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天韻

德天韻

德天韻,前生是福建老字號茶行。創建於鹹豐年間(清朝)(公元1851 --1874年),源於福建閩東白雲山麓,相傳清鹹豐、同治年間,福建福安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進四)者,試製紅茶成功,經廣州運銷西歐.很受歡迎,此後茶商紛紛入山求市,接踵而來並設洋行,從而誕生一批茶行,德天韻茶行前生位列其中。但是後來,後因戰亂幾經消亡。改革開放後,當地重視綠茶,也無人提及。近年來,經有關部門的努力,伴隨閩紅三大紅茶的恢復,那經典的制茶工藝和曾經的茶莊開始逐漸被老人憶起。 “德天韻”其滄桑而坎坷的歷史經歷,磨滅不了閩人對傳統優質制茶工藝的執著最求。

德天韻logo德天韻logo

德天韻品牌由來
德天韻,前生是福建老字號茶行。創建於鹹豐年間(清朝)(公元1851--1874年),源於福建閩東白雲山麓,相傳清鹹豐、同治年間,福建福安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進四)者,試製紅茶成功,經廣州運銷西歐.很受歡迎,此後茶商紛紛入山求市,接踵而來並設洋行,從而誕生一批茶行,德天韻茶行前生位列其中。但是後來,後因戰亂幾經消亡。改革開放後,當地重視綠茶,也無人提及。近年來,經有關部門的努力,伴隨閩紅三大紅茶的恢復,那經典的制茶工藝和曾經的茶莊開始逐漸被老人憶起。“德天韻”其滄桑而坎坷的歷史經歷,磨滅不了閩人對傳統優質制茶工藝的執著最求。
品牌釋義
德濟蒼生:國飲上品,中華驕傲;為茶為德,心繫天下。
天下茗匯:神州華宇,四海茗匯;清茶一壺,以會摯友。
韻香入弦:茶中佳品,韻香徐徐;撫琴輕彈,絲絲入弦。

品牌口號
用心做好茶!

LOGO釋義:
德天韻,諧音得天運,希望天運佑我中華,中國以龍為天運之象徵,配以中國紅莊重聖神。也諧音得天韻,茶得天韻,當然是人間上品。表達了品牌用心做好茶的願景。配以故宮金頂的黃色,是敬天。底色黑色是水。好茶也需好水泡。滋養茶的也是生命之源的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是百姓、是天下、是萬物蒼生。是以一統中國的秦朝開始,就是用黑色做官服。貫穿整箇中華漢文化歷史。
品牌大事記
歷史背景:當時清朝晚期的中國是弱國,殖民國家用鴉片換來華夏的金銀源源不斷運往國外,而只有茶葉可以從外國人的手中再換回一些財富,泱泱大國的蒼生都要以茶來濟。上好的茶葉匯聚於此,卻是運往遙遠的大洋彼岸。可悲!可嘆!但是有這么一般執著的制茶人,為了國計民生,孜孜不倦的把他們的一生都奉獻給制茶。
德天韻茶行和當時的閩茶密不可分,當時閩紅三大紅茶之一坦洋工夫屢屢為國爭光:當年清朝深受鴉片毒害,華夏財富源源不斷被掠往英倫三島,但令人驕傲的坦洋工夫,卻能從大不列顛帝國虎口奪食,為中國爭回無數真金白銀;公元1915年,其聲譽更達到一個歷史巔峰:與國酒茅台一起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坦洋工夫”紅茶鼎盛時期發行的“茶銀票”“坦洋工夫”紅茶鼎盛時期發行的“茶銀票”

1851年(清鹹豐元年),福安坦洋村胡氏成功試製“坦洋工夫”紅茶。
1875年(光緒元年),安徽籍閩官徐幹臣返鄉,將坦洋工夫種苗及工藝帶回祁門,始創“祁紅”,其後,坦洋工夫工藝又由祁門傳到雲南,稱“滇紅”。
清代•坦洋工夫成為英國王室特供茶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2009年10月,“坦洋工夫”獲得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准的國家標準,成為第一個獲得國家標準的本土產品。
2010年1月“坦洋工夫”獲中國馳名商標。
2011年3月“德天韻”品牌重新啟用。
2011年8月牽手愛茶網ichawang,正式進入電子商務渠道。

