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山煙雨

徽山煙雨

《徽山煙雨-透過建築看徽州》是一本從建築角度解讀徽州的遊記。作者在數次前往徽州旅行和採訪的基礎上,循著徽州建築文化的脈絡,觸摸到了徽州古村落在中國傳統風水方面的奇妙實踐。本書在用優美細膩的文字展現徽州村落獨特景觀的同時,還靠大量精美的圖片呈現出了理想的人居環境與自然和諧的山水意境。作者王傑,曾在上海、鄭州等地從業,歷任資深記者、主編等職,現客居北京。喜歡以懷舊的名義,記錄逝去的歲月里獨自面對的成長和承擔,更願意讓心自由地行走著,感悟這個世界憂鬱的人文和迷人的景觀。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粉牆黛瓦的古老徽州,在不同人的視角里都首先彰顯出驚人一致的水墨山色。不過《徽山煙雨——透過建築看徽州》卻是一本從建築角度解讀徽州的遊記,作者在數次前往徽州旅行和採訪的基礎上,循著徽州建築文化的脈絡,觸摸到了徽州古村落在中國傳統風水方面的奇妙實踐。本書在用優美細膩的文字展現徽州村落獨特景觀的同時,還靠大量精美的圖片呈現出了理想的人居環境與自然和諧的山水意境。讓讀者在純美的享受中感受到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講究風水”的價值特點,並且了解到數百年來它們是如何在外觀整體性和美感上始終延續典雅雋永特色的奇蹟。

作者簡介

王傑,曾在上海、鄭州等地從業,歷任資深記者、主編等職,現客居北京。喜歡以懷舊的名義,記錄逝去的歲月里獨自面對的成長和承擔,更願意讓心自由地行走著,感悟這個世界憂鬱的人文和迷人的景觀。出版有《水墨徽州》、《城市之旅》(中、英文版)、《皇城古韻——透過建築看北京》、散文集《平淡的秋天》等,待出彩繪本《皮孩子》。

陳峰,攝影師,20世紀90年代畢業於上海工藝美術學校。攝影出版物:《從白蓮洞到上海》(余秋雨著)、《水墨徽州》、《典藏中國》、《上海人手冊》等。

李晟,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資深設計師。

目錄

前言:徽州散記

古村/水口

西遞:香泥草露沾布屐

曉起:古樹斜陽水縈環

古馮村:獅象龜蛇拱古建

湖村: 園林鎖口道從容

棋盤村:千古棋盤築街巷

磡頭村:青石掩澗泉聲幽

宏村:九曲十彎夢千年

理坑:文風浸潤官階遠

唐模:風雅山水夢西子

關麓:隔窗猶聞穿堂聲

塔川:山坡竹影秋色濃

李坑:狀元故里數溪橋

思溪:清溪碧河觀“百壽”

延村: 山牆天井覓商脈

潛口:花香園靜呈清幽

南屏:蠟染庭院憶舊影

老街/古鎮

斗山街:長卷鋪展繪雨巷

屯溪老街:三江匯流成“宋城”

萬安古鎮:水運碼頭成集鎮

漁梁古壩:千年古壩壘激流

牌坊/門樓

四世一品坊:家族榮耀隔代傳

孝貞節烈坊:一碑血淚祭徽婦

棠樾牌坊:忠孝節義凝牌群

槐塘牌坊:尋蹤覓跡聽古訓

許國石坊:八腳牌樓念顯臣

奕世尚書坊:雕法深淺皆天工

祠堂/天井

龍川胡氏宗祠:木刻花雕冠古今

汪口宗祠:寶庫大殿行周禮

西遞履福堂:書香門第風貌長

羅東舒祠:遍數皇氣閱寶綸

北岸吳氏宗祠:報本追源承古風

女祠清懿堂:宗法立新破舊例

故居/庭院

胡適故里: 重拾遊子舊光陰

黃賓虹故居:水景山色常入夢

陶行知故居行知合一從茲始

胡開文故居:老宅猶存翰墨香

程大位故居:宗師家園撥珠音

戴震故居: 不媚時語“搖碧樓”

