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灝

徐灝

姓名是徐灝,教授,主要作品《機械強度的可靠性設計》以及生涯在下面有介紹。

基本信息

簡介

徐灝(1919.3.27-1999.8.20),男,1919年3月27日出生於江蘇省江陰市,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機械系。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後,歷任東北工學院副教授、教授、機械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曾任東北工學院機械系主任,機械工程研究所所長,機械強度研究室主任。社會兼職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第二屆工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設計分會副理事長,遼寧省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機械設計》雜誌編委會主任、《機械強度》雜誌副主編,《機械設計與製造》雜誌名譽主任、《中國大百科全書》機械工程卷編委兼《機械工程基礎理論》主編。

主要貢獻

徐灝從50年代初就致力於從靜強度設計轉為動強度設計­­­­­——疲勞強度設計。1956年出版了《機械製造中的許用應力計算》,1981年出版了《安全係數和許用應力》,為常規設計解決了難點。70年代針對國外常規疲勞設計的不足,對我國大型水壓機、臥式擠壓機和軋機主要零件進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在常規疲勞設計中的限制條件和合理的設計參數;複雜情況下表面係數的處理方法;如何確定不對稱循環度係數及其隨應力集中係數變化的規律等,於1981年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疲勞設計專著《疲勞強度設計》。
80年代初,他的研究方向由無限壽命設計轉為有限壽命設計。主要成果有:提出了既能反映載荷順序效應又能體現材料循環特性影響的疲勞損傷模型和壽命計算公式。這個模型優於目前國際上常用的損傷模型,建立了疲勞損耗的能量模型和疲勞壽命估算的能量理論,已受到國內外學著的高度重視,開發了一套能連續測定擴展著的裂紋內的溶液PH值和金屬電極電位的實驗裝置並提出了新的腐蝕疲勞裂紋擴展公式,這兩項研究成果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此外,還研究了焊接結構的疲勞強度,雷射表面強化機理,載荷譜的編制準則,工程短裂紋的形成機理等。於1988年出版了《疲勞強度》。該書於1990年10月被評為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
徐灝所獲科研成果有:國家“六五”科技攻關項目大型水輪機葉片工作載荷、應力等參數採集技術研究,1985年12月通過部級鑑定,1986年獲機械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六五”科技攻關項目疲勞設計基礎問題研究,1985年9月通過部級鑑定,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同年獲機械委科技進步二等獎。“混流式水輪機轉輪常規疲勞強度設計規範研究”於1988年12月完成,1989年獲機械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可靠性設計常有的應力-強度干涉模型,不能解決隨機載荷的可靠性設計問題。1993年他提出了“Miner定理——干涉模型綜合法”,首次提出了“機率相對Miner定理”的概念,解決了國內外還沒有解決的隨機載荷下可靠性設計問題。於1994年出版了專著《機率疲勞》,提出了基於Miner定理——干涉模型綜合法的設計體系。
40多年來,徐灝系統的研究了具有廣泛套用價值的力學、材料學與機械學相結合的一門邊緣學科——疲勞強度學。他的專著《疲勞強度設計》、《疲勞強度》和《機率疲勞》闡明了疲勞強度學的理論、工程套用和方法。提出了疲勞強度學具體對疲勞有限壽命設計和疲勞可靠性設計的一整套疲勞設計理論和方法。
他主編的《機械設計手冊》(1700萬字,200人編寫)是一部統貫整個機械設計領域,主要寫機械設計共性內容,具有現代設計水平,實用性強的,為機械設計人員使用的巨著。該書於1991年出版,已銷售10萬套,在機械工業屆影響甚大,為推進機械工程屆現代設計做出了永載史冊的貢獻。
徐灝教授在機械設計領域中編寫高等學校教材5部,專著10部,1986年獲遼寧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優秀教師稱號,1989年獲遼寧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1990年獲國家教委頒發的“從事高教科技工作40年成績顯著”的榮譽證書,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1年成為中國金屬學會的榮譽會員。

徐灝(清人)

徐灝,清番禺人,學者,著有《說文解字注箋》。此書是對段玉載《說文解字注》的進一步注釋。段玉載《說文解字注》在學術上取得很高成就,歷來研究文字學的人都離不開此書,但書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徐灝的“箋”依《說文解字》體例,廣徵博引,逐條注、箋,校正脫訛,闡明《說文》的詳解及其原委,是清代《說文》研究的力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