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萌

Game’對‘萌’概念的形成,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但‘萌’跟‘可愛’不同,基本上是針對‘人’的形容詞。 但當然女性看男角的‘萌’,也必然有其一套特別的系統。

基本信息

詞語含義

“很萌”有“很可愛”的意思;
而“很man”指很有男人味
“很娘”是指很沒男人味

起源發展

根據日本同人辭典,‘萌’的來源還有其他說法。其中一個說法是出自1993年NHK放送的《天才電視君》的女主角‘鷺傼萌(SAGISAWA.MOE)’主角在她有難的時候,會大叫她的名字‘萌~!’一部份的迷因此而模仿。另一個說法是由TV動畫《美少女戰士SAILOR MOON S》中的土萌(TOMOE)螢出現等等說法。但現在卻還沒有一個是確定的,所以‘燃え’、‘萌え’的說法就成為現時最被接受的一套說法。
另一個說法則跟漢字的本身意義有關。根據《商務學生詞典》,‘萌’指草木發芽,及比喻事物的開始,所以用作‘開始吸引目光’的‘引申義’也是有可能的。也有說是指看到美少女時,就如春天降臨一樣的感覺,而草木萌芽則在春天,因此就借用來代表這種‘心花怒放’的狀態。由於筆者本身日文水平有限,加上對這方面沒什麼研究,因此也不詳述了。
‘萌’的起源眾說紛紜。但‘萌’的系統化發展,筆者則認為與戀愛遊戲(俗稱‘Gal Game’或‘女Game’)有非常直接的關係。
戀愛遊戲與‘萌’的系統化發展,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這關係是很理所當然的,是‘Gal Game’必然的發展結果。一般都認為,《心跳回憶》(台譯:純愛手札)是戀愛培育遊戲的始祖。這一點本身沒有錯,但在它之前已有不少H-Game有追求女孩的成份。從筆者的角度看,《心跳》固然是促進了‘萌’的系統化發展,而在它之前的PC H-Game《同級生》更具有殿堂級的意義。
《同級生》是90年代初的H-Game作品,也是elf公司的其中一個鎮山之寶(另一個是《龍騎士》系列)。在《同》之前,當然還是有以‘泡妞’ 為題材的遊戲(當然也是H-Game),但直到《同級生》之前,還沒有一套作品是如此清楚地將女角完全‘歸類’。重新審視這一套十年前的作品,會發現今天很多所謂‘萌’的元素都有包含:千金小姐、運動少女、青梅竹馬、御姊、老師,甚至極端點的,還包括校醫、護士、OL、人妻、朋友妻等元素。唯獨‘蘿莉’一項,因為當時‘有害圖書整肅運動’而不敢加入,否則其元素會更完整。到了後來的《同級生2》還加入了義妹、眼鏡娘、偶像、義母等元素。由此可以看到,‘萌 ’的元素本來就跟‘H’的元素是密不可分的。
《心跳回憶》作為純愛繫戀愛遊戲的老祖宗,制定了一個非AVG戀愛遊戲的基本規格:所有女角是完全平等的,玩家可以用接近一樣的手法(如育成特定的能力值,或製造指定Event)去追求不同的女角。每個女角都有其自己的故事,而故事之間是可以完全不銜接,並不會像《同級生》般,由不同女角的故事去構成一個大故事。而正正因為女角們是完全獨立的,廠家就必須替每一個角色塑造一個獨有的賣點,否則將很難吸引玩家追求所有女角。而這種‘務求每個女角不一樣’的想法,正是促成‘萌’概念系統化的背景。
‘Gal Game’對‘萌’概念的形成,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就以《心跳回憶》為例,一出就是十三個女角,Konami如何為這十三個女角塑造獨一無二的特徵?那就只好將一大堆女角受歡迎的元素,進行一套系統化的分類,於是就形成了一套女角的方程式出來。詩織是傳統的青梅竹馬(幼馴染)、虹野是典型運動學部經理、如月是文系眼鏡娘、紐緒是古怪科學家、清川是運動女將、美樹原是害羞少女、伊集院是男裝美女,這些都是將傳統美少女的受歡迎元素,系統化整理後的‘萌’概念。這些概念到了今天仍然被大量套用:‘幼馴染’是王道中的王道,還有哪套是沒有的;《草莓100%》的東城是傳統的文系眼鏡娘,另一女角西野則是傳統的料理少女;《Happy Lesson》里的如月是古怪科學家;《君望》的涼宮遙則是傳統的害羞少女。由此可見《心跳》在萌的系統化發展歷史裡,有著重要的地位。
而《心跳》的另一意義,是因為它將女角限於‘乙女’這一年齡層。《心跳》不能像《同級生》般加入教師、護士的元素,於是就只能集中於年齡以外的萌元素,製作單位逼著對萌元素進行更細微、更系統化的整理,否則將無法為十三個女角做獨有的設定。情況就如在餐廳點菜,以前只懂得在牛肉、豬肉等不同種類中選擇,如果食肆只能提供牛肉的時候,就一定要再對牛肉進行更系統化的分類,於是就有分西冷、T骨的分類。《心跳》的系統化整理,令傳統美少女的受歡迎元素,得到了細緻的系統化整理,使系統化概念有了成型的背景。
隨後的Gal Game,基本上已離不開《心跳》走出來的路——將‘萌’精華化、系統化。而這種系統化的‘萌’,亦吹向了動畫界。要提到萌動畫,就不能不提《機動戰艦大和美女》。這套作品可說是一套‘放在動畫裡的Gal Game’,因為整個故事設定都跟Gal Game如出一轍。在戰艦上,一個男主角配搭多個女角,基本設定跟Gal Game完全一樣。而女角們也要個性化,大量將萌元素分類和加入,如青梅竹馬的女主角、偶像、無口的蘿莉、身材好的大姊姊、眼鏡娘等,完全是全方位漁翁撒網。
星野琉璃的意外成功,更造就ACG業界大量開發萌系的作品。而為了開發新的萌元素,就不斷加入新的嘗試,將其他舊的美少女受歡迎元素更精華化。情況就有如,將一大堆過往的受歡迎美少女角色,丟將一個離心機中,將不同的精華部份分隔開來。於是就能歸納出某些萌元素特別受歡迎,某些就應該避免。而由此開始,萌的系統化整理就更快、更廣,慢慢形成一些例牌的公式設定,如貓耳、女僕、巫女、無口、天然呆。由服飾裝扮,到生活或語言習慣,所有萌元素都被歸納和整理。這亦慢慢造成了只要加入特定的萌元素,就連一頭貓、一隻羊,甚至一個西瓜都可以萌的神奇現狀。