程氏三宅: 宅深院靜三合院

廊橋/三雕

婺源彩虹橋:木釘固身八百年

北岸廊橋:謙庵舊址流毓秀

盧村木雕:精雕細刻第一樓

湖村磚雕:漁樵耕讀皆上品

江山/關隘

新安江:山水畫廊觀帆影

九華山:佛教道場嗅香火

齊雲山:溝壑綿綿鳥聲悠

牯牛降:山海雲月藏旖旎

第一關:徽杭鎖鑰名顯赫

漁 亭:水陸驛站訪桃源

插圖

古馮村:獅象龜蛇拱古建

徽山煙雨

在古馮村逗留的兩天裡,正趕上落雨,我就一個人撐了傘,沿著村前村後彎彎曲曲的田埂閒逛,一方面把自己想成久未歸家的遊子,用一顆真誠的心探尋故鄉若干年來的變化。

那一片白牆灰瓦背後,隱約環繞著黛色的山脊,它們在薄霧和細雨中幻化出一些象形的動物,站在不同的角度打量,神態和形象都各有不同,讓人覺得趣味盎然。在建築專家看來,古馮村是一個最講究風水的村落。村莊就坐落在山的懷抱里,那些上了年紀的老建築,被密密的山林和水口牢牢地拱衛著,顯得敦厚肅穆。哨聲響過,風送清涼,雨水寂寥的滴答聲和著潺潺的水聲縈繞在耳畔,一時間喧囂變得分外沉寂。倘若不是頭上有幾根電線凌空而過,幾乎讓人感覺不到這是現代社會裡的村莊。

雨絲若有若無地飄蕩著,絲毫沒有影響牲畜的胃口。用一根木樁固定在田地里的黃牛和水牛,打著轉兒咀嚼著地上的稻草。幾隻悠閒的鴿子和老母雞也鑽到了它們中間,叼啄著地上的食物,彼此互不干涉。一旁的田埂上,還有被打成捆的荊條,大概是村名從山裡砍下來用作燃料的,還沒來得及往家裡背。

十一月份的古村落還沒有變得蕭瑟,地里生長的油菜苗,經過雨水的浸潤變得綠瑩瑩的,等到春天來臨的時候,它們就是滿山遍野金黃耀眼的風景。而村外的水塘,也會給織錦一樣的田野帶來更多生機。因為不缺水,村外的水塘任何時候都是清亮的,水裡倒映著婆娑的樹影,這個季節,還有一些衰敗的蓮梗,伏在水面上。在一些水塘的旁邊,隔著幾尺見方的小路,還有大片的葡萄園,他們保持著向上的姿態,讓人忍不住想像,在即將到來的夏天裡,這裡該是充滿怎樣迷人的風情?

水渠里的水並不深,但是清澈明淨,它們淺淺流淌著,像是輕撥慢捻琵琶的低吟,給人帶來無限的寧靜。一個人獨自坐在橋頭,或者沿著河岸漫步,心裡會被一種極度的淡定握著,慢慢地沉浸到對往事的追尋和探訪之中。

沿著河岸的邊上有斜梯子,是用石塊堆砌起來的,這是專門讓人下去洗衣服和淘米的通道,不過我觀察了許久,也沒有見到下來淘米的村民,有了電,村民用上了抽水機,下河淘米的景象幾乎消失了。

我留意到水渠上的橋也是很隨意的。兩側的橋身都用碎石拼接起來的圖案,碎石之間的接縫裡生長著不知名的野草,旁邊竟然還有篆刻的漢字,顯見橋也有些年頭了。既沒有橋欄桿,又沒有橋墩,跟路面也是平行的。

