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側片

簡介

mochimu膜翅目
Hymenoptera

有翅亞綱的1目。成蟲一般具翅兩對,口器咀嚼式或舐吸式,翅膜質,腹部第1節併入後胸,雌具由生殖附肢組成的產卵器的全變態昆蟲。膜質(有的翅脫落或退化)。翅脈比較複雜,變化大,有些類群顯著退化,後翅小於前翅,以翅鉤連鎖。口器咀嚼式或舐吸式。多數(細腰亞目)腹基收宿,且第1腹節失去腹板而前移,與後胸癒合,成為並胸腹節。產卵器往往變成適於鋸、穿鑿或針刺等功能的器官。全變態。幼蟲常無足而具不同程度發達的頭部。少數(廣腰亞目)幼蟲呈□狀,具胸足和腹足。呼吸系統常為全氣門式或側氣門式。蛹為離蛹,一般具繭,或無。膜翅目有植食性、肉食性和雜食性3種類型。全世界已知本目昆蟲約12萬種。
主要形態特徵 膜翅目成蟲分為廣腰亞目和細腰亞目。體由小型1毫米左右到中型5~40毫米左右。體壁由很薄(赤眼蜂蚜小蜂等)到強度硬化(胡蜂等)均有。色澤由淺黃褐色至黑色,有的呈藍、綠、紫、紅多種顏色,甚至具金屬光澤。細腰亞目第2腹節收縮成腹柄或退化呈鱗狀或結狀。頭頂具單眼3個。單眼及複眼在某些類群(如蟻科和無花果小蜂雄成蟲)中退化或消失。觸角位於顏面觸角窪或觸角窩內,中胸盾片常具盾縱溝,將中胸盾片區分為中葉和側葉。小盾片兩側翼可區分出三角片(如小蜂總科)。

------- 中胸側板區分為前側片後側片。------

前側片前端可分化為胸腹側片,介於前胸背板與翅基片之間,使二者分隔,不相接觸(小蜂、姬蜂、蜜蜂、泥蜂等)。並胸腹節表面由光滑至具粗大刻紋或脊紋及若干小室(姬蜂)。翅脈相特殊,一般比較複雜。特化類群中,翅脈有捻合而向翅的前緣集中的趨勢,甚或僅呈沿翅前緣走向的翅脈一條(小蜂、黑卵蜂)。有些類群的翅退化(蟻蜂、姬蜂、細蜂和少數小蜂),或僅雌成蟲(蟻)、工蟻只雄成蟲(無花果小蜂)無翅。足一般適於步行,少數類群中足徑節和跗節特別發達,善於跳躍(跳小蜂、鏇小蜂)。有的類群後足基節(扁股小蜂)、後足腿節(小蜂科、長尾小蜂科刻腹小蜂科)或前足腿節特別膨大如腫腿蜂總科、腫腿小蜂科。螯蜂科的雌成蟲前足跗節與爪通常形成鉗狀,用以攀附或捕捉寄主,以便產卵寄生。腹部10節,但因細腰亞目的第1腹節與後胸合併成並胸腹節,第2腹節又常呈腹柄狀或不顯著(有的呈鱗片或小結狀),因此,通常見到的第1腹節實際上是第3腹節。產卵器有的從腹末伸出(胡蜂總科、蜜蜂總科、泥蜂總科、細蜂總科、總科),有的從腹末前方的腹面伸出(姬蜂總科癭蜂總科、小蜂總科)。產卵器基部可有毒腺分泌毒液,以便自衛或者起麻醉寄主和防腐的作用。雄性外生殖器相對簡單。
蜂類蟻類在幼蟲期一般卵呈圓形或臘腸形。廣腰亞目的幼蟲頭髮達,胸部3節各具足1對,腹9或10節,自第2腹節起具腹足6~8對,無趾鉤。氣門9~10對。內寄生幼蟲初孵時常無氣門。通過皮膚滲透完成呼吸的功能。末齡幼蟲具氣孔9對。鑽蛀生活的幼蟲一經脫皮腹足即消失,胸足亦多少退化。細腰亞目昆蟲的初齡幼蟲形狀多樣。但其後均趨一致,體由球形至紡錘形,具12~13環節,體壁光滑或具感覺剛毛和皮刺,無足。頭不發達,甚至縮入體內。幼蟲不大活動,由工蜂(蟻)哺育,或以親代為儲備的獵物為食,或在寄主體內外營寄生生活。無單眼。觸角退化,呈感覺突或消失。在末齡以前,胃後端閉塞,與後腸不相通,因此,腸胃中的糞便要到化蛹之前才排出體外,稱為蛹便。老熟幼蟲有的吐絲作繭,有的直接在寄主體內外以及其附近排出蛹便,然後化蛹,初呈黃白色,後變深色(黑褐),為離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