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DO335戰鬥機

德國DO335戰鬥機

Do335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飛得最快的活塞式飛機。用兩台大馬力發動機驅動兩具螺旋槳,一拉一推。但在戰爭末期僅來得及生產28架,未能發揮作用。希特勒自上台後到二戰末期,曾經把第三帝國的希望寄托在形形色色的“秘密武器”上,然而它們中的大多數只是一現即逝,徒給後人增加了“考古探秘”的興趣,比如這支——沒有射中目標的“箭”——DornierDo335。

性能指標

製造公司 DornierWerkeGmbH

用途 戰鬥機單座1945年Do335A1

發動機 2*1800hpDaimler-BenzDB603E-1

德國DO335戰鬥機德國DO335戰鬥機

最大速度 785KM/h

升限 11400M

航程 2050KM

重量 空重:7266Kg

最大起飛重量:9600Kg

外形尺寸 翼展:13.80M長:13.83M高:5.00M

軍械 1*MK10330mm機炮(備彈70發)2*MG15mm機炮(各備彈200發)1500Kg炸彈

研究歷程

自從萊特兄弟實現人類飛行的夢想後,每一位飛機設計師無不在絞盡腦汁

德國DO335戰鬥機德國DO335戰鬥機
追求更高的速度,一個很自然的做法就是增加發動機的數量來提供更強勁的動力,然而按常規將多個發動機橫向排列安裝的話,無疑也會擴大飛機的整體迎風面積,所增加的阻力不可小視。此外如果某一邊發動機失效,還將對飛行的平衡造成不利影響。那么換一個角度考慮,要是按縱向前後配置發動機,沿機體中軸線傳遞動力,使飛機能以單發的氣動外形利用上雙發的動力,豈不是可以克服這類缺陷嗎?

早在一戰前後,德國克勞德·道尼爾(ClaudeDornier)就沿著這條思路設計了一系列的水上飛機,將兩台發動機背靠背地組成前拉後推的驅動形式,1922年的Do15水上偵察機就是一個成功的範例,1935年進一步發展出了更出色的Do18。但高高突起的發動機艙顯然不能滿足高空飛機的減阻要求,因此道尼爾想到要把動力組件與機身融合成一體,才能真正達到高速的要求,1937年8月他還特別為這一構想申請了編號為728044的專利。

二戰爆發時,道尼爾正忙於研製新型轟炸機,其中一個項目P.231就是在機頭以常規方式設定一台發動機驅動牽拉螺旋槳,在後機身以第二台發動機驅動機尾的推進螺旋槳,其技術關鍵就

德國DO335戰鬥機德國DO335戰鬥機
在於後部發動機與螺旋槳之間的傳動方式。為了進行可行性驗證,1940年特別製作了一架GöppingenGö9試驗機進行相關測試,其細長的機身相當於1/2.5的Do17,在重心位置安裝一台60千瓦的赫斯HirthHM60R發動機,後機身內裝有專門設計的加長傳動軸,穿過尾部帶動推進式螺旋槳。Gö9的成功試飛證明了這種後置推進方式以及傳動組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1942年,德國航空部(RLM)提出了對單座高速轟炸機的需求,5月份道尼爾公司就以修正過的P.231/3方案參與競標,並擊敗阿拉多(Arado)和容克斯(Junkers)公司這兩個強勁對手獲得了編號RLMDo335的研發契約。然而此後的發展卻是一波三折,正當設計工作全面展開之際,面對盟軍方

德國DO335戰鬥機德國DO335戰鬥機
面逐漸增長的空中威脅,單純的轟炸機顯得不合時宜了,航空部又指令將研製方向轉到能適應各種作戰要求的多用途戰機上,可靈活地改裝成戰鬥轟炸型高速偵察型雙座夜間型重裝攔截型等。雖然Do335的改進方案很快就拿了出來,但一早就對這種非常規設計心存疑慮的航空部技術部門遲遲不肯續簽契約,道尼爾不得已直接向空軍總監米爾希(ErhardMilch)元帥求助,才推動了整個設計的最終完成。

