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活

微生活

隨著微博等新媒介的興起,生活方式正在發生“微”“秒”的變化:時時刻刻更新微博、只瀏覽微小說、關注短新聞、看視頻也是自拍網劇、網上“秒殺”……追趕時間、超越時間已然成為部分年輕人的生活基調。對此,反對者提出應崇尚“慢活”“樂活”,提出減少與媒體接觸,放慢生活的腳步。專家建議面對龐雜“微”信息潮,年輕人應該了解自己需要什麼,明確生活、家庭、事業所追求的目標,調適自我,使生活逐步走向常態化、有序化。

基本信息

介紹

名稱:微生活WelifeMicroLife
短描述:基於共同的興趣組織和參加活動,認識周圍的朋友

微生活微生活

生活中經常會碰到的事情,麻將3缺1,k歌沒氣氛,泡吧沒人陪,想通過桌遊認識新朋友。交友套用雖然很多,但是傳送的訊息永遠沒人回,還經常被人拉黑。一切都讓微生活來解決,不用再整天翻照片,讓帥哥美女走進你的生活圈。微生活是一款基於地理位置的社交活動套用,在上面你可以找到身邊的陌生人或者朋友,免費發布活動信息,查看參加各種類型的活動。在活動中發布照片,留言評價。隨時找到身邊新奇好玩的活動,結識志同道合的新朋友:輕鬆派對,K歌,桌遊,春天戶外,放鬆羽毛球,激情演唱會。。。讓周末充實,新朋友不斷!還可綁定新浪微博,,方便人與人之間更便捷和及時的聯繫。
通過周邊發布的活動,和失去聯繫多年的老同學在一次活動中再相聚
微生活還還可以幫你對熟人進行分類,比如同學,同事,家人,好友。約朋友吃飯不再是麻煩事。
使用好友聚會功能,可以輕鬆發布活動給指定的朋友,家人或者同事。發布後對方即刻收到通知,查看活動詳情,選擇是否參加或者留言

現象

面對這種爭分奪秒的“微”生活,很多人提出了質疑,並且開始逆向“反抗”,選擇“樂活”,放慢生活的腳步。

微部落格影響下的微生活微部落格影響下的微生活

對此專家提出,“微”生活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但其弊端不可小視。不管是介入還是反抗,“快節奏”還是“慢生活”的方式都在於自我明確和調適,應以一種能夠讓自身與環境平衡的速度生活,享受生活才是王道。“每天無論是在家還是出門,一有時間就是上網或拿手機上微博,看看今天有什麼火爆的新聞和微博好友的發言,信息真是應接不暇,以前每周、每天‘大事報’變成現在每秒‘大事報’。從申請初期關注別人動態、看當日新鮮事到過年期間一天更新十幾條狀態,新年的飲食、玩樂、心情在微博上一覽無餘,我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微博控’。”劉靜說。 和劉靜一樣,今年過年不少網友樂過“織圍脖”生活。據新浪網統計的春節微博更新數據顯示,兔年新春第一秒,網友共發布12374條新浪微博,兔年新春的第一分鐘,數值更新為227232條,刷新了2011年元旦創下的峰值紀錄。不僅更新微博成為一種潮流,微小說也漸漸取代大部頭小說成為年輕人春節閱讀新寵。據了解,作為一種新的網路文學形式,微小說的內容少於140個字但具有小說應有的文學元素,流行至今不超過3個月。於2011年1月落幕的首屆微小說大賽,開賽時網友共來稿23萬多條,相關微博的討論量也達166萬條。除此之外,網路自拍視頻、短劇、“秒殺”更是已無法阻擋之勢,充斥著“80後”“90後”的春節生活。“自從‘微’的概念潛入之後,我好像難以拿出整段的時間來學習或消遣,閱讀短新聞及時知結果,看故事也是微小說,視頻更是越短越好……一目了然的媒體接觸方式為擴充信息量提供了平台,生活可謂樂在其中。”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徐燕說。

