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辟

復辟

復辟,又稱重祚,指原本失去君位的君主,再次登基為君。辟,意為君主。中國歷史上的復辟,一般都是通過政變,剝奪前任君主的統治地位,從而復闢為君。1913年春,二次革命失敗,張勛率領“辮子軍”再次盤踞徐州,開始大肆迫害、捕殺革命黨人,留日同盟會員韓志正北走北京,老同盟會員周仲穆被殺於王陵母墓,王少華被逼墜樓自殺,一時間,徐州腥風血雨,陰霾密布。―公元前544年),姬姓,衛氏,名衎,衛定公之子,衛殤公之兄(一說衛獻公叔父),春秋時期衛國第二十四任國君,前576年—前559年、前546年—前544年在位。

基本信息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復辟事件

事件
朝代 復辟統治者 前任統治者
過程
神龍政變 唐朝 武曌 第一次即位: 弘道元年十二月(684年1月),太子李顯即位為帝,是為中宗。 退位: 嗣聖元年(684年),武后廢黜 李顯 帝位為盧陵王,立 李旦 為帝,是為睿宗。 再次即位: 載初二年(690年),武后稱帝,改國號為“周”。神龍元年(705年), 武曌 禪位太子李顯,鏇復國號為“唐”。。
唐隆之變 唐朝 李重茂 第一次即位 :嗣聖元年(684年),武后廢黜 李顯 帝位為盧陵王,立 李旦 為帝,是為睿宗。 退位: 載初二年(690年),武后罷黜李旦帝位,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 再次即位 :唐隆元年(710年),相王 李旦 三子臨淄王 李隆基 與 太平公主 發動政變,少帝 李重茂 退位,相王 李旦 復辟。
無- 唐朝 李裕 第一次即位 :文德元年(888年), 李曄 即位為帝,是為昭宗。 退位: 光化三年(900年),宦官 劉季述 發動政變,立太子德王 李裕 為皇帝,昭宗退位,為太上皇。 再次即位 :天復元年(901年),劉季述之亂被平,昭宗復辟, 李裕 降封德王。
西晉 司馬倫 第一次即位 :太熙元年(290年),太子司馬衷即位,是為惠帝。 退位: 永康二年(301年),趙王 司馬倫 發動政變奪取皇位,以惠帝為太上皇,改元建始。 再次即位 :建始元年(301年)三月,司馬倫之亂平定,惠帝復位為帝。
天曆之變 元朝 和世㻋 第一次即位: 致和元年九月十三日(1328年10月16日),圖帖睦爾於大都即皇帝位,是為文宗。 退位: 天曆二年(1329年),文宗讓位於周王和世㻋,是為明宗。 再次即位: 天曆二年八月六日(1329年8月30日),明宗和世㻋亡。天曆二年八月十五日(1329年9月8日), 圖帖睦爾 於 上都 再次即位稱帝。
奪門之變 明朝 朱祁鈺 第一次即位 :宣德十年(1435年),太子 朱祁鎮 即位為帝,是為英宗。 退位: 正統十四年(1449年),英宗 朱祁鎮 親征瓦剌被俘(史稱 土木堡之變 ),京師聞變,立郕王 朱祁鈺 為帝,是為景帝。 第二次即位 :景泰元年(1450年),英宗還朝,被尊為太上皇。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發動政變,復位為帝,降景帝 朱祁鈺 為郕王。
張勛復辟 中華民國
黎元洪 ( 中華民國大總統 ) 第一次即位: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 溥儀 即位為帝。 第一次退位: 宣統三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於南京宣布立國,孫文在就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清帝頒布退位詔書。 第二次即位: 民國六年(1917年)長江巡閱使 張勛 發動兵變,擁護清朝遜帝 溥儀 在北京復闢為清帝,史稱“ 張勛復辟 ”。 第二次退位: 張勛復辟後為段祺瑞的討逆軍平息,前後僅十二日,“復辟”醜聞宣告失敗。 第三次即位: 1932年3月,日本在中國東北三省建立 滿洲國 ,迎清遜帝 溥儀 就任滿洲國執政,年號“大同”。1934年3月,改“ 滿洲國 ”為“滿洲帝國 ”,溥儀稱皇帝,改年號“康德”。 第三次退位: 1945年8月,溥儀頒布退位詔書,滿洲國滅亡。
滿洲國 - (在日本扶植下,於中國東北三省建立滿洲,與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對立。)