與可愛的區別

由於‘萌’的詞義尚未定性,於是就出現了亂用的情況。最容易搞錯的,就是‘萌’與‘可愛’的分別。
‘可愛’是非常傳統的詞語,詞義已經很固定,相信也不用筆者去解釋。它是一個‘及物’的形容詞,是可以拿來形容人、動物,甚至死物的形容詞。小孩可以很‘可愛’,一隻小貓可以很‘可愛’,一枝肥肥短短、設計吸引的原子筆也可以很‘可愛’,當然一個ACG角色也可以很‘可愛’。
但‘萌’跟‘可愛’不同,基本上是針對‘人’的形容詞。在這裡先說明,這兒說的‘人’也包含了任何ACG或現實戲劇的角色,不管其是否虛構。‘萌 ’跟所有只能形容人類的形容詞(例如:豁達)一樣,是可以套用在文藝作品裡的‘角色’上的。舉例說,我們都可以說‘令狐沖很豁達’,但不可以說小狗、一枝筆‘很豁達’。同理,我們可以說‘小櫻很萌’,但卻不能說一隻小貓、一隻滑鼠‘很萌’。
要令一隻筆變得萌?可以的。說穿了就是‘擬人化’三個字。一個電腦作業系統(OS)可以萌的起來嗎?但擬人化了的OS娘就可以了。一隻貓不能萌,但貓娘就可以了(如《萬能文化貓娘》、《Di Gi charAt》)。但本質上,萌的對象仍是一個人,不是物件本身。
‘萌’是不及物的形容詞,但語文本身千變萬化,並沒有必然的規則。《月姬》只是一套ACG作品,是死物。但如果說‘《月姬》這作品很萌’,語法上、邏輯上都沒有錯。但此句的伸義,是指‘《月姬》這故事的角色都很萌’,實際上並無違反‘萌’是不及物形容詞的原則。
‘萌’本身是具有‘好色而慕少艾’的意味,即使沒有色情成份,也具有‘性意味’。在這兒必須強調,所謂‘性意味’並非指‘性暗示’。萌不一定會引起性衝動,但一定要跟客群的‘性取向’有關。‘萌’其實不限於‘男觀眾對女角’,理論上只要符合性傾向,即可說某角色很萌。女觀眾一樣可以覺得男角很萌,女同性戀者亦一樣可以說女角們很萌。但當然女性看男角的‘萌’,也必然有其一套特別的系統。
‘萌’的套用與‘性感’有點相似,女生一樣可以覺得男生很‘性感’,但男生必然不會用女生的角度,覺得另一個男性‘性感’。男觀眾只會說女角萌,一定不會說一個正太或少年萌。相反,女生就可以。‘萌’是一種‘發乎情,止乎禮’的感情衝動、一種對可以成為戀愛對象的角色的好感。覺得一個角色萌,不代表需要有性暗示,但卻必須配合性取向。‘知好色而慕少艾’是人性,並不代表這就是色情。因此不要對‘萌’的性意味覺得反感,這只是一種情感的悸動而已,是美好和正面的。
由是觀之,即使沒有任何色情的成份也好,‘萌’本身是有‘性意味’的名詞,因此就更加不可能與可以使用於死物上的‘可愛’混為一談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