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縣漢闕

忠縣漢闕

漢闕是漢代的一種紀念性建築,有石質“漢書”之稱,是我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 漢代石闕,是我國現存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築,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堪稱國寶級文物。

漢闕是漢代的一種紀念性建築,有石質“漢書”之稱,是我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
忠縣漢闕

漢代石闕,是我國現存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築,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堪稱國寶級文物。
漢代城對地建在城門或建築群大門外表示威儀等第的建築物。因左右分列,中間形成缺口,故稱闕(古代“闕”、“缺”通用)。它的雛型是古代牆門豁口兩側的崗樓,在人們能夠建造大型門屋後,便演變成門外側的威儀性建築,防禦功能逐漸減弱。文獻記載西周時已有闕,現存最早的遺物是漢代的,是了解漢代建築的珍貴資料。
忠縣漢闕

國家一級文物。三峽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第一位。年代:漢魏。外觀:為重檐廡殿頂雙子母石闕,石質砂岩,主闕高5.4米,進深1.7米,自下而上依次由脊飾、闕頂蓋、上枋子層、扁石層、下枋子層、主闕體、闕基七部分構成。子闕高2.6米,重10噸。上雕刻有當時生活場景、神話傳說、飛禽走獸。價值:漢闕屬祠廟或陵墓前成雙成對的裝飾性建築物,是我國最早的仿木結構石質裝飾建築,對研究古建築藝術、葬制有重要價值。此為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漢闕。
忠縣漢闕發現於重慶市忠縣烏楊鎮,2001年,在三峽文物保護搶救工作中發掘出土, 是我國目前倖存的、大多數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的30餘處漢闕中,唯一通過考古發掘復原,並發現了相關的闕址、神道、墓葬的闕。烏楊闕今陳列於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中庭,也是所有漢闕中第一個作為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漢闕。
石闕為古代宮殿、祠廟或陵墓前具表征意義的樓觀,常左右成對。復原後的烏楊石闕為重檐廡殿頂雙子母石闕,具有頂蓋出檐寬、闕體收分大、構造簡潔的特點,因而顯得造型格外挺拔、巍峨,具有鮮明的重慶地方特徵和時代風格,其建造時間大致在東漢末至魏晉時期。(因為建造年代在漢末和魏晉之間,標準名稱應是烏楊石闕
忠縣漢闕闕身雕刻豐富。其仿木構建築雕刻對於無一倖存的漢代木構建築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狩獵圖、習武圖、送行圖等,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生活場景;長達兩米多的青龍白虎雕刻,造型生動,展現了漢代雕刻藝術神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