張勛復辟

辛亥革命後,清將張勛盤踞徐州長達五年,道台衙門是其大搞復辟活動的“大帥府”。1911年底,南京光復,長江巡閱使張勛兵敗南京退守徐州。1912年初,革命軍北伐徐州,張勛北竄兗州,2月11日徐州光復,第二天清帝宣布退位,南北統一。1913年春,二次革命失敗,張勛率領“辮子軍”再次盤踞徐州,開始大肆迫害、捕殺革命黨人,留日同盟會員韓志正北走北京,老同盟會員周仲穆被殺於王陵母墓,王少華被逼墜樓自殺,一時間,徐州腥風血雨,陰霾密布。張勛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為自己建生祠。1914年12月5日是張勛的60歲生日,他在道台衙門大擺壽筵,並通報全國上至民國總統和遜位的宣統帝,下至各省督軍和各界知名人士都派代表或親自前來祝賀。孔子76代後裔衍聖公孔令貽主持了祝壽禮儀和筵席設定,連擺7天筵席,一時名流雲集,舉國矚目。

張勛醉心於復辟清室,從1916年至1917年間,先後4次在道衙門大堂內召開督軍會議,被推舉為13省區大盟主。1916年8月27日,保皇黨魁康有為應邀至徐州,住在道台衙門達半年。康有為在徐州黌廟(今二中文廟)大搞祭孔活動,起草請定孔教為國教的電稿,以張勛的名義發表,為復辟進行輿論宣傳。日本首相寺內正毅指派日本軍部參謀次長田中義一和黑龍會成員等到徐州,密談復辟帝制。駐天津的日軍司令石光真臣也到徐州,幫助張勛策劃復辟活動。道台衙門作為張勛復辟的策源地,一時人物薈萃,冠蓋雲集。1917年6月30日,張勛的軍隊開到北京城外,本人就進城到江西會館戲場聽戲。他裝出一副超然悠然的樣子,來調停黎段糾紛的一直聽到子夜 12點鐘。回到寓所後;參謀人員進進出出,頻繁部署;謀士和幕僚正在聆聽保皇黨的首腦——康有為講話。

袁世凱復辟帝制

1885年

1885年(光緒十一年),經李鴻章保薦繼任駐朝鮮商務委員,後以道員升調,留駐朝鮮全權交涉通商事宜。甲午中日戰爭前夕,其見局勢嚴重,便請調回國。戰後,袁以浙江溫處道留京聽候差委。他命幕友譯撰《兵法》12卷,因緣層遞榮祿,受到賞識。

甲午戰後,清政府以湘淮軍不足恃,有意改練新軍,袁遂受到慈禧太后親信榮祿的推薦,於1895年12月被派到天津小站接管“定武軍”十營。袁以此為基礎,並增募人員,編練“新建陸軍”7000餘人。

1897年

1897年,清廷以袁練兵有功,提升為直隸按察使,仍專管練兵事宜。

1898年

1898年9月,維新變法運動在光緒帝支持下達到高潮。慈禧太后、榮祿為首的頑固派密謀發動政變進行鎮壓。維新派鑒於袁參加過強學會,懂外交,掌握軍隊,清光緒帝於9月16日召見他,特賞兵部侍郎,專辦練兵事務。當局勢危急之際,維新派要他“殺榮祿、除舊黨”以助新政,他滿口答應。但他回天津後,竟立即向榮祿告密,出賣維新派,從而把維新派投入血泊之中。為此,袁深得慈禧太后的信賴,並從此官運亨通,飛黃騰達。1899年6月,袁被提升為工部右侍郎,12月署理山東巡撫,率軍在山東殘酷鎮壓義和團。

