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爾頓,J.

彌爾頓,J.

彌爾頓,J.是英國詩人。1608年12月9日生於倫敦,1674年11月8日卒於倫敦。父親是倫敦公證人,收入頗豐,有文學修養,擅長音樂,至今還遺存所作樂曲數篇。父親少時因不信天主教而信奉新教,致被逐出家門,遂往倫敦自立門戶。彌爾頓出身於這樣的家庭,自小就愛讀書。1620年左右進入聖保羅學校,刻苦攻讀,尤其喜愛文學。1625年16歲時入劍橋大學,開始用拉丁文和英文寫詩。1632年取得碩士學位。原要他擔任教會牧師,但因當時英國國教日益轉向反動的天主教,他未同意。在他父親的霍頓別墅里進修6年,準備寫一部荷馬式史詩,以流傳後世。他曾說:“我要創作一首偉大的詩篇,那不應是一般粗鄙的戀愛詩人或江湖上舞文弄墨之輩,在酒酣耳熱之餘所寫的狂言亂語。”他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我堅決相信:一個人要想在日後寫出頌揚人物的好詩而能如願以償的話,自己就得先是一首真正的好詩,換言之,是最優秀、最高貴的東西綴合成的藝術品或圖案。”這期間他曾寫過一些成熟的短詩,如《科瑪斯》(1634)和《利西達斯》(1637)等篇。

彌爾頓,J.

