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B型肝炎

急性B型肝炎

急性B型肝炎,主要由嗜肝的肝炎病毒A、B、C、D、E所引起;一些非特異嗜肝的病毒,如巨細胞病毒、Epstain-Barr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亦可引起肝炎,但少見。中國目前發生的急性病毒性肝炎主要是A型肝炎;戊型肝炎除在新疆南部有流行外,全國許多地區都有散在發生。病毒性肝炎可分為腸傳性的傳染性肝炎和血傳性的血清性肝炎,腸傳性的肝炎病變自限,血傳性的可發展為慢性肝炎。

基本信息

B型肝炎

急性B型肝炎急性B型肝炎
B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多年;目前B型肝炎雖是最重要的肝炎,但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急性B型肝炎已遠較A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為少,臨床初步診斷的急性B型肝炎,大部分是慢性無症狀HBV攜帶者(AsC)的急性活動。因此急性B型肝炎已不很多見,臨床上須謹慎診斷。

臨床表現

肝臟是人體主要的代謝器官,可以接客群多致病因子的刺激,諸如病原微生物、代謝影響和理化損害等。然而,肝臟對不同刺激的應答相當一致,不論何種病原,急性肝損害的臨床表現是大體近似的。在大體上,急性B型肝炎與其它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肝炎、甚至藥物引起的急性肝損害的臨床表現並無顯見的差異,細心檢查,尤其在病史中仍各有特點,而後需血清標誌物確定。
臨床過程:潛伏期45-160日,平均90日。感染的病毒量可能是潛伏期差別的一個因素,但不是決定性的,大量輸血或針刺傳播都可以有或長或短的潛伏期。其臨床過程可分幾個病期。
黃疽前期:有非特異的前驅症狀,與短暫的病毒血症相應的低熱,關節酸痛,常誤診為上呼吸道感染。同時有不適、疲乏,突出症狀是食欲不振、噁心嘔吐。黃疽前期可發生肝外病變和血清病樣綜合徵:關節痛和關節炎、蕁麻疹和血管神經性水腫、血管炎性病變、腎臟病變、紫癜、漿液膜炎、心肌炎、胰腺炎等。文獻中有詳盡描述,但病人中少見。黃疽前期症狀的輕重和時間長短可有很大不同,可自數日至2周。也可無明顯黃疽前期,而以黃疸為最早的症狀。
黃疸期:最初發現常是尿黃,反映血清直接膽紅素濃度升高;繼而鞏膜和皮膚黃染,糞便顏色變淺。黃疽1—2周內達高峰,此時大多熱退、胃腸道症狀明顯好轉。食慾好轉是病情由極期開始緩解的常見標誌。肝臟輕度腫大、質軟,有觸痛和叩擊痛。小部分病人肋下可觸及脾臟。血管蜘蛛痣可短暫出現。黃疸的消退要比其上升的時間緩慢得多,整個黃疽期1—6周。
恢復期:隨著黃疸的消退,症狀逐漸好轉。血清丙氨酸轉氨酶(ALT)逐漸降低,急性B型肝炎的膽紅素下降常早於丙氨酸轉氨酶(ALT)復常。極大多數病人在3-4個月內恢復。小兒急性B型肝炎恢複比成人要快。在恢復期中病人仍可有疲乏和不適。臨床和血清學恢復後,肝組織病變減輕,但完全恢復須在半年以後。

疾病進展

由於個體對病毒感染—免疫狀態的差異,急性HBV感染的疾病進展,可從很容易被疏忽的輕微病症,到致死性的的暴發性肝炎等多種表現。

無黃疸型肝炎

無黃疸型B型肝炎一般病情較輕。最輕的肝炎只有標誌肝病的生化異常,卻不一定有特異的肝病症狀;有症狀的多以“感冒”或“腸胃違和”開始,這類病人常被漏診。而後症狀可能發展。病人常感無原因的疲乏;食慾多正常,但對宴請不如正常時有吸引力;可有低熱、不適、肌肉關節酸痛,似為“感冒”卻不是呼吸道病毒所引起。大多隱襲起病,診斷時已難回憶確切的發病日期。肝脾輕微腫丸ALT升高幅度不大。相當數量的無黃疽病例病情遷延。有的病人一時不易確定其為急性或慢性。其實多數臨床診斷的急性無黃疸型肝炎,可能僅此憑過去未被診斷的AsC的一次輕微活動。
在60年代較廣泛開展過人群ALT普查,無症狀的血清ALT升高約占人群的5%—10%。在HBsAg檢測發展以後,發現HBsAg檢出率在ALT異常者中為正常者的3倍,近半數ALT升高者為無黃疽的B型肝炎。

患者飲食原則

急性B型肝炎急性B型肝炎
B肝患者除了要接受必要的藥物治療外,還應該注意從飲食上進行調節。那么,在飲食上B肝患者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專家指出,B肝患者的飲食原則應遵循下列原則:

患者飲食結構

(1)飲食結構要合理:要多食蔬菜、水果,以補充足夠的維生素和纖維素,也有助於促進消化功能。肝臟功能減退時常常影響脂肪代謝,所以很多慢性肝炎患者會合併有肝炎後脂肪肝。因此飲食要低脂肪、低糖(過多的糖進入人體內易轉化為脂肪)、高蛋白。蛋白質飲食要包括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如豆製品、牛肉、雞肉、魚肉等。挑食對肝病是不利的。
(2)菜宜清淡,宜多進食新鮮蔬菜,如青菜、芹菜、菠菜、黃瓜、西紅柿等;少放油,少食油膩和油炸食品,少食生冷、刺激性食品。
(3)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的飲食中的蛋白含量不宜過高,因為蛋白質易在腸道被細菌分解產生氨氣,而氨是導致肝昏迷的重要因素之一。急性肝炎或重症肝炎恢復期的病人要低糖飲食。否則易發生脂肪肝。
(4)B肝患者應該食用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碳水化合物和低脂肪的食物,比如各種肉類、新鮮蔬菜和水果、各種粗糧。
(5)B肝患者要多吃菌類食物,比如香菇、蘑菇、木耳等,能夠提高人體的免疫力。
3、B肝患者要多吃蘿蔔,因為蘿蔔有很高的醫藥價值,尤其是能夠促進膽汁的分泌,膽汁可以加速各類脂肪的分解,從而可以避免脂肪肝的發生。
(6)B肝患者應該控制自己的食量,當感覺自己還能再吃一碗時,離開餐桌。如果吃得過多,會加重腸胃負擔,影響消化系統的正常工作。
另外,如果B肝患者想儘快恢復,還要戒菸戒酒,不吃油炸、霉變、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多做一些比較溫和的運動,比如散步、打太極等。

患者飲食禁忌

(1)肝炎患者不宜多食用的是罐頭食品、油炸及油煎食物、速食麵和香腸。罐頭食物中的防腐劑、食物色素等會加重肝臟代謝及解毒功能的負擔。油炸、油煎屬高脂肪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容易引起吸收不良性脂肪寫。反覆煎炸的食物油中會有致癌物質,對防止肝炎發展為肝癌是不利的。
(2)禁忌酗酒。B肝患者禁酒,戒酒是無條件的,白酒、啤酒都在禁忌範圍之內。
總之,B肝病人飲食並無特殊,足夠的熱量、適量的蛋白,豐富而全面的維生素,適量的纖維即可。在飲食上有太多的禁忌可導致營養失調,過多地依賴中藥補藥而忽視正常飲食則是舍本而求末之舉。

急性B肝表現

食慾減退

急性B肝會誘發肝細胞大量破壞,分泌膽汁的功能減低,從而影響脂肪的消化故而患者會產生厭油厭食現象,再加上患者的食物消化與吸收功能也會受到B肝病毒的影響,也會導致食慾減退、噁心

發熱症狀

急性B肝患者病發時多會發熱溫度一般在37.5-38.5攝氏度之間,高熱者少見,一般持續3-5天,而無黃疽型肝炎者發熱遠遠低於黃疽型肝炎者。許多病人發熱還伴有周身不適、食慾減退,誤認為得了感冒。

肝區疼痛

肝臟是膽紅素代謝的中樞,由於膽紅索的攝取、結合、分泌、排泄等障礙,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增高。當血液中膽紅素濃度繼續增加就會引起眼睛、皮膚黃染,稱作黃疸;另外,由於肝炎病毒引起肝臟腫大,使肝被膜張力增大所致,或者炎症波及肝臟韌帶及其周圍的紐織,就會導致患者出現肝區疼痛的症狀。

轉變慢性B肝

急性B型肝炎急性B型肝炎
①與B肝病毒感染時的年齡有關。一般來,感染時的年齡越小,致使B肝慢性化的幾串越大。所以說母嬰及父嬰垂直傳播是導致新生兒B肝病毒感染,乃至終生攜帶或中途發病的主要原因。如果是新生兒時感染的B肝病毒,90%-95%的會慢性化。兒童期感染B肝病毒後約有20%會慢性化。成人感染B肝病毒則只有10%會向慢性化發展。因為成人感染和嬰幼兒感染完全不同,成人絕大多數可以通過自身正常的免疫機制清除B肝病毒,因此很少形成慢性化。
②與被感染者機體的免疫狀態有關。免疫功能越強,慢性化的幾率越低。如腎移植、腫瘤、愛滋病、血液透析患者感染B肝病毒後常易演變為慢性肝炎,因為這些病人的免疫機能都比較低下;B肝急性期使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等免疫抑制劑治療者,常破壞患者體內的免疫平衡,也易使急性肝炎轉為慢性。
③既往有其他肝炎或肝病史或有併發症者感染B肝病毒時不僅易急性轉為慢性,而且預後較差,如原有酒精中毒性肝硬化或並發血④其他因素,如急性期肝炎患者過度勞累、酗酒、性生活過度、吸毒、套用損害肝臟的藥物、營養不良、有其他病原微生物的嚴重感染或濫用藥品等均可使B肝由急性轉為慢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