細雨初歇,幾個人在河岸邊上閒聊,就有村民牽著水牛慢悠悠地走過,走遠的時候,傳來沉悶的一聲哞。村民挑著竹編的框子,從田地里回來,憨憨的家狗在前面搖頭擺尾。

這些遠遠近近的場景,都像一幅淡淡的水墨山色,就那么羞澀或者典雅的立著,散發出來的味道卻是古樸的。我在村里逛的時候,看到有些老房子的牆體已經十分破舊了,被雨水沖刷的黑黑的,不定那一塊還露出裡面的磚面。

這點應該是最具誘惑的,當城市或者掩藏在城市裡的村莊,被一波趕著一波的翻修熱攪動著,漸漸消逝在鋼筋混凝土的建築群中時,只有這些生長在山水之間的古民居,還一如既往地承襲著舊時的風采,給那些充滿懷舊和追尋心切的遊人,一點舒心的安慰。不過畢竟現代的氣息還是侵擾了這個寧靜的村落。走近了看,有些房子似乎翻修過了,樓體明顯的高出很多,樓的側面牆體上也開了窗戶。有的房子中間甚至還加入了平頂的樓房,不過嘗試變化的村民,還是沒敢破壞延續了數百年的村莊肌體,它們在新翻修的建築外牆上,還是一如既往地沿襲了舊時的色澤。

推開一戶虛掩的門走進去,兩根很大的廊柱,大堂似乎已經很少利用了,主人家重新在內側隔離了一間,上面亮著日光燈。房子比前廳高出一米多的樣子,壘著幾級台階,牙牙學語的嬰兒顫歪歪地在木板上面跑,圍著圍裙的大人在後面追著。

有些屋脊已經整修過了,青瓦的下面是嶄新的木頭梁。下面架著橫樑,掛著一串串的玉米穗。只有屋檐下的角落裡還是值得看的,那上面全是磚雕,畫面並不繁複,但卻十分講究。

村裡有一個古老的宅院,門前堆著油菜桿,門楣上“大夫第”幾個字還是老樣子,石墩也是,大門是豎條板做的,一塊一塊的長條杉木板,有些地方用拇指粗的鐵釘扣合在一起,門板面上並不是平整光滑的,露出粗糙的樹紋。只是上面永遠都不刷油漆的樣子,中間是生鐵做的門鼻,下面吊著大大的鐵環,讓人想起,有人前來探訪,拿起鐵環重重的叩擊門板,然後聽到腳步聲,隨著門吱呀一聲打開,裡面的人躬身施禮

保護還算好的是村裡的進士第牌樓,牌樓有三層屋脊,每層都是用磚和石頭雕刻的。灰色的肌體已經看不出舊時的顏色,但是它那么堅固地矗立在那裡,讓人感覺到它曾經的榮耀和氣勢。只不過你透過它在看到背後有著明亮玻璃的建築和圍著欄桿的平台,會覺得它只是一個歷史遺留的舊物,在無聲地傳遞著曾經的記憶,還有一些讓人唏噓的場景。

進士第旁邊被堆放著木柴和雜亂的貨物,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早已經忽略了它。而外界闖入的人,又在感慨中見證著它的落寞。

因為旅遊開發,這裡的村民似乎也有了收入,很多是仿照外面的建築,建起了兩層甚至更多小樓,用上了明亮的玻璃作為窗戶。其實他們不知道,在他們浮躁的追尋里,正在喪失的是讓外界艷羨並想拚命用圖片和感慨記錄下來的建築遺存。

我離開的時候,雨已經停了,剛好趕到夜裡要演電影,熒幕早早地掛到了一戶人家的外面,但是竟然沒有孩子圍著,我想起我小的時候,每當演露天電影,孩子會早早地搬著小板凳坐在銀幕前面,等候夜幕降臨,現在大人也漠視了,他們在銀幕旁邊翻砂,攪拌混凝土修建房子。如果不是旁邊牆上“大躍進萬歲”的標語,以及有一戶的門上還貼著的“聽毛主席的話”的老對聯,幾乎意識不到,這個地方的美麗竟然曾經經歷過火熱年代的感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