1942年,德國航空部(RLM)提出了對單座高速轟炸機的需求,5月份道尼爾公司就以修正過的P.231/3方案參與競標,並擊敗阿拉多(Arado)和容克斯(Junkers)公司這兩個強勁對手獲得了編號RLMDo335的研發契約。然而此後的發展卻是一波三折,正當設計工作全面展開之際,面對盟軍方面逐漸增長的空中威脅,單純的轟炸機顯得不合時宜了,航空部又指令將研製方向轉到能適應各種作戰要求的多用途戰機上,可靈活地改裝成戰鬥轟炸型、高速偵察型、雙座夜間型和重裝攔截型等。雖然Do335的改進方案很快就拿了出來,但一早就對這種非常規設計心存疑慮的航空部技術部門遲遲不肯續簽契約,道尼爾不得已直接向空軍總監米爾希(ErhardMilch)元帥求助,才推動了整個設計的最終完成。

1943年初道尼爾拿到了製造3架原型機的契約,不過此時噴氣機更受垂青,在XTL的親自干預下,梅塞施密特的Me262被提到了更優先的地位,儘管在許多方面Do335也不遜色,但米爾希所

德國DO335戰鬥機德國DO335戰鬥機
支持的更多原型機的生產計畫還是被推後了。第一架原型機Do335V1(CP UA序列號W.Nr230001)在道尼爾腓德烈斯哈芬工廠(Friedrichhafen)完成,10月26日從符騰堡門根(Mengen,Wurttemburg)首次飛離地面,在第4次飛行中就突破了600千米/時的高速。V1使用兩台功率為1,305千瓦的戴姆勒·賓士DB603A-2型12缸液冷發動機,分別驅動前後兩具3葉可反距螺旋槳,機身中部的後發動機通過一根加長的傳動軸驅動後槳,相應位置也配有散熱器和排氣管。和Gö9一樣,Do335也採用前三點式起落架,尾部由上下垂尾和左右平尾構成十字形,其翼展和機身幾乎等長,整體輪廓顯得相當粗壯。另一項很特別的是座艙中採用了當時還很罕見的彈射逃生座椅,以壓縮空氣為動力,但使用前須手動打開座艙蓋。為了避免可能對飛行員造成傷害,彈射前可以先引爆在上垂尾和後螺旋槳處設定的爆炸螺栓而將這些危險部件拋開,同樣在緊急狀態下需要用機腹迫降時下垂尾也可以先拋掉。

通過了初步測試後,V1被運到德國空軍的瑞奇林試飛中心(RechlinErprobungstelle)進行更廣泛的官方評估。雖然在高速狀態下發現有些縱向不穩定的竄動,但參與測試的飛行員對其操縱性能、機動性,尤其是加速性和迴轉特性都給予了積極的評價,認為飛機沒有結構上的大問題,這樣的雙發布局也不難掌握,只是後向視野不佳和起落架強度不足就成了批評的焦點。當時道尼爾方面根據其高速性能將Do335命名為“箭”(Pfeil,即英文的Arrow),不過長鼻粗身的樣子使得飛行員們更喜歡形象地稱之為“食蟻獸”(Ameisenbaer,即英文anteater)。

1943-44年的冬春時節,多架原型機也陸續出廠,在奧伯法芬霍芬(Oberpfaffenhofen)作進一步測試。其中對V2(CP UB)和V3(CP UC)作了些小改進,包括調整燃油冷卻器通風口的位置,最佳化座艙罩外形並加裝後視鏡,重新設計主起落架艙門。V4(CP UD)原計畫作為雙座夜戰-全天候型Do435的原型機,改用1,865千瓦的容克斯Jumo222發動機,翼展有所加長,但後來被取消了。V5(CP UE)則是首架配備武器的原型機,機頭裝有一門30毫米的MK103機炮,備彈70發,炮管位於中軸線上穿過前螺旋槳的旋葉轂,