四大概況

1、隨著微博等新媒介的興起,生活方式正在發生“微”“秒”的變化:時時刻刻更新微博,

微生活微生活

只瀏覽微小說、關注短新聞、看視頻也是自拍網劇、網上“秒殺”……追趕時間、超越時間已然成為部分年輕人生活基調。微生活和我們的現實生活越來越緊密了。
2、今年過年不少網友樂過“織圍脖”生活。據新浪網統計的春節微博更新數據顯示,兔年新春第一秒,網友共發布12374條新浪微博,兔年新春的第一分鐘,數值更新為227232條,刷新了2011年元旦創下的峰值紀錄。
3、不僅更新微博成為一種潮流,微小說也漸漸取代大部頭小說成為年輕人春節閱讀新寵。據了解,作為一種新的網路文學形式,微小說的內容少於140個字但具有小說應有的文學元素,流行至今不超過3個月。於2011年1月落幕的首屆微小說大賽,開賽時網友共來稿23萬多條,相關微博的討論量也達166萬條。
4、除此之外,網路自拍視頻、短劇、“秒殺”更是已無法阻擋之勢,充斥著“80後”“90後”的春節生活。“自從‘微’的概念潛入之後,我好像難以拿出整段的時間來學習或消遣,閱讀短新聞及時知結果,看故事也是微小說,視頻更是越短越好……一目了然的媒體接觸方式為擴充信息量提供了平台,生活可謂樂在其中。”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徐燕說。

三大質疑聲音

1、部分年輕人在春節長假興奮地過著分秒必爭的“微”生活,而另外一些人卻對這種生活不以為然,提出異議:“生活越來越快,越來越匆忙,人也開始浮躁,這有什麼意義?”

“微”生活一族不同的是,這些人開始崇尚“慢活”“樂活”,減少與媒體接觸,利用來之不易的大把空閒時間,與親朋好友聊天,

微生活微生活

拿起大部頭小說品味其中,走出家門呼吸新鮮空氣……放慢生活的腳步對於他們來說才是一種享受。

2、在四川一家公司做科研開發工作的李學成是“慢活”的忠實擁護者。作為一名典型的“80後”,李學成沒有註冊微博、不天天上網秒殺、也不怎么看微小說、網劇。他回憶說:“大學的時候,我曾經也是趕時髦的人,更新部落格,一有時間就上網淘寶……現在,我發現網路太虛擬,微博等新生事物在給我們提供大量新鮮概念的同時,充斥的信息也在浪費我們的時間。平時工作的時候,我們需要通過這些媒介了解一些信息,但是放假我不會天天掛在網上,因為春節是絕好的體驗生活、感受自然的機會,我現在已經對網路生活慢慢淡然了。”

3、放假回寧夏銀川的上班族蘇文認為,微博、微小說、秒殺等等,大多數都是經營者的商業盈利行為,其實我們很多時候並不需要那么多信息,只是自己不明白想要什麼,才去盲目地爭分奪秒。今年春節前,我已經安排好了長假生活,每天花1小時做瑜伽,陪父母逛街,給他們買衣服,每天上網不超過1小時,主要是查收郵件、有選擇性的看看新聞,“慢活”才是調整節奏讓心靈休息的健康生活狀態。

