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黨社會主義

阿拉伯復興黨(阿拉伯文為:????????????????????????),全名為阿拉伯社會主義復興黨,或譯阿拉伯復興社會黨,成立於1947年,是一個激進的、非宗教的民族主義政黨。作為一個泛阿拉伯的政黨,它在多個阿拉伯國家都有分支,其中在伊拉克和敘利亞具有重大的影響力。在1963年復興黨分別在這兩國取得了執政地位。在1966年,復興黨分裂為伊拉克復興黨和敘利亞復興黨,從此兩黨雖然都是復興黨,但是互不歸屬。
伊拉克復興黨人於1963年短暫地統治過伊拉克,1968年再次取得政權,並一直到2003年美國為首的聯軍入侵伊拉克結束。隨後,伊拉克復興黨被占領當局宣布為非法組織,受到取締。

復興阿拉伯的思想緣於殖民地的歷史恥辱

“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現在是一個幾乎所有人都耳熟能詳的辭彙,因為它曾是薩達姆所領導的伊拉克執政黨,也因為它是美國下一輪攻擊的熱點——敘利亞的現執政黨。今天,“復興黨體制”——這個誕生在敘利亞、輝煌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曾經寄託了阿拉伯人實現偉大民族復興希望的政治體制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敗。

復興阿拉伯社會的思想誕生在阿拉伯世界任人宰割的時代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阿拉伯國家多數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下的殖民地。土耳其在一戰中追隨德國,對英法宣戰。而英法為了迅速擊敗土耳其,向阿拉伯人許諾,只要他們發動民族起義,配合英法對土耳其作戰,就將在戰後給予阿拉伯民族獨立的權力。

1916年,阿拉伯人發動了民族起義。1918年10月,起義軍占領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宣布成立獨立的國家。但英法背信棄義,堅持要求阿拉伯國家接受英法的委任統治,法國更是使用軍事手段,在擊敗了拒絕接受委任統治的敘利亞軍隊後,全面“託管”了敘利亞。阿拉伯歷史上擊敗東征的歐洲十字軍、解放耶路撒冷的著名君主,也是薩達姆心中的偶像——薩拉丁的陵墓就在大馬士革。法軍指揮官在擊敗了敘利亞軍隊後,列隊來到薩拉丁的墓前,大聲喊道:“薩拉丁,看看吧!我們又回來了。”阿拉伯再次淪為了殖民地。巨大的恥辱被深埋在阿拉伯人心中。

1929年,兩名敘利亞留學生在法國巴黎相遇,他們就是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的創始人——米歇爾·阿弗拉克(1910-1989)和薩拉赫丁·比特魯(1912-1980)。實現阿拉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使他們走到了一起。在交往中,兩人達成共識,要想使阿拉伯民族擺脫西方的殖民統治,就必須要建立一個超越國家和民族的大阿拉伯聯盟。這就是所謂的“泛阿拉伯主義”,也是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的核心思想。

民主選舉的失敗使復興黨轉變了鬥爭策略

1940年,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投降,敘利亞變成了德國的勢力範圍。1941年,英軍和由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聯軍進入敘利亞。為了拉攏敘利亞人對抗德國,英法宣布敘利亞獨立,並決定於1943年7月在敘利亞舉行全民選舉,成立獨立的敘利亞政府。為了參加1943年的議會選舉,阿弗拉克和比特魯等人向敘利亞內政部提出了申請,正式組建了阿拉伯復興社會黨。該黨的最初成員構成主要是學生、教師和知識分子,後來擴大到文職官員、職員和工人。復興黨的綱領是追求整個阿拉伯世界的“統一、自由和社會主義”。復興黨在所有阿拉伯國家均設有支部,其中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黨支部最有影響力。

可以說,復興黨創建的最初動力是為了以一支政治力量的名義參加敘利亞的議會選舉,但選舉的結果卻令包括阿弗拉克等人在內的復興黨人大失所望。復興黨沒有在議會中獲得任何席位。在得知這一結果後,阿弗拉克說:“歐洲人讓我們搞民主選舉,我們照辦了,可結果呢?我們連一票都沒有得到,儘管我們獲得了人民的支持。”通過選舉,復興黨人認識到,通過民主選舉是無法實現他們的政治理想的,因為當時的阿拉伯社會是以部族為單位的社會體系,部族首領擁有決定一切的權利,部落的所有事務均由部族首領來決定,自然也包括選舉。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的政治理念是無法得到那些部族首領認可的,因此,民主選舉這條路對於復興黨來說是走不通的。

軍事政變的成功造成了復興黨的分裂

在遭受了民主選舉的失敗後,復興黨人開始轉為使用政變的手段來實現他們的政治理念。復興黨的政變活動主要集中在復興黨實力比較大的敘利亞和伊拉克。美國在1953年曾經策劃了針對伊朗摩薩台政權的軍事政變,並將政變後的政權交給了親美的巴列維國王。在此之後,美國將改造的目標定在了伊朗的鄰國伊拉克的身上。當時在伊拉克執政的是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政權。卡塞姆的親蘇立場使美國將其視為了必須清除的“釘子”,而復興黨則被美國選為了推翻卡塞姆的工具。1963年2月8日,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在巴格達發動軍事政變成功。伊拉克國民衛隊,也就是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前身充當了政變的主角,卡塞姆本人在政變中被擊斃。但政變後,伊拉克政權雖然是以復興黨為主體,但卻是由黨外人士阿里夫任總統,這使得許多復興黨人感到“革命果實”被他人“竊取”了。後來的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也參與了政變,先後在中央農民辦公室和情報委員會工作。