正文

彌爾頓,J.英國詩人。
生平 1608年12月9日生於倫敦,1674年11月8日卒於倫敦。父親是倫敦公證人,收入頗豐,有文學修養,擅長音樂,至今還遺存所作樂曲數篇。父親少時因不信天主教而信奉新教,致被逐出家門,遂往倫敦自立門戶。彌爾頓出身於這樣的家庭,自小就愛讀書。1620年左右進入聖保羅學校,刻苦攻讀,尤其喜愛文學。1625年16歲時入劍橋大學,開始用拉丁文英文寫詩。1632年取得碩士學位。原要他擔任教會牧師,但因當時英國國教日益轉向反動的天主教,他未同意。在他父親的霍頓別墅里進修6年,準備寫一部荷馬式史詩,以流傳後世。他曾說:“我要創作一首偉大的詩篇,那不應是一般粗鄙的戀愛詩人或江湖上舞文弄墨之輩,在酒酣耳熱之餘所寫的狂言亂語。”他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我堅決相信:一個人要想在日後寫出頌揚人物的好詩而能如願以償的話,自己就得先是一首真正的好詩,換言之,是最優秀、最高貴的東西綴合成的藝術品或圖案。”這期間他曾寫過一些成熟的短詩,如《科瑪斯》(1634)和《利西達斯》(1637)等篇。
1638年前往當時歐洲文化中心的義大利旅行,受到當地文人墨客的歡迎和賞識,並與當時處於天主教囚禁中的伽利略會晤。翌年得知英國革命即將爆發,便終止計畫中的希臘之行,倉卒返國。他說:“國內同胞今天正為自由而戰,我不該這樣悠哉游哉,逍遙國外!”
1641年,他參加宗教論戰,站在革命的清教徒一邊,主張取消主教制,寫了《反對教會管理的主教制》。在一年多的時間內他連續發表5本小冊子,對保皇黨和英國國教給予有力打擊。1643年後,可能由於和妻子瑪麗·鮑威爾不和,發表關於自由離婚的小冊子,受到保皇黨和長老派的攻擊。1644年又為爭取言論自由的權利而發表重要的《論出版自由》的小冊子。
1649年,查理一世和國會鬥爭徹底失敗,革命陣營中的獨立派將國王處死,成立共和國,全歐洲為之震動。彌爾頓為提高革命人民的信心,在處死國王后兩周,發表題為《論國王與官吏的職權》的論文。克倫威爾的革命政府從這篇反對王權的文章及反對主教制等文章,發現彌爾頓是一名忠勇的革命戰士,便在1649年2月邀他參加革命政府,擔任國務院拉丁文秘書職務。在任職期間,彌爾頓為政府做了許多重要的宣傳工作。當時英國曾廣泛流傳《國王書》,表白查理在世時如何虔誠、和藹,愛民如子,以動搖民心。彌爾頓在政府指示下,寫《偶像破壞者》一文加以反擊。查理一世的兒子(即後來的查理二世)流放在國外,請歐洲著名的學者撒爾梅夏用拉丁文寫《為查理一世聲辯》的小冊子,向歐洲各國控訴英國的“弒君者”,企圖在國際上威脅與孤立英國共和政府。1650年,彌爾頓也用拉丁文寫《為英國人民聲辯》加以駁斥,但因勞累過度,從此雙目失明(1652)。1654年又發表《再為英國人民聲辯》。
克倫威爾死後,革命勢力日漸消沉。國內的資產階級和流亡國外的查理二世已在進行和解談判。但在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前,彌爾頓還發表了小冊子《建立共和國的簡易辦法》。這表明他是絕不妥協的民主革命派。兩個月後,查理二世回到倫敦,王朝復辟。1660年5月,作為“弒君者”的辯護人,彌爾頓被捕入獄,但旋即釋放。有人說是在共和國時代曾得到彌爾頓援救的達夫南感恩圖報,給他以庇護;又有人說是詩人馬韋爾暗中搭救了他;還有人認為是由於復辟王朝認為一個失明的文人已不足為患而放過了他。
彌爾頓從此深居簡出,專心寫詩。這是他青年時期的抱負,因從事革命而被擱置20年。他想寫的長詩的主題、思想與感情與青年時期所構想的已完全不同。這時他雙目失明,寫作困難很多,在幾個女兒和一些青年的幫助下,完成了 3首長詩:《失樂園》(1667)、《復樂園》(1671)和《力士參孫》(1671)。