專家意見

以“短、平、快”為特點的“微”生活受到年輕人尤其是“80後”的追捧,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副教授李惠民認為其原因有三:
一是,資訊時代人們對簡單精煉信息的需求增大。隨著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很難截取完整的一段時間來進行深度閱讀或感受生活。而微博、微小說、秒殺等,使人們更易獲得感觸、記錄當下、把握飛速的生活。
二是,“微”生活容易形成“媒介依賴”。人們可以通過手機、IPAD等多種終端及時發布觀點看法與網友溝通互動,易操作、易獲取的特性使人們從媒介使用發展到媒介依賴,最終變為“媒介控制”。
三是,“微”生活人群具有很強的聚合性,“零距離”溝通使隻言片語的影響力無限放大,從而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教授楊魁說,“微”生活將逐漸成為一種生活趨勢。但是,之所以存在對“微”生活的質疑和反抗,根本來看,還是這種新的生活方式還沒真正形成。
李惠民認為,一些人對於“微”生活感到緊張、焦慮、無法淡定,其實是因為工作狀態與日常生活狀態之間的驟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工作和日常生活界限很明確,工作之外可以自我隨意安排。而資訊時代,人們無處藏身,工作、休閒無法分離,人們陷入一種無休止的生活循環中。一些“80後”感知到這種狀態提倡“慢生活”,其實是一種生存策略,是一種適應社會的自我調整。
“‘微’生活帶來的改變很難說好與不好,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好處,但也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快,‘微’生活只是完成了即時回應、知道事實,淺層的信息接觸並不能引起人們的深思,社會也隨之變得浮躁。”李惠民說。
楊魁建議,面對微博等媒介帶來的龐雜“微”信息潮,年輕人不應隨波逐流,應該了解自己需要什麼,明確生活、家庭、事業所追求的目標,在事業上、生活上進行自我生涯設計,完成自我資源的整合,調適自我,確立相對集中的目標,使生活逐步走向常態化、有序化。

微革命

1、我們獲取新聞和信息的方式,也發生了巨變。微博作為一個公共平台,本身就具有媒體氣質。就這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新聞人,將自己的見聞放到微博分享,其中不少新聞更會領先於主流傳統媒體。在它作為一個新聞平台的同時,它也成為了一個公民圍觀平台。它可以利用便捷的傳播分享性幫你尋人,幫你散播你需要散播的信息。之前引起轟動的多起公共事件相信大家印象深刻記憶猶新,微博將這些很可能被主流媒體“忽視”的新聞放上這個公眾平台,引起了公民圍觀。如果沒有這樣的“微”主導引起圍觀,很難想像,為人所知的公共事件會是怎樣發展、怎么收場。不僅如此,很多被媒體壓下來的新聞都被微博“狙擊”,引起公民圍觀。這種把最大多數普通人的力量集結,成為公共生活中最重要平衡力量的信息傳播行為,是以往不曾有過的。這種力量不光平衡了公權力,糾公權力之偏;更能平衡人心,救治人心之弊。“微生活”掀起的“微革命”帶領民眾進入了一個“微動力”時代,一個個普通“細微”的人,組成了異常強大的力量。“微革命”開啟了公民圍觀新紀元,它以最大多數普通人的力量來改變社會,且不論改變的大小,但它就是在“微”改變。

2、事無絕對,微博雖然有如此強大的力量,但也無法避免事情兩面性的定律。微博搭起的全民關注平台也滋生了一些“病菌”在裡面——微博因為門檻低,套用簡單,導致了信息過多過雜。
3、依然是那群“最大多數普通人”難以辨別和提取有效信息。微博被騙案件屢見不鮮,傳銷組織貌似找到了新平台,而一些錯誤信息、不良信息更是在其中大肆穿插。
4、假新聞也多如牛毛,引發圍觀公民的疑惑與錯誤判斷,這些都構成了微博信息的無背景化,碎片化,無效化。而正如前面所說,“微生活”所掀起的“微革命”正席捲整個信息世界,“最大多數普通人”的公民圍觀對微博的負面效應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大多數“模糊”信息、錯誤信息當中,當事人總處於一個游離於焦點之外的位置,而在事件中心仿佛就成了公民圍觀的那種傳播效應。微博訊息因為自身的缺陷,導致了事件的焦點容易模糊,真相被傷害,進一步的就是對圍觀的傷害,真相的缺失極易導致圍觀被誤導,而當圍觀被引導逐漸走向失去公信力,缺乏真實度的時候,公民圍觀將會演變為一場被人冷漠看待的鬧劇。最開始的“最普通的大多數人”所集結出來那股強大的力量,將會演變成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最終被“最普通的大多數人”本身所質疑,繼而慢慢消解。

套用

微生活的種種套用已漸漸在智慧型手機上體現,如新興品牌愛立順智慧型手機就推出智慧型“微生活”的概念,微博、微信更是大多數智慧型機用戶每日離不開的套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