德國DO335戰鬥機德國DO335戰鬥機
機鼻上還有2挺15毫米的MG151機槍,各有200發子彈。V6(CP UF)和V7(CP UG)主要用作各種設備的安裝測試,V7後來被運到德紹(Dessau)以改裝Jumo213發動機,V8(CP UH)則在斯圖加特(Stuttgart)成為了DB603E-1發動機的測試平台。

鑒於試飛結果反映不錯,1943年12月航空部擬定了到1945年末製造310架Do335的生產計畫,主生產線設在曼澤爾(Manzel),然而次年3-4月間盟軍的空襲破壞了大多數的設備,迫使道尼爾轉回奧伯法芬霍芬建立新的生產線。到5月份,由於各種跡象顯示盟軍有可能隨時從法國登入展開反攻,Do335的生產才得以加速進行。V9(CP UI)作為A-0預生產型的原型機,仍使用DB603A-2發動機,進一步加固了起落架,並配以完整的武器系統,同樣在瑞奇林進行官方測試。但盟軍持續不斷的轟炸影響了發動機等主要部件的供貨,而且Do335的裝配也比較複雜,因此從7月到10月只有10架A-0戰鬥轟炸型下線,部分裝備於試飛部隊EK335(Erprobungskommando335),以在正式服役前進行深入測試和實戰評估。

1944年11月,初始的生產型Do335A-1進入投產階段,發動機升級為1,342千瓦的DB603E-1型,除了機腹內部彈艙可容納500千克炸彈外,機翼下加裝了兩個硬掛點,均可掛載250千克的炸彈或副油箱,1945年1月起開始交貨。A-1型的飛行速度帶加力時可達到763千米/時,不帶加力也有685千米/時,最大爬升率為1,400米/分,作戰半徑接近1,500千米,在當時以這樣的性能足可以傲視群雄了。其後的A-2和A-3型原定要進行增強火力的改進,實際上並未實施。另有一架Do335A-0被改裝成A-4遠程偵察型的原型機,加裝航空相機和外部油箱,發動機換成1,417千瓦的DB603G型,A-4生產型曾有10架的訂單,但也沒有一架完成。A-6雙座夜戰型以V10(CP UK)為原型機,配備FuG220“明鑽”(Lichtenstein)SN-2雷達,採用縱列座艙布置,雷達操作員居於位置更高的後艙中。由於增加了座艙、乘員和相應的電子設備,內部燃油儲量有所減少,整體性能比單座型下降了約10%,武器則保持與單座機一樣,為增加夜間作戰的隱蔽性還在排氣管上加裝了火焰抑制器。A-6的生產

德國DO335戰鬥機德國DO335戰鬥機
被轉給維也納的亨克爾工廠,但在猛烈的轟炸下根本沒有運轉起來,配套Fug217/218“海王星”(Neptune)雷達的計畫也沒有實現。A系列的最後改型包括A-10和A-12雙座教練機,最終完成的數量也是寥寥無幾。

1944-45年的冬季,隆隆逼近的炮聲已經在無情地撞擊著德國的大門,曾經不可一世的德國空軍陷入疲於招架的窘境。戰局的持續惡化促使道尼爾將Do335從A系列的戰鬥轟炸型向火力更強的B系列重裝攔截型即“驅逐機”上發展。V13(RP UA)就是B-1的原型機,再度修改了起落架,前後發動機分別為DB603E-1/QE-1型,使用加力裝置在短時間內可達到1,566千瓦的功率,兩挺15毫米機槍改成了20毫米機炮,而B-2更是在機翼上又加裝了兩門30毫米機炮(五炮齊鳴)!其後從B-3到B-8,有的換裝更大功率的發動機,有的改為雙座夜戰型,但直到戰敗時大多都只是停留在生產線上的半成品。

缺人少油使得Do335儘管早在停戰前10個月就有部分裝備到戰鬥轉換部隊,但也無法及時投入實戰。唯一的“戰例”就是曾有盟軍飛行員聲稱在巡邏時遭遇過這樣的“怪鳥”並向其開火,但被高速擺脫了,還有就是當盟軍攻占機場時地面停放的幾架Do335也挨過槍子。當1945年4月末美軍占領道尼爾工廠時,只有不到40架各種型號的Do335最終完成,加上未組裝成品的總共也僅僅90架左右。此外還有許多衍生型號停留在繪圖板上,包括混裝活塞/噴氣發動機的Do535、雙機身的Do635遠程偵察型P.256雙發噴氣型等。