1901年

1901年11月,李鴻章病死,袁署理總督兼北洋大臣(次年6月實授)。

1902年初

1902年初,袁兼任政務處參預政務大臣、練兵大臣,並在保定創立北洋軍政司(後改北洋督練公所),自兼督辦,開始編練北洋常備軍(簡稱北洋軍),且抓住了清朝京畿的警權。此後他又兼任督辦商務大臣、電政大臣、鐵路大臣等職。

1905年-1908年

1905年,袁拼湊成北洋軍六鎮,實額共6萬多人,除第一鎮外,其餘五鎮全是他的嫡系。至此,以袁氏為首的北洋軍閥反動集團的基本武力大體建成,成為清廷鎮壓人民的主要工具。袁的權勢急劇膨脹引起了滿清貴族的猜忌,終於在1907年被清廷以明升暗降的辦法調任為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大臣,剝奪了他對北洋軍的直接指揮權。1908年11月,光緒帝、慈禧太后相繼死去,宣統帝繼位,由攝政王載灃監國,藉口袁有“足疾”將其趕回老家“養病”,從他手中奪回了大權。

1911年-1914年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廷不得不重新起用袁。1912年2月,袁在帝國主義支持下,採用軍事威脅和談判相結合的反革命兩手,竊取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務。1913年3月,袁派人在上海暗殺宋教仁,又向帝國主義乞求借款,發動反革命內戰,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鎮壓了國民黨人發動的“二次革命”。

袁在鎮壓“二次革命”後,一方面竭力破壞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加緊專制獨裁統治的建立;另一方面大肆出賣國家的主權,極力尋求帝國主義的支持,為復辟帝制積極作準備。袁世凱強迫國會改變先訂憲法、後選總統的立法程式,1913年10月6日先進行正式大總統的選舉。當天,被袁世凱所收買的便衣軍警、地痞流氓數千人,打著“公民團”的旗幟包圍了國會,高喊“今天不選出我們中意的大總統,你們就休想出院”,在會場外面搗亂。議員們從早上8時到晚上10時,忍飢挨餓,連選三次,最後屈服於袁世凱的武力,將袁世凱捧上正式大總統的寶座。11月4日,袁世凱過河拆橋,下令解散國民黨,收繳438名國民黨議員的證書、證章,使國會不足法定人數無法開會而名存實亡。1914年1月10日,正式下令解散了國會。2月,袁世凱授意成立的“約法會議”,草草炮製出一個“字字皆袁氏手定”的所謂《中華民國約法》,於5月1日公布施行,以取代《臨時約法》。新《約法》規定,“大總統總攬統治權”,凡一切內政、外交、軍事、制定憲法和官制、任免大權,統由袁世凱獨攬。12月,“約法會議”通過《總統選舉法》修正案,規定大總統無限期連任,大總統的繼承人由大總統推薦。這樣,袁世凱不僅可以終身獨攬統治權,而且還可以傳之子孫。袁世凱的頭上除了剩下一塊“中華民國”的空招牌以外,其他一切已和專制皇帝沒有區別。為了去掉“民國”這一牌號,袁世凱對外積極投靠帝國主義,大肆出賣國家主權。據不完全統計,在袁世凱當權的幾年裡,和帝國主義侵略者先後簽訂過100多個不平等的契約、協定和條約。

春秋戰國時期的復辟

春秋時期,諸國紛亂,各國的政變頻繁,尤其是衛國,出現了四個君主失位與復辟的事件。

衛惠公(?―公元前669年),姬姓,衛氏,名朔,衛宣公之子,衛國第十六任國君,公元前699年—公元前696年、公元前688年—公元前669年在位。

衛成公(?―公元前600年),姬姓,衛氏,名鄭,衛文公之子,春秋時期衛國第21任國君,公元前634年—公元前633年、公元前631年—公元前600年在位。

衛獻公(?―公元前544年),姬姓,衛氏,名衎,衛定公之子,衛殤公之兄(一說衛獻公叔父),春秋時期衛國第二十四任國君,前576年—前559年、前546年—前544年在位。

衛出公,姬姓,衛氏,名輒。衛國第29代國君,前492年—前481年、前476年—前456年在位。他是衛靈公之孫、衛后庄公之子,衛悼公之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