作品 彌爾頓的創作大致可分為3個時期。早期:短詩;中期:散文;晚期:長詩。
1.短詩──早期的作品中包括一些用拉丁文、希臘文義大利文寫的詩。在從事政治工作的20年間,他僅留下17首十四行詩。短詩中最著名的有優美的姊妹篇《快樂的人》(1632)與《幽思的人》(1632)。在《快樂的人》里,他歌頌田野景色、農民的勞動與歡娛的生活,以及富貴榮華、歌舞昇平的都市景象。在《幽思的人》里,他寫月色朦朧,輕雲蕩漾,林中夜鶯,遠處鐘聲;深夜則仰觀天象或誦讀詩書,清晨則漫遊蒼松之林,俯聽流水之音。《科瑪斯》是一出假面劇,彌爾頓加重了它的對話的份量,因而加強了這一劇種的嚴肅性。這齣戲歌頌能抵制誘惑的高尚情操。《利西達斯》一詩是嚴肅的生命之歌,為悼念同學愛德華·金而作,有物傷其類之感。這首詩思想變化複雜,自傷的感情時發時抑,語音速度也忽緩忽急,卻能渾然一體,以詩人寧靜的心情作結。有人認為《利西達斯》是英國最偉大的短詩。他的短詩中共有23首十四行詩,其中前6首(內有5首用義大利文寫成)為少年時期的作品,其餘17首均為中年革命時期偶成之作。內容包括對革命人物的讚頌,對友好故舊的酬答,或為個人情懷的抒發,感情真摯,文字樸實,形式完美。
2.散文──彌爾頓的散文都是他年富力強時的作品。1644年發表的《論教育》一文,主張把學生訓練成為聰明、有教養而又肯負責任的公民與領導。因而要求他們學習古典文學,而以《聖經》與基督教為指導原則。在《論出版自由》中,他認為只有通過自由討論,人類才能贏得真理的勝利。在國會與王黨鬥爭中,國會中的長老派取得勝利,便想統治國人的信仰與思想。彌爾頓警告長老派不要壓迫其他革命者。文章論點鮮明,論證有力,言詞激烈,讀來仍可感到他當年的革命激情,是彌爾頓散文中的不朽之作。《國王與官吏的職權》(1649)一文解釋了國家權力的來源。他認為君權來自人民,不是神授;君主濫用權力時,人民當然有權予以收回,甚至有權處死殘暴的君主。《偶像破壞者》(1649)一文是反擊查理一世的牧師發表的《國王書》而寫,《為英國人民聲辯》是駁斥撒爾梅夏的《為查理一世聲辯》而寫。在法律辯論方面,彌爾頓雖不曾給撒爾梅夏以有力打擊,但對後者的文人無行方面卻作了無情的揭露,遂使撒爾梅夏一時不敢再行申辯。
彌爾頓的《再為英國人民聲辯》(1654)是一篇向歐洲大陸的聲明,有力地歌頌了共和國領袖克倫威爾的成就,但也勇敢地警告克倫威爾不要行使個人獨裁。《建立共和國的簡易辦法》(1660)是彌爾頓最後一篇政論,主要內容是堅決反對王朝復辟。他認為人民把幸福與安全交給獨裁的國王就是瘋子、傻瓜。應該把政權放在全國最高議會,其成員由紳士提名,選舉產生,並授以終身職務。這種見解雖不高明,但明知國王即將復辟,共和國大勢已去,還堅定反對國王,這表明他的勇敢和堅定。
彌爾頓的散文,就數量言,約為他的詩篇的4倍,富有特色,表現了彌爾頓青年時代的理想。而在以後的長詩《失樂園》、《復樂園》與《力士參孫》中,則反映了他的理想的破滅,同時也反映了他的飽經考驗的信仰與無所畏懼的剛強意志。
3.長詩──晚年有 3部長詩:
(1)《失樂園》。革命失敗後,彌爾頓放棄了寫作一首英國史詩的計畫,因那是在英國革命將會取得勝利的條件下的構想。他從《聖經》中選用最重要的題材:人類是如何失去上帝的恩寵而墮落的。失樂園這個故事早已家喻戶曉,但他對這一題材作了生動而有獨創性的處理。
對今天的讀者來說,撒旦的形象還保留著原有的那種宏偉氣勢。這是世界文學史上刻劃得最為成功的人物之一。撒旦是超人,具有權威、勇氣、領袖才能和政治家風度。這種形象只有在英雄史詩里才能夠找到。但彌爾頓在撒旦身上又加上了作威作福的驕矜與妄圖爭得最高權力的野心。他在塑造這種性格時,夾敘夾議,或借用英雄人物以及各種兇猛野獸作比喻,有時也通過戲劇性的獨白,使讀者自然地聯想到莎士比亞筆下的理查三世、伊阿古、愛德蒙、麥克白等。

