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艦隊

1281年,忽必烈艦隊載著十四萬大軍渡海征伐日本,可能是因為當時的颱風,而沉於日本長崎縣松浦市北部伊萬里灣的鷹島海域,沉船船體全長超過20米,是首次發現外形完好的元代忽必烈可汗攻打日本的船艦殘骸。

簡介

..

1279年2月,南宋滅亡。1281年,一支由四千四百艘船組成的龐大艦隊,載著十四萬大軍渡海而去,以征伐日本。

2011年11月日本琉球大學考古學教授池田榮史宣布,在長崎縣松浦市海域的海底發現了一艘沉船,疑似為1281年鎌倉時期第二次元朝遠征軍東征日本時沉沒的元代戰船。

這是首次發現外形完好的元代忽必烈可汗攻打日本的船艦殘骸。船體四周散落著當時中國製造的瓷器碎片、磚瓦以及炮彈殘片。

考古學家分析,可能是因為當時的颱風使水淹沒,忽必烈的軍隊也是因為氣候災難才終止了對日本的侵略。當時大颱風襲擊應該摧毀了將近80%的艦隊,數以千計的忽必烈戰士葬身大海。

傳說

忽必烈東征日本艦隊

傳說,在1281年,忽必烈派出一支由4400艘戰艦和10萬大軍組成的龐大艦隊東征日本。面對勢不可擋的強大敵人,日本天皇只有向上天尋求解脫。沒想到的是,日本天皇的祈禱似乎真的起到效果。忽必烈的整個艦隊在一夜之間被“神風”完全摧毀,所有戰艦沉入海底,10萬大軍也葬身魚腹,忽必烈的東征計畫以失敗而告終。

考古發現

忽必烈的艦隊忽必烈的艦隊

在1981年日本考古學家毛書(ToraoMozai)在九州東岸海里發現七十二件相信是蒙古艦隊的遺物,內有一個青銅製的印章是屬於一個蒙古將軍的遺物。由於1991年至2002年以來,另有一個日本考古學家喜亞士大(Hayashida)和溫哥華海洋博物院院長焦基都(JamesDelgado)也在附近離海岸五百呎和水深七十呎處發現蒙古艦隊的船隻以及很多遺物。蒙古的船身有二百三十呎長,船內有不入水的艙房,這種設計是用來保護這個艙房內人員的生命,就算船身已經下沉海底。這種造船的技術比當時歐洲還進步。船身的木材經試驗證明是中國福建的紅橡木。

20世紀80年代,日本考古學家ToraoMozai和KenzoHayashida分別帶領一支考古隊在伊萬里灣對這一傳說進行考古探索,他們從一艘沉船中發現了一些遺蹟。根據這些遺蹟,考古學家對史實和傳說進行了甄別。他們在船中發現了大量的頭盔、箭頭、錨、鐵劍和陶製炸彈等物品,此外還有一些人體的頭顱骨。在此之前,一位當地漁民還發現了一位指揮官的青銅印章,上面刻有漢字和蒙古文字。這些物品應該屬於忽必烈艦隊。通過對物品的分類和分析,考古學家更正了傳說中的一些不符事實的說法。考古學家估計,這個艦隊應該由數百艘戰艦組成,而且是倉促組建,士兵主要由漢人組成。傳說中所謂的“神風”有可能就是常見的颱風。

沉船文物

海底發現忽必烈艦隊沉船海底發現忽必烈艦隊沉船

此次沉船發現地位於日本長崎縣北部伊萬里灣的鷹島海域,沉船埋在水深20至25米處的海底泥土中。構成船體的龍骨部分(長12米、寬50厘米)及排連在龍骨上的船舷板(10厘米厚、15至25厘米寬)依舊保存完好。據推測,船體全長超過20米。可能是由於船體埋在海底泥土中,避免了海水腐蝕,因此得以完整保存。

