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肝陰虛證

心腎陰虛證,中醫病證名。是指因素體陰虛,或情志不暢,肝鬱化火傷陰,心肝之陰耗傷所表現出來的心悸不寧,心煩少寐,舌紅,苔少,脈弦細數的一類病證。常見於癭氣。

基本信息

病因

素體陰虛,或情志不暢,肝鬱化火傷陰,心肝之陰耗傷。

臨床表現

心悸汗出,多食易飢,消瘦,五心煩熱,煩躁失眠,手顫,眼突頸脹;或飢不欲食,口乾;或頭暈乏力,目乾而赤,胸脅脹滿;或女子月經衍期,量少,閉經;舌質紅,舌體小,或舌體顫動,苔少,脈弦細數。

辯證要點

火邪傷陰,心陰虧損,則見心悸失眠,五心煩熱。心陰虛,心液不守而汗出。肝陰虛,肝血不足,則見煩躁,頭暈,目赤而乾,胸脅脹滿及月經衍期,量少,閉經等。陰虛風動則見肢動手顫。心肝虛,胃液亦不足,多食易飢,或飢不欲食。消瘦為水谷虛少,陰液不足之徵。眼突頸脹為陰虛痰結所致。舌質紅,舌體小,或舌體顫動,苔少,脈細或弦細或弦細數為陰虛及陰虛內熱之徵。

常用中藥

生地、沙參、玄參、麥冬、天冬、人參、茯苓、當歸、枸杞子、丹參、五味子、酸棗仁、柏子仁、遠志、硃砂。

常見病

癭氣。

預防調護

1、因水土失宜所致者,應注意飲食調攝。

2、患者應保持精神愉快,防止情志內傷。

3、在病程中,要密切觀察癭腫的形態、大小、質地軟硬及活動度等方面的變化,如癭腫經治不消,增大變硬,應高度重視,防止惡變。

轉歸預後

在本病的病變過程中,常發生病機轉化,如火熱內盛,耗傷陰津,導致陰虛火旺之候,其中以心肝陰虛最為常見。重症患者則陰虛火旺的各種症狀常隨病程的延長而加重,當出現煩躁不安、高熱、大汗、脈疾等症狀時,為病情危重的表現。若腫塊在短期內迅速增大,質地堅硬,結節高低不平者,可能惡變,預後不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