彌爾頓,J.彌爾頓,J.
彌爾頓,J.彌爾頓,J.
撒旦人類始祖的欺騙終於得逞,亞當夏娃果然中計,吃了上帝的禁果,被逐出樂園,但撒旦破壞上帝的目的終究不能達到。因為上帝之子有一天會來到人間,拯救亞當的子孫。而另一方面,亞當和夏娃被天使趕出樂園的情景,仍然是淒涼的。天使給他們描繪的歷史前景並不能鼓舞他們。原是樂園的主人公,如今落得到處漂流,要在罪惡、悲慘、死亡的路上討生活。這種描繪充滿了諷刺;雖然彌爾頓並未離開他所取材的神話的情節,但卻清楚地暴露出革命的失敗遺留在他心中的陰影。
作為文學家,彌爾頓總是驕傲而又謙卑地把自己和古人(尤其是荷馬)聯繫起來。他還在這首長詩的前言中強調無韻體形式。他所創造的節奏與聲響確實是卓越的成就之一。他的長句和詩段的奔流和莎士比亞的對話式無韻體不同。對話式無韻體常是長短錯落,而彌爾頓的節奏則如長江大河奔騰澎湃。它在不同情節中,也變化多端,並不單調。彌爾頓的節奏與聲響模式和他的思想意境的模式總是緊密結合,互為補充。
(2)《復樂園》。在《失樂園》(9卷)里,彌爾頓提到忍耐和英勇犧牲要比火線上戰鬥更為高尚。這樣的剛強意志就是《復樂園》和《力士參孫》的主題。《復樂園》是《失樂園》的自然繼續,它寫耶穌──第二個亞當──來到人間,為人類贖罪。詩人並未處理十字架死刑的情節,而是表現耶穌如何拒絕撒旦的各種誘惑,從而證明耶穌有應付任何考驗的能力。只要他具備完整的人格和順從神意的決心,便可以對一切魔難無所畏懼。一般批評家感到這首詩缺少激情,但它卻表現出彌爾頓虔誠的信仰、堅定的意志和敢於作英勇犧牲的精神。
(3) 《力士參孫》。有些讀者認為這是彌爾頓長詩中最有力量、最令人滿意的作品。這是以希臘悲劇為典範的偉大的英國詩劇。劇中在來人報告參孫的悲壯結局之前,所有的對話都是心理分析,是參孫心理所經歷的整個過程。他想到雙目失明,倍受凌辱,和奴隸一起勞動的痛苦。這些經歷使參孫變得謙虛,使他恢覆信心,因而有可能成為神所選定的自我犧牲的英勇戰士。這齣戲之所以有力量而感人至深,也因為彌爾頓的身世和參孫的相似。他也是雙目失明,和全國奴隸們在復辟王朝的壓迫之下生存。但是彌爾頓表現了參孫的磨練與克制。劇中一切情節並沒有超出聖經故事的範圍。《力士參孫》是彌爾頓一生中最後的作品,它也成為詩人的最後見證。他像參孫那樣終於克服了失望,或把失望升華為3篇長詩的完成。這些詩不再單純地表示革命的信念,而是對神的引領的祈求,對個人靈魂的重視和對人類終於復興的信念。
在英國詩人中,彌爾頓的地位常排在莎士比亞之後,而在所有其他詩人之前。艾迪生在《旁觀者》報發表文章評論《失樂園》之前,彌爾頓的地位已經確定。艾迪生的文章則把彌爾頓的名聲又擴大到歐洲大陸上。彌爾頓對18世紀詩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到19世紀,批評界對彌爾頓的看法形成了兩個派別。一派是唯撒旦論的誤解;他們把彌爾頓看成像他們一樣的叛逆者。他們的態度可用布萊克說過的一句話概括:“彌爾頓屬於惡魔派而不自覺。”這樣,實質上惡魔就變成《失樂園》一詩的真正主角了。另一派評論家也把重點放在這首敘事詩上,但他們把彌爾頓的思想、道德、信仰當做已成過去的原教旨主義(即一切教義應根據聖經的記載)加以摒棄,只欣賞詩中風琴式的語言。
到維多利亞時期,詩人的影響日益衰退。20世紀初,龐德和艾略特等人強烈反對彌爾頓。但到40、50年代後,對彌爾頓的批評態度有了轉變,人們寫了不少著作研究他的思想與信仰,對他進行了新的、細緻的分析與評價。
現代評論家蒂里亞特認為,應當這樣認識彌爾頓的寫詩過程,即他是從廣泛的經驗中抽出某些基本的、簡單的概念作為他的詩和散文的主導思想,表明人類是自由的,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的,而且都有向善的直覺;然而同時他們也受貪圖安逸的壞思想的驅使,不能很好地發揮原有的善良本性。人類的感情衝動時常排斥他們的理智,從而使他們變成激情與衝動的奴隸。然而人類的自製與自強的思想是永遠存在的。這些觀念就是彌爾頓的所有作品的主題。
參考書目
 E. M. W.Tillyard, Milton, ondon,1956.
 David Daiches, Milton, 1957.
 DouglasBush,   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Earlier 17th Century, Oxford, 1962.

配圖

彌爾頓,J.彌爾頓,J.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