德天韻茶行誕生的歷史背景:
據文獻記載:清光緒七年(1881年)福安縣出口茶葉7萬箱4.2萬擔。光緒七年至二十六年(1881至1900年),平均年出口茶葉萬餘擔。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坦洋工夫紅茶獲名譽獎。1937年福建省政府統計:1934年,福安縣有茶園面積6萬畝,占當時全省茶園面積的10.3%,茶葉產量5.1萬擔,占全省茶葉產量的21.7%,居全省首位;茶葉產值為大洋1787元(按福安縣當時的農業人口平均,人均茶葉收入10元),其中每擔茶葉的最高價為大洋40元,最低30元。
茶葉的暢銷帶給福安帶來了空前的繁榮。當年社溪兩岸新屋林立,三座拱橋臨河崛起,兩條平行的街道上有各類店鋪一百四十多家。清同治五年(1866年)福建省在坦洋設立茶稅局,福安茶類稅課獨辟一門。坦洋村也成為閩東最大的茶葉加工廠和銷售市場。鼎盛時不足一公里長的坦洋街就開設有茶行(莊)36家,茶市之繁榮由此可以想見。清鹹豐元年坦洋舉人郭尚賓《桂香山記》云:“邑九都有桂香山,山下為坦洋。產茶美且多,有武夷之風,外邦稱為‘小武夷’是也。”“在“坦洋工夫”香靡環字的日子裡,從國外寫來的信件,無須冠以省、府、縣之名,而直書“中國坦洋”,即可準確無誤地安抵收信人手中。
當時外商做生意多採取放“貸款”的形式,每年舊曆二月二茶商前往福州向各國商家領取“茶銀”。茶銀用桶裝,每桶一千元;春初,從外國人手裡運進一船的白銀,春末秋後再給他們運去一船的茶葉。當時民諺說:“國家舉,烏(茶)換白;國家敗,白換烏(鴉片)”,指的就是用茶葉換白銀、還是用白銀換鴉片貿易一事。民謠云:“茶季到,千家鬧,茶袋鋪路當床倒”。茶季,坦洋村幾乎成了茶葉的海洋。
德天韻是當時的茶行,其他還有元記茶行、宜記茶行、福奎茶行、冠新春茶行等,大茶行共有三十六家。據說其建築臨街是鋪面式的,內里如民居寬敞的廂房,有三層。底層供收購茶葉之用;二層放置風扇、平篩等設備,為精製之所;三層做倉庫。一律的通問木結構,三面土牆外敷三合土,一麵店門板。為防賊盜,大門皆釘鐵皮,內襯巴掌大的竹葉(防火)。與簡樸實用的茶行建築相反,茶行老闆們用從經營茶葉賺來的巨額資金建造起來的住宅,卻相當富麗堂皇。可以說與大都市裡的名門望族的深宅大院相比也毫不遜色。當地人稱這些大宅為“六扇八廊廡”,每座均由六間堂屋和八個廂房組成,有寬敞的天井、迴廊、魚池、花壇。大廳可排列十桌酒席,雕樑畫棟、古色占香,有的大門前還建有供達官貴人、富豪巨賈下馬、下轎遮陽擋雨用的“門頭亭”(亦稱“下轎亭”),足見茶行氣派!
與茶行主街道平行,由三座拱橋連線起來的對岸商業街,開設有瑞記醬行,魚貨行,南京雜……各種鋪面擠擠挨挨,熱鬧非凡。戲園子、飯館、旅店在這塊狹窄而繁華的土地上亦觸目可見。民謠:“街燈十里亮天光,戲班連台唱通宵”,毫不誇張地描繪了各街區景象。
為了保護人丁和財產的安全,從上橋頭人口處開始,繞過後門山,築起了一道堅固厚實的圍牆,街頭,街中、街尾、後門山、每道柵欄門都建有四方形的炮樓。武裝衛隊最多時達360多人。坦洋村遺存的古建築,為人們追溯當年茶葉的繁華提供充分的物證。