緊跟在NC覆滅之後的就是勝利者對戰利品的瓜分,1945年7月,作為美軍“海馬行動”(OperationSeaHorse)的一部分,兩架倖存的Do335A-0和其它Fw190、Me262、He219等一批“難兄難弟”被裝上“收割者”(HMSReaper)號護航航母運回美國。另有兩架狀態良好的A-12型直接飛到英國范堡羅供皇家航空研究院(RAE)研究,法國人也搜羅到兩架B系列的原型機進行修復後試飛(詳見《測試敵人的箭》一文),不過沒幾年歐洲殘存的這幾架Do335都先後損毀報廢了。

飄洋過海來到美國的那兩架Do335運氣相對好些,它們被分到馬里蘭州的美國海軍帕圖克辛河航空測試中心(TestandEvaluationCente,PatuxentRiverNavalAirStation),接受詳細評估直到1948年。1961年其中一架(原編號為240102,即A-0預生產型中的第二架)被轉交給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NASM)收藏,此後由於長時間的露天存放而變得破舊不堪。經過多方努力,這支碩果僅存的“箭”終於在1974年10月被運回“母巢”——慕尼黑的道尼爾飛機公司接受徹底的修復,許多當年的工程師和技工又親手觸摸到了昔日的成果(他們還驚訝地發現機身上的爆炸裝置仍處於有效狀態)。修整一新的Do335在1976年5月的漢諾瓦航空展上首次亮相,然後被借到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館展出,但最終還是未能“葉落歸根”,1986年又被運回美國NASM拆解保存至今。

設計特點

與XP-55、Go229這些“標新立異”的設計相比,Do335顯得更傳統一些,但仍具有許多創新之處。從最初的轟炸機項目到後來的多用途型號,其性能均很突出,除了個別特殊機型,Do335是當時飛得最快的活塞螺旋槳戰機,加上航程遠、火力強,它無疑會成為盟軍轟炸機群的噩夢,而且還有進一步發展的潛力。由於種種不利因素的制肘,Do335難以得到大展拳腳的機會,事實上諸如機械部件的可靠性、彈射座椅的安全性等環節都未來得及完善,儘管製造數量比其它“另類”要多,但也從沒有機會證明自己,這支“利箭”僅僅是在天空中劃出了一道耀眼的軌跡,就消失在了沒有目標的終點。

飛行模擬遊戲中的Do335

同樣是屬於第三帝國最後的“秘密武器”,在遊戲中Do335與Go229自然也是同一條戰壕里的“手足”,而且被遊戲廠商看上的機會也幾乎同等。最早的遊戲官方版本也是出現在1991年LucasArts公司推出的《NC飛行秘史》(SecretWeaponsoftheLuftwaffe)中,儘管一開始Do335並未被列

德國DO335戰鬥機德國DO335戰鬥機
入到可操縱機型“主力陣容”里,但一個專門製作的增強版很快就滿足了飛行迷的胃口,從攔截有P-51護航的B-17轟炸機群,到參加1945年元旦的“底盤行動”(OperationBodenplatte)偷襲盟軍機場,更具威力的“箭”都給玩家帶來非同一般的體驗。此後另一家著名的飛行模擬遊戲製作商Dynamix也把Do335排在了新作《王牌:X戰機》(Aces:XFighters)的“正選名單”中,可惜這個頗受期待的遊戲後來被取消了。不過當開放架構的遊戲如微軟的模擬飛行(FS/CFS)系列、《歐洲空戰》(EAW)和X-Plane等大行其道的時候,Do335也沒有被遺忘,補充外掛程式的開發高手們彌補了這一缺憾,其中由simTECH小組為FS2002/2004和CFS2製作的機型被公認為最精細最逼真的版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