。
怯懦與害羞不同。害羞是難為情,是一種害臊的心態,害羞的人雖然也不善交際,也容易過多地約束自己的言行,以致在人際交往中顯得過於靦腆,極不自然,但害羞僅是過分注重自我形象而又擔心、懷疑自己的言行能否得到他人承認、理解和尊重的表現,是過分注重自尊心而又唯恐遭人竊笑、羞辱的表現,儘管這種表現有時也會阻礙人際交往,難以使人了解自己,但也不乏可愛之處,故屬於正常心理範疇;而怯懦則是軟弱無能、畏避退縮的表現,是缺乏勇氣、害怕困難的表現,這種表現,不僅會使人一事無成,也常常因自我封閉而導致不良的人際關係, 屬於人格表現缺陷方面的心理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