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紅梢斑螟

微紅梢斑螟

微紅梢斑螟(拉丁名: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1901)又名松梢螟,為鱗翅目、螟蛾科、梢斑螟屬節肢動物。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南。是松樹的重要枝梢害蟲。幼蟲危害主梢和側梢。除為害松梢外,幼蟲也可蛀球果影響種子產量。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微紅梢斑螟(幼蟲)微紅梢斑螟(幼蟲)

翅展雄19-28mm,雌19-30mm。額圓形淡灰色,頭頂豎鱗棕褐色。下唇須灰褐色,第二節略扁寬。下顎須褐色,末端鱗片擴展。雄性觸角鋸齒狀,基節膨大,觸角乾基部鱗脊狹長,雌性觸角灰色。胸部、領片及肩片灰褐色,腹部深褐色,各節邊緣淡灰褐色。前翅棕褐色,夾雜有紅褐色鱗片,前緣玫瑰紅色,後緣紅褐色,亞基線灰色外側有黑色鱗脊,內橫線灰白色波狀彎曲,其後端外側有一條灰白色圓形斑紋,中室端脈斑灰白色圓形,外橫線灰白色,內側有黑邊,中部向外突出成尖角,外緣有一排黑點,緣毛褐色。後翅淡灰色,外緣線深灰色,緣毛淡灰色。

成蟲 體長10-16mm,翅展22-23mm。全體灰褐色。觸角絲狀。前翅灰褐色,有3條灰白色波狀橫紋,中室有一個灰白色腎形斑,後緣近內橫線內側有1一個黃斑,外緣黑色。後翅灰白色。足黑褐色。

 長約0.8-1.0mm,橢圓形,有光澤,初產乳白色,以後變櫻紅色。

幼蟲 體長15-30mm,淡褐色,少數淡綠色。頭部及胸背板褐色,體表生有多數褐色毛片,腹部各節有毛片4對,背面兩對較小,呈梯形排列,側面的兩對較大,趾鉤單序環狀。

 長11-15mm,紅褐色。腹部末具臀棘六根,中央兩根較長。

發生規律

該蟲在本地區一年發生一代,以幼蟲在被害梢內越冬。次年4月初越冬幼蟲開始活動,5月中旬開始化蛹,6月上中旬羽化成蟲。

繁殖

成蟲羽化時,穿破堵塞在蛹室上端的薄網而出,蛹殼仍留在蛹室內,不外露。成蟲白天靜伏於梢頭的針葉基部,夜晚活動交尾,有趨光性。雌蛾孕卵量平均50粒左右。卵散產,產在葉鞘基部或枯黃針葉基部、或球果或樹皮傷口處,每梢一般產1-2粒卵。卵期平均6天(5-8天)。成蟲壽命3-5天。

危害

初齡幼蟲在嫩梢表面和韌皮部之間取食,三齡以後蛀入木質部髓心,蛀道長15-30cm,大多蛀害0.8-1cm的嫩梢,從梢的中部蛀入,蛀口圓形,蛀口外堆有大量蛀屑及糞便,蛀道內壁光滑,其中亦充滿糞便和碎屑。被害梢逐漸枯黃和枯死,此蟲不僅為害新梢,有時也為害球果,並有轉移為害的習性。

據調查資料表明,該蟲一般對6-10年生幼齡林被害最重,尤其是對鬱閉度較小,立地條件差,生長不良的林分,危害更重。

防治方法

1.松梢螟大多數發生在陽光充足、鬱閉度較小,15年以下的松林。因此,適當密植,加強撫育,使幼林提早鬱閉,可減輕危害。
2.營造混交林,特別是混栽豆科蜜源植物,有利於寄生天敵如長距繭蜂、赤眼蜂等的繁殖,可抑制或減輕危害。
3.對被害嚴重的幼林,在冬季可剪除被害梢,集中燒毀,消滅越冬幼蟲。
4.在受害嚴重的林分中,在幼蟲或幼蟲轉移為害期間噴施40%樂果乳油4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
5.產卵期間(6月中下旬)施放赤眼蜂、每公頃放蜂15萬頭左右。
6.成蟲出現期,每隔10-20天噴灑一次40%氧化樂果乳油1500倍液,殺成蟲及初孵幼蟲,或採用黑光燈、性信息素誘殺。

分布

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南

保護及保存現狀

自然野生(萬州王二包)

開發利用現狀

野生未開發利用

保護級別

未列入

節肢動物門(十四)

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通稱節肢動物,包括人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10~120萬現存種,占整個現生物種數的75-80%。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