考古學家在海底總共打撈了大概4000多種文物,包括陶瓷,炮彈還有石錨等物品。

考古研究

歷史研究

沉船復原沉船復原

1281年,一支由四千四百艘船組成的龐大艦隊,載著十四萬大軍征伐日本。700餘年後,考古學家在日本福岡附近海底,找到了這支失蹤的艦隊。

科學家們是在日本海岸線的海底部發現了完整的船隻,他們利用超音波技術發現沉船位於海底3英尺的位置,而且保存完整,隨後經過分析發現這應該是一艘元代的軍艦。

在日本的傳說中就有關於沉船的傳說,記錄中記載被稱為神風的神將忽必烈入侵日本的艦隊摧毀,當時忽必烈總共遇難了有十萬大軍。沖繩的琉球大學考古學教授義文表示:希望找到更重大的信息,將來可以恢復全船。從而能夠理解當時的造船技術以及各國利用船隻交流的情況。

整個船體不會立即打撈上來,但將會在船上覆蓋上一層網,防止船被破壞。

2002年8月,日本長崎縣北松浦郡的鷹島(Takashima)伊萬里灣(I~Bay),九州·沖繩水下考古學協會組織的水下科考在這裡進行,詹姆斯·德爾加多是第一個參加到該項目里的西方學者。

此次率領考古探測小組的是日本琉球大學考古學教授池田榮史,從構成龍骨和兩側船舷的木板構造和所使用的石灰狀塗料來看,這艘沉船與當時的中國船隻十分一致。根據在沉船周圍發現的武器“鐵火炮”(即元代遠征軍所使用的武器)炮彈殘片以及沉船周圍散落的大量中國產陶瓷器碎片等來判斷,這艘沉船應為元代戰船。該時期像這樣可以確定沉沒年代的沉船非常少見,而外形保存如此完好的船艦殘骸,尚屬首次發現。

造船技術現已失傳

通過研究這個距今約720年的殘骸,可以讓現代人了解當年中國的造船技術。當時中國的造船技術,經過明清兩代之後便已失傳,如今只能從流傳下來的圖籍中尋找資料。通過研究船上所攜帶是跨、陶器、兵器等等的物品,可以讓後世了解元代人民的生活習慣。

1981年,美國考古學家蘭德爾·佐佐木曾對從高島附近海底打撈上來的700多塊蒙古戰艦殘骸進行了仔細研究,更深入地了解當時蒙古的造船技藝。佐佐木指出:很多蒙古戰艦龍骨上的鉚釘過於密集;甚至有時在同一個地方有五六個鉚釘。這說明,這些木材在造船時曾反覆使用,而且很多龍骨本身質量就很低劣。

至於船艦的設計,據漢文史料記載,1281年蒙古軍隊的大多數戰艦都是平底河船,採用了當時較為流行的水密隔艙設計(即用隔艙板把船艙分成互不相通的一個一個艙區),而此種戰艦的結構並不適於航海作戰。

資料記載

忽必烈大軍進軍日本資料圖忽必烈大軍進軍日本資料圖

據資料記載,日本鎌倉時期,元代可汗忽必烈為使日本臣服,先後於1274年和1281年兩次向日本派出龐大船隊,但兩次進攻都因遭遇颱風襲擊而全軍覆沒,絕大多數船隻沉入海底。忽必烈艦隊攻打日本失敗,被看成是日本歷史上一大轉折點。從此日本便以“神風”稱呼這兩次戰役中的暴風,並以“神風”在二戰期間鼓舞日本飛行員從事自殺式攻擊行動。

據漢文史料記載,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月,忽必烈命令高麗王造艦900艘,其中大艦可載千石或四千石者300艘、輕疾舟(快速艦)300艘、汲水小船300艘。並規定於正月十五日動工,限期完成。六月,900艘軍艦完工。

當時,造船業發達的中國江南及沿海地區尚未被忽必烈完全征服,部分地區仍在南宋軍隊的控制之下。所以,忽必烈不得不將造船的任務交給技術較為落後的高麗人。因此有學者指出,讓造船技術落後的高麗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如此艱巨的任務實屬難事,為了完成任務,工匠很可能會敷衍了事,這些艦船的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