品牌故鄉——現在的福建省福安市
福建省寧德地區福安市是一個知名度不高,但是商賈遍布全國的城市,有點福建版的“小溫州”的意味,走在不寬但是喧鬧的街上,隨處可見的寶馬賓士會讓你仿佛覺得自己行走在歐洲某個富裕的小鎮。是的,這就是福建人均汽車擁有量最高的福安市。這裡的人天生就具備生經商的所有潛質。身在這個城市裡,你會被浸染,它會漸漸的告訴你經商創業才是人生最值得最求的主旋律。而其中茶葉自然是最主要的產業之一。
“白雲山下坦洋鄉,小武夷名不妄揚。”說的便是中國“坦洋工夫”之鄉——福安市坦洋村。
2007年2月“坦洋工夫”正式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12月,《坦洋村古村落建設和保護規劃》編制完成,坦洋村被省人民政府評為第三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新時代下的經營理念
隨著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促使“德天韻”茶行品牌的重新啟用,經營茶行業十餘年的福建戎豐貿易有限公司攜手北京華睿天和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共同在新的時代重塑這個經典品牌。“就從新的起點,我們重新開始。”經營茶行業十餘載福建戎豐的老總鄭旺松躊躇滿志的說道。老品牌走新路子,放棄了舊的茶葉連鎖店模式,直接從網路入手,建立打造新時代的品牌。並運用靈活多樣的行銷活動使品牌。不斷延伸。同時牽手強強聯合的愛茶網ichawang建立起方便全國消費者購買好茶的茶葉平台,並傳播中國的茶文化。藉助電子商務平台為消費者提供“從茶園到茶杯”方便快捷的消費渠道,其中主要茶品中包括坦洋工夫、鐵觀音、大紅袍、金駿眉、正山小種、龍井、碧螺春、普洱茶等等主要茶葉品類,同時和北京馬連道茶城、福建安溪茶城、中國海峽大茶都等眾多商家家開展深入戰略合作,嚴格控制生產質量環節,保障其銷售渠道的茶葉品質。同時也擴展了其它電子商務平台的銷售渠道。

制茶工藝
“德天韻”最核心的茶葉技術是紅茶,其中為首的坦洋工夫紅茶是福建三大工夫紅茶之一,其主要品質特點為:外形條索緊細勻直,葉色潤澤,淨度良好,毫尖金黃,香氣高銳持久,滋味濃醇鮮爽,醇甜、有桂圓香氣,湯色紅亮,葉亮紅明。和金駿眉一樣屬於紅茶里回甘香甜,口感舒適易上口的好茶。“坦洋工夫”紅茶的製作過程,將注重保留其傳統“坦洋工夫”紅茶的品質特徵,在此基礎上經過技術創新,提高產品檔次,以適應市場對高檔紅茶的需求,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坦洋工夫”紅茶的生產工藝主要包括鮮葉採摘、萎凋、揉捻、發酵、乾燥、精製等工序。

喝茶的講究
功夫紅茶,制發講究,泡法一樣講究。
⑴置具潔器:一般說來,飲紅茶前,不論採用何種飲法,都得先準備好茶具,如煮水的壺,盛茶的杯或盞等。同時,還需用潔淨的水,一一加以清潔,以免污染。 
⑵量茶入杯:通常在蓋碗中放入3-5克的紅茶。
⑶烹水沏茶:然後以手臂高度,沖入80度開水。如果是高檔紅茶,那么,以選用白瓷杯為宜,以便察言觀色。通常沖水至七分滿為止。
⑷聞香觀色:紅茶經沖泡後,經10秒鐘,即可倒入茶杯,先聞其香,再觀察紅茶的湯色。這種做法,在品飲高檔紅茶時尤為時尚。
⑸品飲嘗味:待茶湯冷熱適口時,即可舉杯品味。尤其是飲高檔紅茶,飲茶人需在品字上下功夫,緩緩啜飲,以三口為宜,細細品味,在徐徐體察和欣賞之中,品出紅茶的醇味,領會飲紅茶的真趣,獲得精神的升華。一般可沖泡5-6次。