同年,復興社會黨在敘利亞發動“三八革命”成功,掌握了敘利亞政權。與伊拉克的情況不同,復興黨在敘利亞完全掌握了政權。後來的敘利亞總統阿薩德當時也參與了政變,並在新政權中被任命為空軍司令。

1968年7月,以薩達姆的“恩師”艾哈邁德·哈桑·貝克爾為首的復興社會黨軍官集團聯合阿卜杜勒·拉扎克·納伊夫青年軍官集團推翻了五年前上台的伊拉克總統阿里夫。貝克爾出任總統,復興黨人全面掌握了伊拉克政權。當時的薩達姆已經是伊拉克的二號人物。

經過一連串的軍事政變,復興黨實現了奪取政權的目標,但通過政變手段奪取政權給復興黨帶來了許多的問題。在政變中起主要作用的並不是軍事思想和政治理論,更多的是陰謀詭計。政變的“功臣”多數是一些擅長權術的職業政客和軍官,而非有著堅定理想和偉大才能的政治家。政變成功後,突然出現的政府職位也使復興黨內部出現了裂痕。沒有獲得滿意“職位”的復興黨人對於以“復興黨功臣”自居的“陰謀家”心存不滿。一場場針對自己人的政變接踵而來。

在敘利亞,阿薩德聯合軍隊總參謀長賈迪德於1966年2月發動了軍事政變,推翻了復興黨元老阿明·哈菲茲。政變成功後,阿薩德出任敘國防部長兼空軍司令,成為黨內的二號人物。1970年11月,阿薩德與賈迪德在政治上出現分歧。阿薩德發起“糾正運動”,在軍隊的支持下拘捕和囚禁了賈迪德等人,由阿薩德本人出任復興黨總書記、政府總理兼國防部長。1971年3月,阿薩德作為唯一候選人經全民投票當選敘利亞總統。

薩達姆對復興黨思想進行了改造

復興黨奪取了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政權,為實現復興黨綱領中的泛阿拉伯思想,即建立一個“統一的大阿拉伯祖國”創造了極佳的條件,許多復興黨的追隨者都熱切地期盼著伊拉克和敘利亞在復興黨的領導下走向聯合,為所有阿拉伯國家的聯合提供典範。但令人失望的是,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復興黨政權在經歷了奪權的短暫“蜜月期”之後,卻由於爭奪黨的領導權和誰是正統的問題而走上了分裂的道路。

嚴格的說,伊拉克阿拉伯復興社會黨應該被稱作阿拉伯復興社會黨伊拉克支部。但由於伊拉克在自然條件、石油資源和軍事實力等各方面都遠勝於復興黨的發源地——敘利亞,當敘利亞的復興黨試圖以復興黨總部的名義對伊拉克的黨支部進行領導的時候,伊拉克復興黨成員產生了不滿情緒,雙方出現了分歧與爭吵。

1975年,當時還沒有成為伊拉克總統的薩達姆發表了一篇題為《論一個阿拉伯國家的建設》的講話。在講話中,薩達姆認為:“在一個阿拉伯國家內先進行建設與發展”的理論與復興黨傳統的“先實現阿拉伯民族的統一,再進行建設與發展”理論之間並不存在矛盾。

薩達姆代表伊拉克復興黨指出,由於伊拉克的自然和人文條件,伊拉克建設取得的成績越大,越有利於阿拉伯民族的統一。同時,薩達姆還提出要將伊拉克建設成為中東地區“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樣板”。薩達姆對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傳統的“先統一、再發展”理論的改造,其目的主要就是阻止敘利亞復興黨對伊拉克復興黨內部事務的干涉,並從理論基礎上斬斷伊拉克復興黨與敘利亞復興黨之間的聯繫。但這種理論的出台,將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綱領的核心內容——實現阿拉伯民族統一進行了無限期的推遲,從而徹底將復興黨變成了一個對國內人民實施統治的政治工具,也使復興黨的先進性喪失殆盡。

此後,敘利亞和伊拉克走上了對抗的道路。在隨後持續了八年的兩伊戰爭中,敘利亞成為了少有的支持伊朗的阿拉伯國家。1990年10月海灣危機期間,敘利亞趁伊拉克自身難保之機,支持黎巴嫩發動迅雷不及掩耳式的突襲,3個小時就擊潰了要求敘利亞從黎撤軍並得到伊拉克支持的基督教派奧恩將軍的軍政府。

美國與本·拉丹促使復興黨退出歷史舞台

由於薩達姆個人野心的過度膨脹,使得他領導下的伊拉克復興黨政權成為了美國實現其中東戰略構想的最大障礙。美國依仗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將薩達姆趕下了台,伊拉克復興社會黨已經土崩瓦解,而敘利亞也已成為美國“先發制人”戰略的下一個目標。

同時,在阿拉伯世界乃至整個伊斯蘭世界,由於不斷的政變、戰爭和暴政,大部分民眾對復興黨所倡導的政治理念已失去信心,泛伊斯蘭主義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泛阿拉伯主義在阿拉伯人心中的地位。不可迴避的事實是,本·拉丹成為了一部分阿拉伯青年的偶像。復興黨已經在阿拉伯世界失去了他在學生和教師中的民眾基礎。

與民主政治相比,復興黨體制顯得十分專制;與激進伊斯蘭勢力相比,復興黨體制在反美、反猶太復國主義上又不夠激進。一個曾經風光無限的政黨,必然地退出了它的歷史舞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