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會之

徐會之

徐會之,原名徐亨,湖北黃岡人。國民黨軍官。1949年初,任總統府參軍。1951年11月被台灣當局殺害。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徐會之(1900~1951年),原名徐亨。湖北黃岡人。早年肄業於湖北甲種工業學校。1924年 考入廣州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加入中國國民黨和青年軍人聯合會。畢業後任黃埔軍校 教導第一團連黨代表。1926年北伐開始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一連黨代表, 參加贛、浙一帶進攻孫傳芳等北洋軍閥的戰爭。1928年4月與黃埔一期同學韓浚等在上海組 織成立黃埔革命同學會,任宣傳科長。同年冬在天津成立黃埔革命同學會華北分會,任會長 。

1930年後,歷任第六十五師政訓處處長,軍事委員會政訓處科長,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西安行營、保定行營、武漢行營政訓處少將處長,川鄂湘黔邊區“綏靖”主任公署政治部中將主任 ,第五戰區政治部副主任,第四戰區政治部主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二廳副廳長,第五戰 區政治部駐老河口中將主任,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湖北省政府委員兼鄂北行署主任等 職。1937年3月任保定行營政訓處處長時,公開主張大敵當前要遵循先總理孫中山先生聯俄 、聯共、扶助農工的遺訓,與東北軍、西北軍和十八集團軍等新老友軍加強團結,密切配合 ,共同抗日。在任第五戰區政治部副主任時,協助李宗仁協調中央軍和友鄰部隊及地方軍的 關係,做到儘可能一致抗日。徐擅長政治工作,與賀衷寒、曾擴情、袁守謙合稱國民黨政工 幹部“四大金剛”。

抗日戰爭勝利後,任漢口市市長。在接收汪偽政府、組建漢口市政府、調查日軍暴行、振興實業、救濟難民、進行城市恢復和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49年初,任總統府參軍。19 51年11月被台灣當局殺害。

人物經歷

其三歲喪父,隨母王氏寄居外祖母家。稍長,被附近邱姓一富家招贅為婿,資助讀書。先在當地念私塾,後進黃州高小、中學堂。繼肄業於武漢湖北省立甲種工業學校和中法高等學校。1924年,徐到廣州考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入學不久,集體加入國民黨。未幾,又參加政治部主任周恩來領導的“青年軍人聯合會”,在周恩來、惲代英、蕭楚女等的教育下,於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畢業後,任黃埔軍校教導團連隊黨代表。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成立,改任該軍一師一團一連黨代表。1926年,蔣介石強令解散“青年軍人聯合會”,迫使共產黨員撤出第一軍和黃埔軍校。徐被中共黨組織派往北平、天津做地下工作。北伐開始,奉命南下,任第十五軍中共黨務科長,次年升任該軍第二師政治部主任。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徐被迫離開部隊過流亡生活。翌年秋,韓浚在上海發起組織“黃埔革命同學會”,公開樹起反蔣旗幟。同年冬,徐會之在天津成立“黃埔革命同學會華北分會”,韓、徐共同舉行有200多人參加的中外記者招待會,揭露蔣介石破壞國共合作、破壞三大政策、背叛孫中山的罪行。1931年初,蔣介石將“黃埔革命同學會”的主要成員徐會之等蒐集到南京,強制受訓。同年9月,蔣派徐任五十六師政訓處長。1932年,改派到安徽劉震華總司令部任黨政處長,後調任安慶市、蕪湖市警察局長,河南省經扶縣縣長,軍委會政訓處長。西安事變後,調任西安行營政訓處科長。抗戰爆發,由西安調任保定行營政訓處長。1937年12月,保定失守,該行營退到鄭州。次年5月,改為武漢行營,徐仍任政訓處長。7月,成立抗日第五戰區,武漢行營政訓處改為第五戰區政治部,徐任政治部少將副主任。年底,調任川鄂湘黔邊區綏靖公署政治部中將主任。1939年10月,調任桂林行營政治部副主任,鏇即升任第四戰區政治部主任。1940年赴重慶,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三廳廳長。次年,由重慶到老河口,任第五戰區政治部主任。1943年春,調任湖北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半年後,以湖北省政府委員兼任鄂北行署主任。抗戰勝利後,任漢口市市長,對遭受日軍空前破壞的漢口市的恢復和治理,僅用月余時間,便理出了頭緒。1949年初,李宗仁任代總統,以其舊屬關係,3月,任命徐為總統府參事處上將參事。

徐雖然在國民黨軍政界為官多年,但他一直嚮往革命,支持革命。1937年8月,保定行營召開所屬各部師以上政訓處長工作會議,他在會上公開主張:大敵當前,要遵循總理孫中山先生“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遺訓,與東北軍、西北軍和第十八集團軍(即八路軍)等新老友軍,加強團結,密切配合,共同抗日,收復失地。9月,中央軍事聯合視察團到石家莊視察時,他代表行營主任徐永昌歡迎,對中共代表周恩來、彭德懷等特別尊重。

在任漢口市長期間,曾多方面掩護中共地下工作人員,中共武漢黨組織的地下負責人程維黃長期住在他家,中共武漢城運工作部長曾忄享 也多次出入徐家。1950年11月,徐為了祖國的統一大業,經香港去台灣,於1951年11月,遭台灣當局殺害。90年代初,徐會之已被國家民政部門追認為烈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