德天韻旗下主要茶類介紹
坦洋工夫

一個世紀前,一個威懾世界的百年紅茶老字號———“坦洋工夫”,以高貴品質征服英倫三島,與貴州茅台酒同奪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躋身國際名茶之列。
坦洋工夫紅茶是福建三大工夫紅茶之首,久已聞名於國內外茶葉市場。她的原產地福安市社口鎮坦洋村,位於閩東最高的峰巒——白雲山麓。其主要品質特點為:外形條索緊細勻直,葉色潤澤,淨度良好,毫尖金黃,香氣高銳持久,滋味濃醇鮮爽,醇甜、有桂圓香氣,湯色紅亮,葉亮紅明。酒香不怕巷子深,茶好引來四方客,坦洋工夫紅茶以其翹楚的魅力迅速扣開國門,銷往海外,芳名遠播。如今,“坦洋工夫”正在蓄積力量,向世界紅茶品牌發出衝擊。日前已向美國、法國、荷蘭等9個國家提出商標註冊申請,已初步獲得批准。“坦洋工夫”重回世界舞台,前途將充滿陽光。
鐵觀音
鐵觀音,產於福建省安溪縣,發明於1725—1735年,屬於烏龍茶類,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烏龍茶類的代表。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屬於半發酵茶類,鐵觀音獨具“觀音韻”,清香雅韻,“七泡余香溪月露滿心喜樂嶺雲濤”。除具有一般茶葉的保健功能外,還具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動脈硬化、防治糖尿病、減肥健美、防治齲齒、清熱降火,敵煙醒酒等功效。
正山小種
正山小種紅茶,是世界紅茶的鼻祖。又稱拉普山小種,是中國生產的一種紅茶,茶葉是用松針或松柴熏制而成,有著非常濃烈的香味。正山小種產地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因為熏制的原因,茶葉呈黑色,但茶湯為深紅色。正山小種紅茶是最古老的一種紅茶,其成品茶外形緊結勻整,色澤鐵青帶褐,較油潤,有天然花香,香不強烈,細而含蓄,味醇厚甘爽,喉韻明顯,湯色橙黃清明
金駿眉
金駿眉,首創於2005年,由福建武夷山星村桐木村廟灣施小將北京張先生、孫先生、武夷山的江元勛先生、梁駿德先生等共同研製成功。該茶青為野生茶芽尖,摘於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海拔1200—1800米高山的原生態野茶樹,6至8萬顆芽尖方製成一斤金駿眉,結合正山小種傳統工藝,由師傅全程手工製作,是可遇不可求之茶中珍品。其外形黑黃相間,烏黑之中透著金黃,顯毫香高。
大紅袍
大紅袍產於福建武夷岩,其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韻”明顯。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大紅袍作為我國特種名茶,經現代國內外科學研究證實,大紅袍除了與一般茶葉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勞、生津利尿、解熱防暑、殺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膩、減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還突出表現在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
龍井
龍井茶是中國著名綠茶。產於浙江杭州西湖一帶,已有一千二百餘年歷史。龍井茶色澤翠綠,香氣濃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即有“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的特點。特級西湖龍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澤嫩綠光潤,香氣鮮嫩清高,滋味鮮爽甘醇,葉底細嫩呈朵。清明節前採制的龍井茶簡稱明前龍井,美稱女兒紅,“院外風荷西子笑,明前龍井女兒紅。”這優美的句子如詩如畫,堪稱西湖龍井茶的絕妙寫真。集名山、名寺、名湖、名泉和名茶於一體,泡一杯龍井茶,喝出的卻是世所罕見的獨特而驕人的龍井茶文化。
碧螺春
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屬於綠茶。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太湖洞庭山,太湖水面,水氣升騰,霧氣悠悠,空氣濕潤,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質地疏鬆,極宜於茶樹生長,由於茶樹與果樹間種,所以碧螺春茶葉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據記載,碧螺春茶葉早在隋唐時期即負盛名,有千餘歷史。傳說清康熙皇帝南巡蘇州賜名為“碧螺春”。碧螺春條索緊結,蜷曲似螺,邊沿上一層均勻的細白絨毛。“碧螺飛翠太湖美,新雨吟香雲水閒。”喝一杯碧螺春,仿如品賞傳說中的江南美女。
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有“在中國的花茶里,可聞春天的氣味”之美譽。茉莉花茶是將茶葉和茉莉鮮花進行拼和、窨制,使茶葉吸收花香而成的,茶香與茉莉花香互動融合,“窨得茉莉無上味,列作人間第一香。”,其外形秀美,毫峰顯露,香氣濃郁,鮮靈持久,泡飲鮮醇爽口,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勻嫩晶綠,經久耐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